缩略图

托幼一体化学习环境中师幼互动的支持策略与实践研究

作者

黄佳洋

张家港市塘市幼儿园

一、引言

托幼一体化打破了0-3 岁托育与3-6 岁幼教的壁垒,构建了连贯的学习环境,为婴幼儿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在这一环境中,教师与婴幼儿的互动贯穿于生活照料、游戏活动、学习探索等各个环节,是传递教育理念、满足婴幼儿需求、促进其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质量的师幼互动能增强婴幼儿的安全感与归属感,激发其学习兴趣,帮助其顺利适应不同阶段的学习环境。然而,当前托幼一体化学习环境中的师幼互动仍存在诸多问题,亟需探索有效的支持策略。

二、托幼一体化学习环境中师幼互动的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

随着托幼一体化的推进,部分机构开始关注师幼互动的重要性。在托育阶段,教师多以生活照料为核心开展互动,如喂食、换尿布时的语言交流、情感安抚等;在幼儿教育阶段,互动则更多围绕游戏和教学活动展开,如引导幼儿参与集体游戏、解答疑问等。一些机构通过创设主题活动区、投放多样化材料等方式,为师幼互动提供了一定的场景支持。例如,在“ 自然角” 活动中,教师与婴幼儿一起观察植物生长,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增进互动。

(二)存在问题

1.互动阶段断层:托育与幼教阶段的师幼互动缺乏连贯性。托育阶段的互动更侧重情感安抚和生活协助,语言交流较为简单;进入幼教阶段后,互动突然转向知识传授和规则引导,婴幼儿难以适应互动方式的突变。例如,托班教师在互动中常用“ 宝宝真棒” “ 不哭哦” 等简短表达,而小班教师则更多使用“ 你来说说这个原理” “ 要遵守游戏规则” 等复杂指令,导致刚过渡的婴幼儿出现回应迟钝、参与度低等情况。

2.互动方式单一:教师在互动中多采用“ 指令-回应” 的单向模式,缺乏多元化的互动形式。在集体活动中,教师主导互动节奏,婴幼儿被动跟随;在自由活动时,教师多以“ 看管者” 身份出现,与婴幼儿的主动交流较少。例如,在建构游戏中,教师常直接告诉婴幼儿“ 应该这样搭” ,而非通过提问、启发等方式引导其自主探索,限制了互动的深度与广度。

3.回应缺乏针对性:由于托幼一体化环境中婴幼儿年龄跨度大、个体差异显著,教师难以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婴幼儿做出针对性回应。对于 0-3岁婴幼儿,教师可能忽视其肢体语言传递的需求;对于 3-6 岁婴幼儿,回应则可能过于笼统,缺乏对个体兴趣和能力的关注。例如,当婴幼儿对某一玩具表现出持续兴趣时,教师未能及时拓展互动内容,错失引导其深入探索的机会。

三、托幼一体化学习环境中师幼互动的支持策略

(一)优化学习环境,搭建互动平台

环境是师幼互动的重要载体,优化托幼一体化学习环境能为高质量互动创造条件。

• 构建连贯的过渡性环境:在托育与幼教阶段的衔接区域设置“ 缓冲互动区” ,融合两个阶段的环境元素。例如,摆放半高的绘本架(适合低龄婴幼儿自主取放)和小型建构积木(兼顾大龄幼儿的探索需求),教师可在此区域组织跨年龄段的互动活动,如让大龄幼儿带着小龄婴幼儿阅读绘本,帮助小龄婴幼儿适应新环境,同时为教师提供自然的互动契机。

• 创设多样化互动场景:根据婴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在不同区域设计互动主题。托育区可设置“ 感官探索角” ,投放软质积木、发声玩具等,教师在婴幼儿玩耍时用“ 这是红色的积木,摸起来软软的对吗” 等语言引导其感知;幼教区可设置“ 问题墙” ,让幼儿写下或画出自己的疑问,教师每天抽出时间与幼儿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如“ 为什么月亮会变圆” ,激发深度互动。

(二)创新互动机制,丰富互动形式

• 建立“ 分段衔接” 互动机制:针对不同年龄段婴幼儿设计递进式互动内容。0-1.5 岁以“ 情感联结型” 互动为主,教师通过拥抱、眼神交流、哼唱儿歌等方式建立信任;1.5-3 岁增加“ 引导探索型” 互动,如在婴幼儿玩沙时提问“ 你能用沙子堆出小山吗” ;3-6 岁侧重“ 合作探究型” 互动,组织小组项目活动,如“ 一起种向日葵” ,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种植步骤、记录生长过程,在合作中深化互动。

• 引入游戏化互动方式:将互动融入游戏,提升趣味性和参与度。托育阶段可开展“ 亲子式游戏” ,教师扮演“ 妈妈” 角色与婴幼儿玩“ 躲猫猫” ,在游戏中自然交流;幼教阶段可设计“ 角色扮演游戏” ,如“ 小医生诊所” ,教师作为“ 病人” 与幼儿互动,引导其表达想法和需求,如“ 我发烧了,你能帮我量体温吗” 。

(三)提升教师能力,优化互动质量

• 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开展针对托幼一体化的师幼互动专项培训,内容包括 0-6 岁婴幼儿发展特点、互动技巧、回应策略等。通过案例分析,让教师学会识别婴幼儿的需求信号,如小龄婴幼儿哭闹可能是饥饿或恐惧,大龄幼儿沉默可能是遇到了困难,并掌握对应的回应方式。

• 建立个性化互动档案:为每个婴幼儿建立互动档案,记录其兴趣爱好、发展水平、互动偏好等。教师根据档案调整互动方式,如对喜欢音乐的婴幼儿,在互动中多融入儿歌;对性格内向的婴幼儿,采用一对一的轻声交流,避免在集体面前强迫其回应。

四、托幼一体化学习环境中师幼互动的实践案例

某托幼一体化机构在实施师幼互动支持策略时,取得了显著成效。该机构在衔接区域设置了“ 互动小站” ,摆放了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玩具和绘本。教师每天组织“ 大手拉小手” 活动,让大班幼儿与托班幼儿结对,一起在“ 互动小站” 玩耍。教师在旁观察,适时介入互动,如当托班幼儿不会玩拼图时,教师引导大班幼儿说:“ 你看,这块拼图应该放在这里,像这样拼” ,既促进了婴幼儿间的互动,也为教师与婴幼儿的互动创造了机会。

在互动方式创新方面,该机构为0-3 岁婴幼儿设计了“ 感官互动游戏” ,教师用不同质地的布料(丝绸、麻布)轻触婴幼儿的皮肤,同时说“ 这是滑滑的丝绸,这是粗粗的麻布” ,帮助婴幼儿感知不同触感;为 3-6 岁幼儿开展“ 科学探索互动” ,教师与幼儿一起做“ 水的浮力” 实验,通过提问“ 为什么木块会浮起来,石头会沉下去” 引导幼儿思考,互动氛围活跃,幼儿参与度大幅提升。

此外,该机构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互动案例研讨,分享成功经验和改进方向。例如,教师发现某托班幼儿喜欢反复敲击玩具鼓,便在互动中引入节奏游戏,与幼儿一起用鼓打出不同节拍,既满足了幼儿的兴趣,又提升了互动质量。

五、结论

托幼一体化学习环境中的师幼互动对婴幼儿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当前存在的互动断层、方式单一等问题制约了教育效果的发挥。通过优化学习环境、创新互动机制、提升教师能力等支持策略,能有效改善师幼互动质量。实践表明,连贯的环境设计、多样化的互动形式、个性化的回应方式,能帮助婴幼儿在托幼一体化环境中获得安全感和发展动力。未来,需进一步结合实践不断完善策略,让师幼互动真正成为托幼一体化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动力。

参考文献:

[1]吴方羽.幼儿园角色游戏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35):46-47.

[2]王梅金,师幼互动--幼儿教师领域教学的核心要素[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04):142-144.

[3]朱佳慧,师幼互动中幼儿的主体地位研究--基于对某幼儿园大班集体教学活动的观察[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9(12):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