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车间能量流优化管理的物联网(IoT)监测与预测控制策略
蒋振
身份证号:231027197609150638
一、引言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能源危机的日益严峻,工业领域的能源消耗问题备受关注。智能工厂作为制造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其车间内设备众多、工艺流程复杂,能量消耗巨大 。优化车间能量流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不仅有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还对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推动工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物联网(IoT)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智能工厂车间能量流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 IoT 设备实现对车间内各类能源消耗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与分析,结合先进的预测控制策略,能够精准掌握能量流状态,提前预判能量需求与异常情况,实现能量的合理分配与优化控制 。
二、智能工厂车间能量流管理现状与问题
(一)管理现状
目前,部分智能工厂已开始重视车间能量流管理,采用传统的能源管理系统对车间能耗进行统计和分析 。这些系统主要通过安装电表、水表、气表等计量设备,定期采集能源消耗数据,生成能耗报表,帮助管理人员了解车间整体能耗情况 。然而,这种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智能工厂对能量流精细化管理的需求。
(二)存在的问题
监测实时性不足
传统的能源管理系统数据采集频率较低,无法实时反映车间内能量流的动态变化 。对于一些高能耗设备的瞬时能耗波动、能量传输过程中的损耗等情况,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利于实现能量的优化调控。
缺乏预测能力
现有管理系统主要侧重于能耗数据的统计分析,缺乏对未来能量需求和消耗趋势的预测能力 。无法提前规划能源供应和设备运行策略,容易导致能源浪费或供应不足,影响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控制策略单一
在能量流控制方面,多采用固定的控制模式,难以根据车间实际生产情况和能量流变化进行灵活调整 。例如,对于设备的启停控制、负荷调节等,不能实现精准控制,导致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三、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工厂车间能量流监测系统
(一)系统架构设计
基于物联网的车间能量流监测系统采用三层架构设计,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
1.感知层
感知层是整个监测系统的基础,由各类传感器和智能终端组成 。在车间内的关键设备(如机床、电机、加热炉等)、能源传输线路以及环境中,部署电能传感器、热能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等,实现对电能、热能、压缩空气等能源消耗数据以及设备运行状态、环境参数的实时采集 。同时,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转换为数字信号,并通过物联网通信模块(如 Zigbee、蓝牙、NB - IoT 等)进行初步处理和传输。
2.网络层
网络层负责将感知层采集的数据安全、可靠地传输到应用层 。采用有线网络(如以太网)和无线网络(如 5G、Wi - Fi)相结合的通信方式,构建稳定的通信网络 。设计数据传输协议,对数据进行加密和压缩处理,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和安全性,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丢失、不被篡改。
3.应用层
应用层是监测系统的核心,主要实现数据的存储、分析、展示以及系统管理等功能 。利用云计算技术搭建数据存储平台,对采集到的海量能耗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 。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能量流的分布规律、设备能耗特性等 。通过可视化界面,将能量流状态、能耗统计报表、设备运行参数等信息以图表、曲线等形式直观展示给管理人员,便于其实时掌握车间能量流情况。
(二)关键技术应用
1.多源数据融合技术
车间内传感器采集的数据类型多样、来源广泛,包括能源消耗数据、设备运行数据、环境数据等 。采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将这些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整合处理,消除数据之间的冗余和矛盾,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例如,通过融合电能传感器数据和设备运行状态数据,能够更准确地分析设备的能耗效率。
2.边缘计算技术
在感知层引入边缘计算技术,将部分数据处理和分析任务在靠近数据源的边缘设备上完成,减少数据传输量和延迟 。例如,对传感器采集的实时数据进行初步过滤和计算,只将关键信息传输到应用层,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 。
四、智能工厂车间能量流预测控制策略
(一)能量流预测模型构建
1.数据预处理
对监测系统采集到的历史能耗数据、设备运行数据、生产计划数据等进行清洗、归一化等预处理操作,去除噪声数据和异常数据,统一数据格式,为模型训练提供高质量的数据 。
2.模型选择与训练
结合车间能量流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预测模型,如时间序列模型(ARIMA、LSTM 等)、机器学习模型(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等)或深度学习模型 。利用预处理后的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和优化,通过调整模型参数,提高预测精度 。例如,采用 LSTM 神经网络构建能量流预测模型,能够有效处理时间序列数据,捕捉能量流的长期依赖关系,实现对未来能量需求的准确预测 。
(二)控制策略制定
1.基于预测结果的设备调度
根据能量流预测模型的结果,制定设备调度策略 。在能量需求高峰时段,合理安排设备的启停顺序和运行负荷,避免设备同时启动造成的瞬时高能耗;在能量需求低谷时段,减少设备运行数量或降低设备运行功率,实现能源的合理分配 。例如,对于非关键设备,在预测到能量供应紧张时,延迟其启动时间或降低运行速度。
2.能源优化分配
结合车间生产任务和能量预测情况,对电能、热能、压缩空气等能源进行优化分配 。采用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等),在满足生产需求的前提下,实现能源消耗最小化 。例如,根据不同设备对能源的需求特性,合理分配电能和热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异常情况预警与应急处理
建立能量流异常情况预警机制,当监测数据超出设定阈值或预测到潜在的能源供应不足、设备故障等异常情况时,系统及时发出预警信号 。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预案,管理人员根据预警信息迅速采取措施,如调整设备运行策略、启动备用能源等,保障生产的正常进行 。
五、结论与展望
本论文研究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工厂车间能量流监测与预测控制策略,通过构建监测系统实现能量流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利用预测模型和控制策略实现能量的优化管理,经实际案例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例如,随着车间设备和生产工艺的不断更新,预测模型需要持续优化和调整以保持准确性;物联网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需要进一步加强,防止数据泄露和系统故障 。未来,应结合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不断完善能量流监测与预测控制策略,推动智能工厂车间能量流管理向更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
参考文献
[1]徐兆俊.面向物质流能量流协同的转炉炼钢厂生产调度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21.
[2]张琴.基于仿真的柔性作业车间动态节能调度[D].南昌大学,2021.
[3]李林锋.考虑机加工设备可用性的柔性作业车间节能调度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