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实践路径研究
邹品月
兰州市高新区第一小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2016 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2019 年 3 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关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结合实际的中小学思政课实践研究,通过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引领和立身之本为导向,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目标,深入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实践路径探析。
一、建构“三全育人”,统筹“大思政”育人理念
“三全育人”是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所谓“全员育人”,即教书育人、德育育人等。全程育人主要是从思政育人的时间性来讲,强调把思政育人贯穿中小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侧重于空同的角度,强调思政课育人多维空间的不断拓展。拓宽全员育人模式,挖掘多元思政资源。以思政教师为核心,全员育人强调打破“思政教师”单一性局限,以思政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法治观念、责任意识等为纽带,整合校内外多元主体资源,构建“人人都是思政教育者”的协同教学方式;开展全方位育人模式,开阔学生思政视野。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思政教育元素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立体化育人场景。进行全过程育人模式,实现思政教学延伸。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现知行合一。
二、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政治素养
办好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建立健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项培育机制,学习政治知识,加强政治素养,提升业务能力,巩固专业能力。提升中小学专职思政教师比例,建构专项培养机制。打造协同创新、内外联动的中小学思政课师资队伍,凝聚一体化育人合力。多措并举打造协同高效的师资团队,提升教师队伍“引领力”,是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优化把握“六个要”要求,提升专业核心素养。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为全体思政课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增强育人本领指明目标和方向,成为思政课教师不断完善自我的根本遵循。优化师德师风体系建设,完善制度保障长效机制,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坚持关注社会与潜心问道相统一,把科研创新与教学创新结合起来,培育深厚的家国情怀,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讲好每一堂课。
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高尚情操引领学生,在与学生接触的日常中感染学生,实现“春风化雨”般的育人效果。
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与培养,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延伸,多采用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方法,使教学手段和方法更具应用性。思政课教师要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综合运用 AI 技术、交互式微课、说播课、课例、信息技术课堂等新技术手段,线上线下相结合,使思政课活起来。
三、强化教学方法创新探索,上“活”思政课堂
传统讲授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甄选保留传统讲授的中小学思政课的知识系统性,在授课过程中运用数字技术实现“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的转化。项目式课堂与生活化实践结合,增强项目式课堂与生活化真实情境驱动教学实践,如“社区垃圾分类倡导者”“班级公约共创”等项目式提案,引导中小学生在调查、策划、执行中感悟法治精神与社会责任。云端资源库与线下工作坊协同,结合中小学思政课核心素养,落实思政课资源库建设,集成虚拟展馆、法治教育动画、榜样人物微课等资源,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创新混合式思政课学习设计,统筹线下思政资源,组织“传统技艺体验工作坊”“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贯通。探析“行走的思政课”的实践进路与优化策略,对于中小学办好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在行走实践中增进对理论的理解认同具有积极意义。将思政课教学空间和资源拓展到广阔社会生活中去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实境沉浸式体验把社会中潜在的育人资源变成“看得见”的思政课,利用组织学生访谈、参观等教学方式打造“听得进”的思政课,构建“有意思”的思政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思想上的洗礼。利用钉钉、AI 云端数据分析学生学习轨迹,线下通过“成长档案袋”记录实践成果,结合各校少先队、共青团活动实际,将“红领巾宣讲团”“红领巾志愿岗”志愿服务时长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实现过程性与生成性评价的融合。
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创新与实践是一项固本培元的系统探究,它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做胸怀家国的“大先生”,更要做深耕一线的“实干家”。唯有持续推动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的双向奔赴,方能真正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让立德树人在中小学课堂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