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绿化带植物群落构建与生态降噪效果研究
王海泉
身份证号:140102197306014036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持续攀升,交通噪声已成为城市主要噪声污染源。长期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中,会对居民的听力、心血管系统及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城市道路绿化带不仅具有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功能,还能通过植物的吸声、隔声和反射作用,有效降低交通噪声,改善城市声环境。科学合理地构建道路绿化带植物群落,是提升其生态降噪效果的关键。因此,开展城市道路绿化带植物群落构建与生态降噪效果研究,对缓解城市噪声污染、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植物降噪的研究起步较早,通过大量实验和理论分析,探究了不同植物种类、群落结构的降噪性能。例如,美国、日本等国家建立了植物降噪的相关标准和模型。国内相关研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土植物资源和城市环境特点,对道路绿化带植物降噪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但目前研究仍存在不足,如对植物群落综合降噪机制的研究不够深入,缺乏针对不同城市道路类型的优化配置方案等。
二、城市道路噪声特性与植物降噪原理
(一)城市道路噪声特性
城市道路噪声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发动机、轮胎与路面摩擦、喇叭声等。其具有强度高、连续性强、频谱复杂等特点,噪声强度与车流量、车速、路面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一般来说,车流量越大、车速越快,噪声强度越高;粗糙的路面会增加轮胎与地面的摩擦,使噪声增强。此外,道路周边的地形、建筑物等也会影响噪声的传播和分布。
(二)植物降噪原理
植物降噪主要通过吸声、隔声和反射三种方式实现。植物的叶片、枝干等表面粗糙不平,具有多孔结构,能够吸收部分声能,将其转化为热能散失;植物群落形成的密实结构可以阻挡噪声传播,起到隔声作用;当噪声遇到植物时,部分声能会被反射回去,改变传播方向,从而降低噪声强度。不同植物的降噪能力与其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密切相关,叶片宽大、质地厚实、枝叶茂密的植物降噪效果相对较好。
三、城市道路绿化带植物群落构建原则
(一)生态适应性原则
优先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的乡土植物,确保植物能够健康生长。同时,考虑城市道路特殊的生长环境,如空气污染严重、土壤肥力低、光照条件复杂等,选择抗污染、耐瘠薄、耐旱涝、抗风能力强的植物品种,提高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
(二)降噪功能优先原则
以生态降噪为主要目标,合理选择降噪性能优良的植物。根据噪声频率特性,搭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植物,构建具有良好降噪效果的植物群落结构。例如,对于高频噪声,可选择叶片小而密集的植物;对于低频噪声,选择枝干粗壮、树冠高大的植物。
(三)景观美学原则
在满足降噪功能的基础上,注重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通过植物的色彩、形态、季相变化进行合理搭配,营造层次丰富、四季有景的道路绿化景观,提升城市道路的美观度和观赏性。同时,植物配置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体现城市特色。
(四)多样性原则
增加植物种类,构建多样化的植物群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多样化的植物群落不仅能够增强生态降噪效果,还能有效抵御病虫害,减少养护成本。
四、城市道路绿化带植物群落构建方法
(一)植物选择
乔木选择:选择树干高大、树冠茂密、枝叶丰富的乔木,如悬铃木、
香樟、女贞等。乔木能够阻挡和吸收中高频噪声,同时为下层植物提供遮荫条件。
灌木选择:选用枝叶繁茂、耐修剪的灌木,如黄杨、海桐、珊瑚树等。灌木可填补乔木下层空间,增强植物群落的密实度,提高隔声效果。
地被植物选择:选择覆盖性好、生长迅速的地被植物,如麦冬、葱兰、三叶草等。地被植物能够减少地面反射噪声,同时起到固土护坡、美化环境的作用。
(二)群落结构设计
复层结构:构建乔 - 灌 - 草相结合的复层植物群落结构,形成立体的降噪屏障。复层结构能够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增加植物群落的叶面积指数,提高降噪效果。
疏密搭配:合理控制植物的种植密度,避免过于密集或稀疏。过于密集会影响植物生长,降低通风透光性;过于稀疏则无法形成有效的降噪屏障。一般来说,乔木株距 3 - 5 米,灌木株距 0.5 - 1 米,地被植物满铺。
(三)空间布局
道路两侧布局:在道路两侧设置较宽的绿化带,采用多层植物配置,形成连续的降噪屏障。靠近道路一侧种植低矮灌木和地被植物,中间层种植乔木,外侧可适当增加灌木层,增强降噪效果。
交叉口布局:在道路交叉口,由于交通流量大、噪声复杂,应加强绿化带的降噪设计。可采用弧形或折线形的植物配置方式,增加噪声的反射和吸收路径。
五、城市道路绿化带植物群落生态降噪效果研究方法
(一)实地监测
在不同类型的城市道路绿化带设置监测点,选择未设置绿化带的路段作为对照。使用专业的噪声监测仪器,测量不同位置、不同时间段的噪声强度,记录植物群落的相关参数(如植物种类、群落结构、种植密度等)。通过对比分析,研究植物群落对噪声的衰减作用。
(二)模拟实验
利用声学模拟软件,如 Cadna / A、Odeon 等,建立城市道路绿化带植物群落的声学模型。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模型参数,包括道路类型、车流量、车速、植物群落结构等,模拟不同植物群落配置模式下的噪声传播和衰减情况,预测生态降噪效果。
六、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分析了城市道路噪声特性和植物降噪原理,提出了道路绿化带植物群落构建原则与方法,并通过案例验证了优化后的植物群落具有良好的生态降噪效果。研究成果为城市道路绿化带植物群落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深入探究植物群落降噪的微观机制,明确不同植物种类、结构对噪声衰减的具体贡献。结合城市更新和智慧交通发展,开展动态植物群落构建与智能降噪技术研究,为改善城市声环境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陈雷,杨善云,张丽微,等.城郊公路绿化带植物降噪服务功能及价值研究[J].广西林业科学,2020,49(03):410-414.DOI:10.19692/j.cnki.gfs.2020.03.017.
[2]欧攀.乐山主城区新城道路绿化带景观分析及改造设计[D].四川农业大学,2020.DOI:10.27345/d.cnki.gsnyu.2020.000683.
[3]陈雷,张丽微,杨善云,等.柳州市交通主干路绿化带降噪服务功能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24(02):93-97.DOI:10.16177/j.cnki.gxmzzk.2018.0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