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危机与重构:面向人类世界的多尺度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创新

作者

邓鹏

洪江区自然资源局

引言

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的安排,虽然也提到了以人民为本的理念,但更多的是对空间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对人类活动的限制,已达到理想化的可持续发展。对人类行为和欲望的束缚,就如同在泥沙淤积,洪水泛滥的河道上年年加高堤坝,这往往使国土空间政策文件在大多数地区漂浮与形式上,并未真正深入人心,也并未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近年来,我国正在整合国土空间类知识体系,经过对这几年国土空间的政策文件的研究发现;对内人民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内容并不完善,对外大国博弈和全球的资源争夺战的加剧,倒逼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应该上升到更大范围的空间规划,重构国土空间规划空间体系,稳定国内经济发展,化解全球危机。

一、从人性的理解到欲望和野心的引导

人性的善恶争论古已有之,孟子主张“ 性善论” ,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荀子提出“ 性恶论” ,强调教化对欲望的约束。近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争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强调“ 存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或观念,物质是意识的投射或附庸物。

面对现实,人不吃饭就会饿死,饭吃饱了就会乱想。人在满足了物质需求后,思想上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古代封建社会,皇帝为了维护统治,往往采取愚民政策,导致世界几千年来文明前进缓慢。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虽然使人类文明突飞猛进,但贫富差距的拉大,财富资源的分配极度不平衡,这使得社会不稳定因素激增,最终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的诞生和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给世界带来了平衡,但我们在做出优化的同时,也在被资本主义思想所侵蚀。

国土空间规划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虽然现在底层基础已经确认,但忽视了对人民本身欲望和野心的引导。目前我国局部地区为了保住当地经济发展和 GDP 数据漂亮,往往绞尽脑汁的侵占和污染自然资源。比如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沿岸保护规划及相关保护法律都已完备,但岸边的工矿企业迁走的却只是少数,污染持续存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时代即将来临,机器人代替人类工作已经不是梦。不久的将来,世界上会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使得对人民本身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更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水平逐年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和科技理念已经位于世界前列。吃饱,吃好早已不是问题,但未来大量闲置的人才却将成为普遍现象和不稳定因素。我们应该正确的引导,确保人民能发挥自己的价值,人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让人民资源反补自然资源,比如可以调整生态脆弱地区的准入政策,鼓励有能力者在生态脆弱地区进行人工修复,按照修三建一的思路,允许其开发部分土地用于经济补偿,对于已修复地区的矿产资源,优先给与投资者探矿权和采矿权。

近年来,日本二次元文化,韩国的娘炮文化和欧美宠物替代孩子等享乐文化已经入侵至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污染着我们正确的价值观。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的思路误导产业过度扩展和农村年轻人大面积耕地抛荒。我国传统的思想教育已经被绚丽多彩的外来文化排挤在年轻人的主流生活圈之外。我们只在国土空间体系内单向搞计划,而不注重人民内心的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这将使我们国土空间管制效果大打折扣。

在整体思想被带偏的情况下,人民的行为会变得更加不可控,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会停留在“ 一张图” 上,国土空间规划将被釜底抽薪。

堵不如疏,应编制全民思想教育规划,改变传统的党建教育思路已经刻不容缓。结合现代年轻人的思维激发点,通过中华传统服装和影视行业的创新更好的传承中国文化,管制外来文化的入侵,通过向各大流行的社交平台和热门的游戏注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人民进入自己擅长的领域实现价值。

全民思想教育规划应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为载体,以传统服装和传统戏曲为媒介,通过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近现代革命先辈的思想创新传导,不排斥运用外来文化成功入侵的传播手段,以夷制夷,以夷款夷,师夷长技以制夷,来达到我国文化振兴的目的,计划人民剩余的欲望和野心,引导人民的欲望和野心走向雄心壮志,维护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为中华崛起而奋斗。

二、应将个体发展专项规划纳入空间规划体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家是建立在家庭和个体的基础上,国土空间规划应以人民为本,更应健全以人民为本的思想理念。人民的需求是复杂而浪漫的,只有足够关注个体的变化,关心人民的需求,把矛盾转为动力,才能更好的实施国土空间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应随着时代的进步持续演进。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口的快速增长、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等问题日益凸显,使得现有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面临着诸多危机,亟待进行重构与创新。总体来说就是人和资源空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根源在于人,合理的规划个体发展路径,有利于更好的处理人地矛盾。

应将个体发展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作为强条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总体规划,自然资源规划,产业规划要与个体发展专项规划相协调,国土空间规划才能有效实施和管理。要依据国土空间资源本底评价和各行业的资源需求量,合理分配各行业从业人数,避免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浪费。各行业应当匹配当地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保护,各司其职,在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已维持当地经济发展合理水平,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目标,健全以人民为本的思想理念。

个体发展专项规划是一个系统性、动态调整的过程,需要结合个人实际情况与长远发展目标,并与自然资源的分配相结合,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与治理变革,在保障基本生存权的同时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实现个体发展需求与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有机统一。以下是个体发展专项规划思路框架;

(一)、自我认知与定位

1、价值观梳理

明确核心价值:家庭、事业、自由、健康、社会贡献等优先级排序。通过「生命轮」工具(健康、财富、关系、成长等维度)评估现状满意度。

2、能力与资源盘点

硬实力:专业技能、学历、证书、工作经验。软实力:沟通能力、抗压性、学习力、人际关系。资源网络:家庭支持、人脉圈、可调用的资金或平台。

3、 兴趣与潜能挖掘

通过霍兰德职业测试、盖洛普优势识别等工具探索潜在方向。

(二)、目标体系搭建

1、 时间维度分层

短期(1-3 年):技能提升、考证、储蓄目标等。中期(3-5 年):职位晋升、创业启动、购房计划等。长期(10 年以上):财务自由、家庭结构、社会影响力等。

2、 领域维度划分

职业发展:行业赛道选择、职业路径设计(专家型/管理型)。财务规划:收入结构优化(主动收入+被动收入)、投资组合、风险管理(保险配置)。健康管理:体能目标、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维护机制。关系网络:家庭责任分配、社交圈层优化、导师/合作伙伴选择。个人成长:知识体系搭建、认知升级、跨界能力拓展。

(三)、自然资源分配方案的原则

1、 生存公平优先

设定人均基本资源保障线(水、粮、能源),如联合国建议人均最低水权 50 升/日,根据不同职业和行业最低资源需求量,确定该职业的发个人展空间和行业容量。

2、个人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

个体发展不得突破生态系统的再生阈值,需将自然资本损耗纳入成本核算。将生态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等基础指标纳入分配决策,自然资源生态承载力细化到个人指标。如个人发展所需资源超过地区人均资源需求量的 50% ,并且产出严重低于自然资源消耗的,要限定其发展空间,严控自然资源过度浪费。

3、个人发展最佳规模和均衡规模的引导

当个人发展因技术手段和身体原因达到均衡规模时,其产出的价值和自然资源消耗的比例会降低,比如年纪大了的老农,在耕作时,插秧效率会降低,为得到更多的产出,会扩大耕种面积,粗放式经营。为了确保个人发展大多处于最佳规模,应合理规划其发展路线,提供职业教育,增加技术含量,将本地资源消耗与个人需求挂钩,统筹考虑各个行业和职业的需求。

(四)、农业劳动者的个人发展

在城乡二元结构政策整体框架并未完全改变的情况下,社会资源向城市集中的方向不会改变,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难以提高。面对贸易战,我国的粮食危机逐渐体现,为了鼓励粮食生产,应该制定农业劳动者的个人发展规划,并采取工分制,对达到农业生产目标的劳动者给与加分,在就医,求学,养老方面给与优待。例如三江源牧民因保护草原获得超过放牧的收入时,资源分配就超越了零和博弈。这种方案将个体发展权转化为生态责任,通过数字精准化+市场激励化+制度刚性化的三重机制,最终实现每个个体的“ 发展自由” 与地球生命共同体的“ 生态安全” 相统一。

个体发展专项规划的本质是通过系统化思考,将有限资源高效配置到最能创造价值的方向,同时保持对变化的敏锐度。个体发展必须从“ 掠夺性适应” 转向“ 再生性共生” 当每个消费者选择都成为生态投票,当 DGP增长与资源消耗真正脱钩,人类文明才能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虚拟空间建设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探索

国土空间始终是有限的,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欲望和野心,自然资源的压力与日俱增。在智能时代前进的脚步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岗位被机器所取代,实体经济的扩容速度容量将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价值将难以体现。为解决剩余劳动力去向问题,充分发挥人民创新的积极性,建设统一的虚拟发展空间,有利于容纳人民溢出来的欲望和野心。

(一)、虚拟空间的发展可以催生大量依赖数字技术的职业,例如:虚拟资产设计师, AI 训练师与数据标注员、虚拟活动策划师等,也可以在虚拟经济结合实体经济发展的中,孕育产业中介之类的服务业,甚至在虚拟空间发展中,逐渐形成独立于现实世界的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例如:虚拟空间 1;1 复刻现实世界,生活、工作、游憩、交通等。

(二)、建立虚拟空间经融体系,现实货币可以直接在虚拟世界通用。在无限的虚拟空间资源中,虚拟空间花同样多的钱,可以享受更多的资源和服务,逐渐转移现实社会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矛盾。在虚拟世界中创造更大资本空间,转移现实世界的通货膨胀等金融风险问题。

(三)、打造完善的虚拟空间,在虚拟世界中复刻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参考现实世界的自然规则建立虚拟世界的发展规划。引导现实剩余的劳动力转移至虚拟空间,在带动虚拟空间发展的同时,也缓解了现实世界的就业压力,虚拟空间的发展完善更有有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

四、国土空间规划应扩容至太阳系空间

地球资源始终是有限的,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破坏生态系统。一方面,未来南北极冰冻圈消融、碳排放与生物圈退化的级联效应可能触发多米诺骨牌式崩溃。另一方面,美国“ 小白鼠乌托邦实验”揭示了封闭空间内种群因资源竞争与领地意识激增导致的社会崩溃,映射人类社会的空间争夺:城市化挤压生态空间、国家间资源博弈加剧、技术垄断引发太空殖民争议。现有的国土空间规划未能有效平衡个体野心与集体生存需求,加剧了“ 抱负释放” 与“ 系统承载” 的矛盾。为此应该组织编制太阳系空间发展规划,对月球,火星及其他资源星球进行探索,统筹构建太阳系行星文明系统,为人类文明越级开创新的发展空间。

(一)、太空尺度的空间拓展

1、月球与火星基地的规划逻辑

中国《国家空间科学规划(2024-2050)》提出“ 勘-建-用” 三步走策略,构建月球综合补给站,实现水冰资源开采与能源自给;SpaceX“ 星际飞船” 计划则试图通过火星移民分散文明风险。此类规划需解决两大矛盾:(1)、技术伦理:地外资源开发如何避免重蹈地球掠夺式发展覆辙? 例如,中国“ 月球园区” 计划中的原位资源利用技术(如月壤制氧),亦可反哺地球资源循环技术,减少对自然系统的掠夺。

(2)、社会公平:太空探索红利是否成为少数国家的“ 新领地” 。

(3)、太空城市的可持续设计

借鉴地球生态圈经验,构建闭合式生命支持系统。例如,通过太空农业实现食物循环,利用太阳能替代化石燃料,避免温室气体累积。同时,需预先立法规范太空领土权属,防止“ 小白鼠实验” 式内耗。

(二)、多尺度规划的制度创新:全球合作与适应性治理

1. 跨主权协同机制

建立以人口和土地综合评分的星际资源配额制度,将地外资源开发纳入联合国框架,推动“ 人类共同资源”原则落地。

2. 适应性规划范式转型

弹性阈值管理:设定地球系统的崩溃临界点(如 2℃温升),动态调整开发强度。

公众参与重塑: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规划后果(如海平面上升淹没城市),增强社会共

五、结论

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面临着资源环境危机、空间发展失衡危机以及自身局限性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向人类世界的多尺度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创新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是应对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以及制度创新等多维度的创新路径,超越传统地理边界,在危机中重构更加科学、合理、高效且适应人类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文明越级过渡期将人类的剩余劳动力植入在虚拟空间中,将人类的野心和欲望转化为文明进步的动能。并持续关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新趋势、新问题,在人类文明迈向太阳系的发展中,不断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创新与完善,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世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 晓 东 .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