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船舶工程与水运技术融合:船体专业设计建造的关键技术分析

作者

赵亚飞

身份证号:411324199002124871

引言

水运作为全球贸易的 “ 主动脉” ,承担着世界上绝大部分的货物运输量,在国际经济与物流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船舶作为水运的核心载体,其设计建造水平不仅直接决定了水运运输的效率、成本与安全性,更是衡量一个国家船舶工业实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船舶工程与水运技术的融合愈发紧密,这种融合为船体专业设计建造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其面临诸多挑战。从设计理念的更新迭代,到建造工艺的转型升级,再到船舶性能的全面提升,技术融合正重塑着船舶行业的发展格局。深入研究船舶工程与水运技术融合背景下船体设计建造的关键技术,对于推动我国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在全球航运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船体设计关键技术

(一)创新设计理念

在全球环保法规日益严苛和航运智能化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绿色设计与智能化设计理念已成为船体设计的核心导向。绿色设计理念贯穿船舶设计的全流程,从船舶动力系统的选型开始,就充分考虑清洁能源的应用,如氢燃料电池、LNG 双燃料、甲醇动力、氢能等,以减少碳排放和对传统燃油的依赖;在船体线型设计上,通过先进的流体力学分析和优化,降低船舶航行时的兴波阻力和摩擦阻力,提高推进效率,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在材料选择方面,优先采用可回收、低污染且性能优良的材料,降低船舶建造、运营和拆解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智能化设计理念则聚焦于赋予船舶自主感知、智能决策和精准控制的能力,通过在船体关键部位安装各类传感器,实时采集船舶航行状态、设备运行参数、周围环境信息等多源数据,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智能航线规划、设备健康管理、智能避碰、能效优化等功能,显著提升船舶运营的安全性和效率。

(二)先进设计方法与工具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经过不断发展,已从简单的绘图工具演变为功能强大的全三维参数化设计平台。现代 CAD 软件能够快速、精准地构建船体的三维模型,包括船体外形、舱室布局、结构细节等,设计师可以直观地展示设计方案,方便进行多方案对比和优化,极大地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质量。有限元分析(FEA)技术与 CAD 系统的深度融合,为船体结构设计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手段。通过建立精确的船体结构有限元模型,模拟船舶在各种复杂工况下,如波浪冲击、碰撞、恶劣海况航行时所承受的载荷情况,能够精确计算出船体各部位的应力、应变分布,从而评估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疲劳寿命,为结构优化设计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拓展了船体设计的维度。设计师可以借助 VR 和 AR 设备,以沉浸式的方式体验船舶的空间布局和使用场景,进行人机工程学验证和设计方案的实时交互修改;数字孪生技术则通过构建与物理船舶实时映射的虚拟模型,对船舶的设计性能进行动态仿真和优化,提前发现设计缺陷并进行改进,实现从概念设计到详细设计的高效衔接。

(三)船体结构优化设计

船体结构优化设计是提升船舶性能的重要途径。拓扑优化技术基于数学优化算法,结合船舶的使用要求、载荷工况和性能约束条件,通过迭代计算寻找材料在船体结构中的最佳分布形式,去除不必要的材料,在保证结构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实现船体结构的轻量化设计。例如,在船体的双层底结构、甲板结构等设计中,拓扑优化可以合理规划加强筋的布局,使材料集中分布在关键受力部位,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同时减轻结构重量,降低船舶的能耗。模块化设计理念在船体结构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将船体划分为多个功能独立的模块,如居住模块、货舱模块、动力模块、设备模块等。各个模块采用标准化接口设计,可以在不同的生产场地同时进行制造,然后运输到船坞进行精准组装。这种设计方式不仅提高了船舶建造的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还便于船舶的后期维护、改造和功能升级,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快速调整船舶的功能配置,增强船舶在市场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二、船体建造关键技术

(一)先进材料应用

先进材料的应用是提升船体性能的重要物质基础。高强度钢材在船体建造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冶金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过微合金化、控轧控冷等工艺,高强度钢材的强度、韧性和焊接性能不断提升,能够在保证船体结构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减轻船体重量,降低船舶的能耗,提高运输效率。铝合金材料由于具有密度低、耐腐蚀、成型工艺简单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高速船艇、游艇、客渡船等对重量和速度要求较高的船舶建造中,可显著提升船舶的航行性能和舒适性。复合材料,尤其是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虽然成本相对较高,但因其具有高强度、低密度、高模量、良好的耐疲劳性能和优异的抗腐蚀性能等特点,在高端船舶的关键部件制造,如桅杆、舵叶、螺旋桨、船体外壳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能够大幅提升部件的性能和使用寿命。此外,一些新型智能材料,如形状记忆合金、自修复材料、智能涂层等也逐渐在船舶领域开展应用研究,这些材料具有感知、响应和自我调节的功能,有望为船体结构的性能提升、故障修复和健康监测带来新的突破。

(二)高效建造工艺

分段建造法是现代船舶建造中普遍采用的高效工艺。该方法将船体划分为若干个分段,在车间内进行预制,然后运输到船坞或船台上进行总装。通过分段建造,可以实现并行作业,不同分段同时进行加工和装配,大大缩短了船舶的建造周期。在分段建造过程中,焊接工艺是保证船体质量的关键环节。自动化焊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焊接机器人配备了先进的视觉识别系统和路径规划算法,能够实现复杂焊缝的精准定位和焊接,有效提高焊接质量的稳定性和生产效率,减少人工焊接带来的误差和劳动强度。同时,激光焊接、搅拌摩擦焊、电子束焊接等新型焊接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这些技术具有能量密度高、焊接速度快、焊缝质量高、变形小等优点,在铝合金结构焊接、薄板焊接、高强度钢材焊接等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涂装工艺作为船体建造的重要工序,采用自动化喷涂生产线和环保型涂料,能够实现涂料的高效、均匀喷涂,有效保护船体免受海水腐蚀、紫外线侵蚀和海洋生物附着,延长船舶的使用寿命,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精度控制技术

在船体建造过程中,精度控制是确保船舶质量和性能的关键因素。先进的测量技术和设备,如三维激光扫描仪、摄影测量系统、全站仪、激光跟踪仪等,被广泛应用于船体建造的各个环节。这些设备能够对船体分段的制造和组装过程进行高精度、非接触式测量,快速获取结构的尺寸、形状和位置数据,并与设计模型进行实时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在分段制造阶段,采用数控切割设备、高精度加工机床和先进的工装夹具,严格控制零件的尺寸精度和形位公差。在焊接过程中,运用焊接变形预测和控制技术,通过优化焊接工艺参数、采用反变形法、刚性固定法、热输入控制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焊接变形。同时,建立完善的精度管理体系,对船体建造过程中的精度数据进行持续监测、分析和反馈,实现对船体建造精度的全过程控制,确保船舶建造质量符合设计要求,提高船舶的装配精度和整体性能。

三、船舶工程与水运技术融合的影响

(一)对设计环节的影响

船舶工程与水运技术的融合,促使船体设计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传统的以船舶自身性能为核心的设计模式,转向以整个水运系统协同优化为目标的设计理念。设计师在进行船体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船舶与港口设施、航道条件、运输组织、物流系统等因素的匹配性。例如,设计适配自动化码头装卸设备和作业流程的船体结构,优化船舶的靠泊和装卸工艺,提高港口的作业效率;根据不同航道的通航条件,设计可变吃水、可调节船宽或具有特殊航行性能的船体,确保船舶能够安全、顺利地通过各种航道;结合运输组织和物流需求,优化船舶的舱室布局和货物装载方案,提高货物运输的灵活性和效率。同时,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设计师能够获取大量的船舶实际运行数据,包括船舶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表现、设备运行状况、能耗数据、故障记录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分析和挖掘,可以为设计改进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优化空间,实现从经验驱动设计向数据驱动设计的转变,提高设计方案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二)对建造环节的影响

技术融合推动了船体建造向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方向发展,重塑了船舶建造的生产模式和管理体系。智能制造技术在船体建造中的广泛应用,实现了建造过程的自动化和柔性化生产。在智能建造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智能机器人、AGV 无人运输车、智能仓储系统等设备协同作业,能够完成船体部件的切割、加工、装配、焊接、涂装等一系列复杂工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减少了人工干预和人为误差。数字孪生技术贯穿船体建造的全过程,通过在虚拟空间中构建与实际建造过程完全一致的虚拟模型,对建造工艺进行仿真模拟和优化。在虚拟模型中,可以提前对建造流程、工艺参数、装配顺序等进行验证和调整,发现潜在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指导实际建造工作,确保建造质量和进度。同时,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对物资采购、生产计划、质量检验、成本控制等信息的集成管理和实时监控。通过数字化管理,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安排生产进度,降低建造成本,提高建造过程的透明度和可控性,实现船体建造的智能化管理。

(三)对船舶性能的影响

船舶工程与水运技术的融合显著提升了船舶的综合性能,使船舶在安全性、经济性和环保性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安全性方面,融合后的技术使得船舶配备了更加先进、智能的安全监测和预警系统。通过在船体结构关键部位、设备系统和航行环境中部署大量传感器,实时监测船舶的结构应力、设备运行状态、气象海况、周围船舶信息等,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能够提前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并及时发出预警,为船员采取应急措施争取宝贵时间。智能避碰系统融合了雷达、自动识别系统(AIS)、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等多源信息,能够自动识别周围船舶,进行碰撞风险评估,并智能规划避碰路线,有效降低了船舶碰撞事故的发生概率。在经济性方面,通过优化设计和建造工艺,降低了船舶的建造成本;智能化的运营管理系统能够根据实时气象海况、货物载重、市场运价等因素,自动优化船舶的航线和航速,降低燃油消耗和运营成本;设备智能维护系统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分析,预测设备故障,实现预防性维护,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提高船舶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在环保性方面,绿色技术的应用促使船舶采用清洁能源动力系统、高效的废气净化装置、先进的压载水处理系统和节能设备,大幅减少了船舶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满足了日益严格的国际环保法规要求,推动了航运业的绿色低碳发展,保护了海洋生态环境。

结束语

未来,需要加强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优势资源,加大对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技术,提高我国船舶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加快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制定统一的多学科协同设计标准、智能化建造技术标准等,促进技术融合的规范化发展。加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研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保障数据的安全可靠应用。此外,还应重视船舶设计建造领域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通过高校教育、职业培训、企业实践等多种途径,培养既懂船舶工程技术,又熟悉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深化船舶工程与水运技术的融合,推动我国船舶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持续发展,提升我国在全球航运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为世界航运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滨, 毕斌. 船体生产设计的精度控制技术研究[J]. 船舶物资与市场, 2024, 32 (06): 33-35.

[2]马兵. 船体详细设计对于船舶建造的影响分析[J]. 船舶物资与市场, 2024, 32 (05): 25-27.

[3]宋杰. 船体结构设计理念对船舶建造的影响[J]. 船舶物资与市场, 2023, 31 (12): 32-34.

[4]卢馨. 船体装配实训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开发[J]. 船舶职业教育, 2016, 4 (02): 50-53.

[5]谢士青, 张冰. 生产设计中船体专业的前期策划[J]. 船舶设计通讯, 2013, (S1): 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