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语文课程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研究

作者

陈燕

张北县职教中心 河北张家口 076750

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中职教育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其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程作为人文教育的核心载体,在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文化修养、职业道德及人际沟通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然而,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往往偏重知识传授,与职业场景的融合不足,导致课程对学生职业素养的促进作用未得到充分体现。本文将分析中职语文课程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提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路径,旨在为优化中职语文教学、强化其育人功能提供参考。

一、中职语文课程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

(一)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职场沟通能力

中职语文课程通过系统化的语言训练,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增强其职场沟通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朗读、演讲、辩论等活动强化学生的口语表达技巧,使其能够清晰、流畅地传递信息,而书面表达训练则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职场文书写作,如邮件、报告等,以适应职业场景的书面交流需求。同时,语文课程注重逻辑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学会条理分明地组织语言,避免沟通中的歧义与误解[2]。随着表达的准确性与适应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也随之增强,使其在团队协作、客户服务等职业活动中更加从容。

(二)弘扬职业道德观念,强化学生责任意识

中职语文课程通过经典文本教学与职业伦理教育的有机融合,有效弘扬职业道德观念,强化学生的职业责任意识。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如《论语》的诚信之道、《工匠精神》的专注品质,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而现代职场案例的剖析则帮助学生理解契约精神、团队协作等当代职业准则。教师通过角色扮演、情境讨论等互动方式,引导学生将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具体的职业行为准则,例如在应用文写作中强调公文的严谨性,在口语交际中培养文明用语习惯。

(三)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助力学生职业决策

中职语文课程通过系统的思维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其职业发展提供关键的决策支持。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构建严谨的论证框架,从论点确立、论据筛选到逻辑推理,逐步培养其分析问题的系统性;而文学作品的解读则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使其学会辩证看待职场中的复杂情境[3]。通过思维导图、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将碎片化信息整合为结构化认知,这种思维模式直接迁移至职业场景中,表现为对岗位要求、职业规划的清晰把握。

二、中职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对策

(一)融合职业情境内容,优化语文教学设计

中职语文课程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关键在于将职业情境深度融入教学设计,构建语文能力、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机制。教师应基于各专业特点,系统梳理目标岗位的典型工作场景和语言应用需求,如商贸专业的商务洽谈、客服专业的投诉处理、机械专业的工艺说明等,将这些职业情境转化为语文教学的真实案例和训练项目。在教学内容重构上,可对现有教材进行职业化二次开发,如在讲授应用文时侧重合同、通知等职场高频文体,在阅读理解中增加行业标准、技术规范等实用性文本,使语言学习与专业领域自然衔接。教学方法上应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体验式教学,例如设计产品推介会锻炼口语表达,组织职场辩论赛培养思辨能力,通过仿真演练帮助学生提前适应职业沟通场景。同时要注重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建沉浸式职业环境,或通过企业真实案例视频进行情境分析,增强学生的学习代入感。

(二)注重实用表达训练,提升职场应用能力

中职语文课程要真正提升学生的职场应用能力,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实用表达训练体系。教师应当深入分析各专业对应的岗位语言能力要求,针对性地设计阶梯式训练项目:基础阶段聚焦职场日常用语训练,通过模拟电话接听、邮件撰写等场景,培养学生规范、得体的基础沟通能力;进阶段侧重专业领域表达,如机械专业的技术参数说明、护理专业的医患沟通技巧等,使语言训练与专业技能深度融合;高阶阶段则开展综合项目演练,如产品发布会模拟、项目方案汇报等复合型任务,全面锻炼学生的职业语言应用能力。在训练方法上,要采用“ 学-练-评-改” 的闭环模式,先通过企业真实案例示范解析表达要点,再组织分组演练并录制过程,最后邀请企业导师参与点评,结合行业标准给予改进建议。特别要重视数字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利用语音识别软件纠正发音,通过文书自动批改系统提升写作规范,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创设沉浸式职场环境。

(三)加强德育渗透引导,塑造良好职业品质

中职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其人文性优势,将德育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系统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品质。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通过《论语》中的“ 敬事而信” 阐释职业诚信,借《庖丁解牛》解析工匠精神,用现代劳模事迹诠释爱岗敬业,使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职业理念交相辉映。教学方法上可采用案例分析法,选取正反两方面的职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讨论职业道德的价值意义;开展情境体验活动,如模拟诚信签约、危机公关等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感悟责任担当;组织项目式学习,通过团队协作完成职业主题调研报告,培养合作意识与敬业精神。教师更要注重言传身教,在批改作业时强调严谨细致,在课堂互动中示范尊重包容,于细微处渗透职业操守。评价机制上要建立德育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诚信守时、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表现,并引入企业评价维度,形成多元立体的德育评价体系。这种浸润式的德育渗透,能够帮助学生将外在的职业规范内化为稳定的品质修养,为职业生涯注入持久的精神动力。

结语

中职语文课程作为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交汇点,其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证实,当语文教学紧扣职业需求,在语言能力、道德品质、思维方法等方面系统发力时,能有效弥合课堂学习与职场应用的鸿沟。未来中职语文改革应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在教材开发、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持续创新,使语文课程真正成为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高伟. 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及职业素养培养路径 [J]. 现代农村科技,2025, (04): 137-138.

[2]张晶晶. 基于职业素养的中职语文教材改革 [J]. 职业, 2023, (13):53-55.

[3]程海滨. 基于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 [J]. 西部素质教育, 2022, 8 (20): 102-104.

本文系河北省教师教育协会2024 年一般课题研究立项课题《中职院校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JS2024-372)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