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卢子璇
上海师范大学 200233
摘要:学会学习的概念由来已久,尤其在当今时代,学会学习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在通过解析动机、情绪、兴趣对学生学习影响的基础上指出当今中小学教学和家庭教育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路径,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学会学习做出总结。
关键词:学会学习;动机;情绪;兴趣;中小学教学;家庭教育
一、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目标”之一,也是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之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1]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发展,教育已与互联网深度融合,这使得学习的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一,学习的内容更加广泛了。互联网时代,信息更迭迅速,旧的知识不断催生出新知识或者被新知识取代,这就不得不逼得人们不断学习新概念,新技能,这就要求人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其二,就学习环境而言,智能技术 利用技术优势打破学习结界,克服时空局限,营造了全方位的学习环境。从时间维度上说,学习者在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可以灵活调配学习时间,实现即时的“泛在学习”,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完美结合。从空间维度上说,学习空间由实体空间过渡到虚实兼备的融合空间,基于大数据的在线学习平台也成为学习空间的构成部分,通过动态跟踪学习者的学习实况,分析学习风格和状态,推荐资源并制定个性化学习路径,从而构建了沉浸体验式的智能化学习空间。[2]其三,就学习资源而言,互联网的发展为资源共享带来了福音,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学习到网络上的优质资源,这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无疑具有巨大作用。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提出: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如何去学习的人。”他认为“学会学习”比“拥有知识”更重要,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拥有强劲的学习能力,才能获得更多知识,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学会学习的能力简称学习力,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种关键能力。学习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是智能行为的关键所在,它包含了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毅力、学习的能力等要素。[3]但是,当今的教学并没有使学生“会学”、“乐学”,学生的学业负担繁重,再加之家长给与学生过高期望,导致学生心理压力巨大,甚至不堪重负。那么如何使学生“会学”、“乐学”呢?接下来笔者将从动机、情绪、兴趣三个方面对学习过程的作用来谈谈中小学教师教学和家庭教育如何共同助力学生学会学习。
二、动机、情绪、兴趣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一)动机与学习
动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以一定方式引起并维持人的行为的内部唤醒状态,主要表现为追求某种目标的主观愿望或意向,是人们为追求某种预期目的的自觉意识。动机是由需要产生的,当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并且存在着满足需要的对象时,需要才能够转化为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动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动机可依据来源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当我们追求个人兴趣和能力提升时所产生的动机我们称为“内部动机”。当内部动机得到激发时,学生不再需要依靠外部的诱导或强迫,因为学习活动的任务本身就能给个体带来足够的满足感。相反,如果做某一件事情,是出于获得高分、逃避惩罚、取悦父母教师或者出于其他与这一活动本身无关的原因,那么,此时的驱动力则属于外部动机。[4]在教育中我们既要重视学习的内部动机,也要重视学生的外部动机,同时我们也应该乐于并致力于将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
没有一个老师不期望自己的学生对学习有极大的热情,不需要老师的督促,也不需要家长的监督,学生就能保持强烈的学习动机,不仅能够顺利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常常还会有一些让老师眼前一亮的表现,这种学生无疑是老师和家长的宠儿。然而,现实情况是,多数学生并没有强烈的内部学习动机,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学习动机更多的是来自老师和家长,或者是同辈压力。缺乏内部动机的学生,仿佛就是一台没有感情的学习机器,他们不知道学习的意义在哪里,也不想去探究怎样的学习才是有效学习,更不敢去想象未来他们该如何进一步学习,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感到愉悦甚至感到非常苦恼,他们只追求眼前的利益—取得好成绩,顺利毕业抑或是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等到目标达成了,他们便再也不想去思考学习这件事情,他们只会觉得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终于解脱了,哪里还会继续学习。这种学生由于缺乏内部学习动机,大概率是不能够“学会学习”的。那么,在面对未知的学习挑战时,他们便不能从容不迫,而是束手无策。相反,那些内部学习动机强的学生,他们始终对学习充满信心与新奇感,他们会学习,哪怕遇到了艰难险阻,他们也会想法设法解决问题,尤其是成功解除困境的那一刻,他们的学识长进了,技能提升了,这是非常鼓舞人心的。
总的来说,动机尤其是内部动机,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它犹如汽车的动力系统,动力越强便越能够穿越崎岖山路,勇往直前。
(二)情绪与学习
人类是有感情色彩的生物,脱离了情绪,那么人与机器也就没什么分别了。日常生活中,虽然不能说每个人都被情绪左右,但是每个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难免不会被情绪所影响,哪怕是心智成熟的理性派,也很难免。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会因为别人哪怕是不经意的一句夸赞,一整天心里都暖洋洋的;我们也会因为一次失败的尝试而闷闷不乐甚至郁郁寡欢。经历丰富的成年人尚且如此,更别说身心还未发展健全的中小学生了。他们在这个年龄最容易受到他人的“蛊惑”。一个平时贪玩、爱搞破坏的学生,很有可能因为在课堂上受到老师真诚的褒奖,心里乐开了花,从而对学习产生了亲切感,渐渐产生兴趣,并转化强烈的学习动机。同样,一个本就优秀的学生,也有可能因为老师不留情面的批评、家长的处处打击而心灰意冷,并渐渐产生厌学情绪。
在基于“补足”模式的传统教育中,学习者一直关注不足之处,因而无法获得幸福感,也无法提高学习的内在动机。[5]不仅如此,比起学生的长处,老师和家长也似乎更加关注学生的不足之处。我以为这应该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关。比起西方人的“张扬”,国人似乎更加内敛、谦卑。我们不以自我为中心,不喜欢展露锋芒,反而时时刻刻在准备着给他人鼓掌喝彩。这便渐渐形成了现在的一种习以为常的现象: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好的。家长们非常热衷夸赞别人的孩子,对自己孩子的长处只字不提,不足之处却能列满一箩筐。我并不认为这是多么积极的现象,相反这在很大程度上会给学生带来消极情绪,也许一不小心就会让学生坠入深渊。
积极良好的情绪也许并不会让学生在学业上突飞猛进,但是如果能够时常拥有她,她会化作一把雨伞,在学生面临大雨滂沱的困境时为学生遮风挡雨。
(三)兴趣与学习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赫尔巴特首次在教育学中引入了兴趣的概念,并将兴趣融贯在其教育理论中。关于教育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近期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就要设置广泛的课程,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赫尔巴特将课程与兴趣紧密结合。他认为,课程应分为六种,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宗教的兴趣。与经验的兴趣相对应的课程有自然、物理、化学、地理等,旨在使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知识;与思辨的兴趣相对应的课程有数学、逻辑、文法等,旨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审美的兴趣相对应的课程有文学、绘画、音乐等;旨在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与同情的兴趣相对应的课程有外国语、本国语等,旨在培养学生有爱和谅解的精神;与社会的兴趣相对应的课程有历史、政治和法律等,旨在培养学生群体合作的精神;与宗教的兴趣相对应的课程是神学,旨在培养恭顺与感激之情。由此可见,兴趣的作用早就被心思敏锐的教育家们发现了,直到今天激发学生兴趣也是课堂中的重要一环。
兴趣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从一开始对事物的好奇,到慢慢了解后的“心痒难耐”,再到后面深入探究后的惊奇。学生对事物的兴趣不是孤立的,他对一个事物的好奇可以在一探究竟后迁移到其他事物上,这暂且可以说是兴趣的关联性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不同于其他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它是由内而外的。虽然说兴趣可以通过后天培养,但是我认为能被培养出来的兴趣一定是被学生内心认同的。兴趣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可以通过传递积极情绪和产生动机来间接影响学习效果。
二、教师和家长共助学生学会学习
(一)教师在教学上教会学生学习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传统教育一直注重的都是分科教学而并不注重综合课程的设置。哪怕是现在,各个学校都已经设置了综合实践课程,但是似乎并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我想原因有多方面。一方面是我国现行的教学评价依然是以分科课程为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难从综合课程中“分到一杯羹”,尽管关于课程评价的改革已实施许久,但在一些教育稍微落后的地区实施起来似乎更加艰难,所以这条路依然任重道远;另一方面是我国长久以来的教师培养方案都是以单科为主,每个教师只需要掌握一门学科知识,将来的任教科目也是自己的专业,所以大部分教师都很难胜任综合课程。我想说明的一点是,不管教师具不具备教授综合课程的能力,他都可以试图通过跨学科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等,以此达到更高的育人标准,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近年来,通过了解各阶段学生的考试试题,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科目甚至是语言类科目,这些科目的考试难度都在不断加大。2022年教育部颁发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它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实施,强化实践要求。[6]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于很多教师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当然也不乏有很多学校和老师勇敢了迈出了一步,有前瞻性的,甚至还早了一步。你可以通过这些方式展示你的学习成果:1.制作一张明信片,美景配文字,让我们看到你眼中最美的南昌;2.写一篇美食推文,用你的文字勾起我们的食欲;3.绘制一张南昌地图,不需要全貌,把你想呈现的部分画出来即可;4.写一份调研报告,可以是美食调研,可以是美景调研,也可以是南昌地铁客流或道路交通状况的调研。当然,你还可以选择其他你喜欢的方式展示,期待你的精彩表现。”[7]以上活动融语文实践于学生生活,提供了多种学习渠道,多种成果展示方式,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而且这种实地体验的愉悦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于此同时,学生可以在这一个科目上了解到多个学科的内容,掌握多种技能。我想这种看似不经意的学习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而且这种学习的结果会更加持久,学生也更乐于继续学习。
(二)家长在情绪上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一直以来家庭都有一种特殊的育人功能,其在对人的性格塑造以及价值观培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在当代学校承载着主要的育人功能,是教育的主阵地,但是一个优秀人才的培养依然少不了家庭教育的支持。在古代,虽然极少有专门的学校,但是依然涌现出大批杰出人才,至今名垂青史,这其中必少不了家庭教育的作用。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听说过“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歌颂孟母,并不是因为她有对么渊博的知识,而是在于她对于教育的重视与理解,在于她尽力给了自己的孩子更好的学习环境。在今天,我想多数家庭都不会再为无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忧愁,但是他们仍然会忧心孩子的成绩。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裴秀芳在一次采访中就说出来其教育孩子的“法宝”,这个“法宝”就是对孩子在情绪方面进行积极引导。总结起来就是就是两句话:1.要教孩子学会自主,和孩子成为朋友;2.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小挫折、小困难的时候,家长首先需要鼓励孩子自信。这两句话看着很容易理解,但很少有家长能够真正做到。裴秀芳老师在采访中提及到了几件她对儿子的教育小事,也正是这些“小事”,让他孩子少走了不少弯路,最终成长成才。在采访中裴秀芳老师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儿子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老师布置作业,叫家长听写生字并在作业完成后签字。儿子看见我在忙,就过来和我说 ;“妈妈你这么忙,我默写吧。”我说 :“这默写呀,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这一句话就激起了他不服输的劲头,那天的作业他默写完成,我签了字,从那之后我就再也没有给他听写过生字。还有一次,老师布置了背课文的作业,要求背五遍,我和儿子协商后,只需要一遍背过就可以算作完成任务。其实他第一遍背得已经很好了,我只提醒了一小处,当时他问我“可以吗”,我的回答是“你来决定”。结果孩子就又跑回去背了半天,然后找我完整地背了一遍,没有问题,我就给他签了字 :该生已背完五遍。虽然这是件很小的事,但是让孩子尝到了“自主”的甜头,还觉得“占到了便宜”,十分高兴,让他感觉到“我妈和我是站在一边的”。[8]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裴老师善于给孩子制造积极情绪,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施压,这种以退为进的方式,很容易就会俘获孩子的心,有益于亲子关系的建立,同时孩子对自己的学业也就更加自主。
四、总结
在信息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每个人都一都应该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以求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如今,知识的获得再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了。当代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学会学习是他们必备的品格能力。学生如何学会学习这是学校和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考虑的事情。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和学生成长摇篮的家庭更应该形成合力,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动机,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里学会自主,学会学习。
五、参考文献
[1]吉桂凤.学会学习:小学生英语学习素养培育研究的探索[J].好家长,2022(25):37-40.
[2]岳伟,苏灵敏.学会学习:智能时代学习方式变革的本质透视[J/OL].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0[2023-02-2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5.1066.C.20220906.1653.002.html
[3]黄昌爱.学会学习比拥有知识更重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力提升策略探微[J].数学教学通讯,2022(25):62-63.
[4]梁文秀.如何在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动机[J].新智慧,2022(05):97-99.
[5]冯晓霞.“学会学习”的时代挑战下动机、情绪、兴趣的作用机理[J].科教文汇,2022(05):49-51.DOI:10.16871/j.cnki.kjwha.2022.03.014.
[6]金浪沙.在课程群的概念框架下实现跨学科教学[J].人民教育,2022(23):65-66.
[7]林通.以“跨学科学习”为抓手,让学生学会学习[J].江西教育,2022(31):29-31.
[8]周晓琳.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在成长中体味成长——对话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裴秀芳[J].中学生博览,2022(3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