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物时代人类需求与建筑设计的共生性挑战
黄云亭 张朋朋 秦小寓 周至人 岳靖雯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55
1、超物概念由来及其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 超物” 这一概念由哲学家蒂莫西·莫顿(Timothy Morton)提出,指那些在时空尺度上远超人类个体认知范围的实体或过程,如气候变化、全球经济或互联网。2 这些宏观概念无法作为物理实体被直接感知,却对人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彼得·特鲁默(Peter Trummer)将这一概念引入建筑领域,指出当代建筑的设计已不再局限于满足个体使用者对空间功能或美学需求,而是回应超物概念的逻辑。3 例如,纽约的“ 铅笔塔” (super-skinnypencil towers)并非源于对居住舒适性的追求,而是全球资本流动、土地产权和投资回报率的产物;加州莫哈韦沙漠的太阳能电站的设计则直接服务于应对当今气候变化问题的能源转型目标;甚至是虚拟游戏如龙与地下城勇士,其建筑风格设定更偏向于生存而非人类舒适性。
总而言之,这种被超物概念所影响的建筑设计考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由宏观到微观的设计逻辑。因此,建筑师需要首先考虑如何将建筑以及建筑的功能服务于宏观的系统目标(如生态可持续性、资本循环或政策框架),而后再对个体对建筑的使用的感知和需求进行设计考量。但特鲁默认为,这种设计显得“ 冷漠” ,因为它弱化了传统建筑中对光线、比例或人性化细节的关注。4 然而,这种批评可能忽略了超物时代设计的必然性和内在逻辑——当全球变暖威胁人类生存时,建筑设计对窗景的诗意或转而以建筑的能源效率为优先考量。
2、人类需求的“ 隐形在场” 与有限牺牲
尽管特鲁默强调超物对设计的支配性,5 然而其所举的建筑案例仍以人类为最终受益者。铅笔塔为富豪提供稀缺的城市景观住宅,太阳能电站为千家万户供电。这里的矛盾在于:设计过程虽以超物为出发点,但结果仍需满足人类需求,只是这种满足被置于更宏观的框架下。例如,可持续设计(如被动式节能建筑)虽然可能牺牲了部分采光自由度,但长远来看保障了居住者的健康与生态安全。
进一步而言,人类需求从未被彻底排除,而是被重新定义。传统建筑学中的“ 需求” 可能指向个体对私密性、舒适性或象征性的要求,而超物时代的需求则扩展为“ 群体生存” (如碳中和)或“ 代际公平” (如资源节约)。这种转变并非对建筑空间的使用者需求的忽视,而是通过超物这一建筑设计理念,将个体需求与集体命运绑定。例如,荷兰的“ 浮动社区”应对海平面上升,既是对气候超物的回应,也是对居民长期安全需求的满足。
3、建筑形式的“ 熟悉性” 与超物的叙事性
特鲁默指出,超物催生的建筑形式(如铅笔塔或风力发电机)并未显得“ 陌生” ,因为它们仍由人类熟悉的元素(玻璃、钢材、几何形态)构成。6 其“ 新奇性” 仅源于背后的超物逻辑。上述列出的视觉可读性表明了建筑既是超物的物质化载体,也是人类理解超物的媒介。
这种叙事性设计也表明,超物并未消解人类的主体性,而是要求建筑师在系统约束下创造新的意义。正如莫顿所言,超物迫使人类“ 与陌生共存” ,7 而建筑正是这种共存的物理媒介。
4、未满足需求的积累与未来超物的形成
若超物能主导设计,那么人类未被满足的需求(如住房短缺、空间压迫感)是否可能汇聚为新的超物?例如,全球住房危机不仅是建筑问题,而是一个涉及政策、移民、金融、斗争的复杂网络的产物。这种“ 需求超物” 可能反向影响设计,比如催生了标准模块化建筑、共享居住模式、低碳策略的兴起。此时,人类需求与超物已不再是对立关系,而是通过建筑设计实现了建筑空间宏观发展趋势和个体居住和使用空间的需求的动态平衡:一方面,超物设定设计边界;另一方面,人类需求通过集体表达转化为新的设计驱动力。
5、共生关系的设计学启示
总而言之,超物与人类需求的共生关系对建筑设计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1. 设计的多尺度思维:设计需同时处理人体尺度与环境尺度(如碳足迹)。2. 弹性设计满足长期目标:通过灵活性设计(如可变空间)平衡即时需求与长期系统性目标。3. 引导使用者参与超物设计理念叙事:让使用者理解超物的存在(如通过数据可视化立面),从而接受设计中的“ 有限牺牲” 。
6、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特鲁默的观点揭示了当代建筑设计的范式转移,但人类需求并未被超物吞噬,而是以更复杂的方式嵌入设计逻辑。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避免将二者简单对立,而是探索其共生潜力,毕竟,超物本身是人类活动的产物,而设计始终是调和矛盾的艺术。在气候危机与数字化的双重时代,建筑师或许应扮演“ 翻译者” 的角色,将超物的语言转化为可居住的诗意。
参考文献:
[1] Trummer, P., 2019. Architecture in the Age of Hyperobjects. Log, (45), pp.35-41.
[2] Bricker, B., 2015. Hyperobjects: Philosophy and Ecology after the End of the World by Timothy Morton.
[3] Trummer, P., 2009. Morphogenetic urbanism. Architectural Design, 79(4), pp.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