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盐碱地园林绿化工程中耐盐植物筛选与土壤改良技术研究

作者

蔡升延

身份证号:130106199501251515

一、引言

盐碱地是一种特殊的土地资源,在我国分布广泛。长期以来,盐碱地由于土壤盐渍化程度高、理化性质差,植被难以生长,生态环境脆弱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盐碱地园林绿化工程成为改善盐碱地生态环境、提升区域景观品质的重要手段。然而,盐碱地恶劣的土壤条件严重制约着园林绿化植物的生长和存活,因此,科学筛选耐盐植物并采用有效的土壤改良技术,成为盐碱地园林绿化工程成功实施的关键。

二、盐碱地园林绿化的意义与难点

2.1 盐碱地园林绿化的意义

盐碱地园林绿化对生态和社会均有重要意义。生态上,耐盐植物种植可增加植被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降低盐分,改善土壤结构,防止盐碱化加剧。植被还能吸收污染物,释放氧气,调节气候,促进生态平衡。社会上,优质园林景观提升城市形象,提供休闲场所,增进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此外,盐碱地绿化可促进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推动经济增长。

2.2 盐碱地园林绿化的难点

盐碱地土壤含高量可溶性盐类,如氯化钠、硫酸钠,土壤呈强碱性。这种环境对植物造成生理干旱、离子毒害,抑制水分和养分吸收,影响生长。土壤结构差,通气透水性低,易板结,进一步限制根系发展。气候条件恶劣,如干旱、风沙频发,也增加植物生存难度。因此,选择适应盐碱地的植物和改善土壤条件是主要难题。

三、盐碱地园林绿化工程中耐盐植物筛选

3.1 筛选原则

耐盐植物筛选应遵循适地适树、生态适应性、景观功能性和经济可行性等原则 。适地适树要求所选植物的生态习性与盐碱地的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相适应,确保植物能够正常生长。生态适应性原则强调植物不仅要耐盐,还要具备一定的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能力,以适应盐碱地复杂的生态环境。景观功能性原则注重植物的观赏价值,选择形态优美、色彩丰富、季相变化明显的植物,营造良好的园林景观效果。经济可行性原则考虑植物的采购成本、养护成本和繁殖难易程度,优先选择成本低、易繁殖、养护管理简单的植物。

3.2 筛选方法

耐盐植物筛选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调查法、室内试验法和田间试验法 。野外调查法是通过对盐碱地自然植被的调查,了解当地野生耐盐植物的种类、分布和生长状况,从中筛选出具有应用潜力的植物。室内试验法是在人工模拟盐碱环境下,对植物种子或幼苗进行盐胁迫处理,测定植物的发芽率、存活率、生理生化指标等,评估植物的耐盐能力。田间试验法则是将初步筛选的植物种植在盐碱地田间,进行长期的生长观察和数据记录,进一步验证植物在实际盐碱地环境中的适应性和生长表现。

3.3 评价指标

耐盐植物的评价指标包括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生长指标主要有植物的株高、冠幅、分枝数、生物量等,通过比较不同植物在盐碱环境下的生长状况,直观反映植物的耐盐能力 。生理指标包括叶片相对含水量、细胞膜透性、脯氨酸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等,这些指标能够从生理层面揭示植物对盐胁迫的响应机制。例如,脯氨酸含量的增加可以反映植物在盐胁迫下的渗透调节能力,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体现了植物清除活性氧、抵抗氧化损伤的能力。综合分析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能够更准确地评价植物的耐盐性。

四、盐碱地园林绿化工程中的土壤改良技术

4.1 物理改良技术

物理改良技术主要通过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来降低土壤盐分。常见的方法有深耕翻土、灌排洗盐、客土置换等 。深耕翻土可以打破土壤板结层,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促进盐分的淋溶。灌排洗盐是利用大量淡水灌溉,将土壤中的盐分溶解并随水排出,降低土壤含盐量,但该方法需要充足的水资源和完善的排水系统。客土置换是将盐碱土挖出,换上非盐碱土,直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但成本较高,适用于面积较小的园林绿化区域。

4.2 化学改良技术

化学改良技术是通过施用化学改良剂来调节土壤的酸碱度和理化性质。常用的化学改良剂有石膏、硫酸亚铁、腐植酸等 。石膏可以与土壤中的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降低土壤的碱性;硫酸亚铁能够中和土壤碱性,增加土壤中铁离子含量;腐植酸具有吸附、络合等作用,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增强植物的耐盐能力。化学改良剂的施用需要根据土壤的具体情况合理控制用量和施用方法,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4.3 生物改良技术

生物改良技术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手段改善土壤环境。种植耐盐植物,如盐地碱蓬、碱茅等,通过植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吸收土壤中的盐分,降低土壤含盐量,同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微生物菌剂的施用可以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强土壤的生物活性,提高土壤肥力和植物的抗逆性。此外,利用绿肥还田、秸秆还田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也是生物改良技术的重要措施。

五、盐碱地园林绿化工程应用案例

5.1 工程概况

某盐碱地公园建设项目,占地面积 10 万平方米,土壤含盐量高达 3‰,pH 值达 8.5,植被稀少,生态环境恶劣 。为打造生态景观公园,开展了耐盐植物筛选与土壤改良工作。

5.2 技术应用

在耐盐植物筛选方面,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外试验,筛选出柽柳、紫穗槐、沙棘等耐盐灌木,以及高羊茅、狗牙根等耐盐草坪草 。在土壤改良上,采用深耕翻土结合灌排洗盐的物理改良方法,降低土壤表层盐分;施用石膏和腐植酸进行化学改良,调节土壤酸碱度;种植盐地碱蓬等绿肥植物,并施用微生物菌剂进行生物改良。

5.3 应用效果

经过两年的建设和养护,该公园植被覆盖率达到 75% 以上,土壤含盐量降至 1‰以下,pH 值降至 7.8,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各类耐盐植物生长良好,形成了层次丰富、色彩多样的园林景观,成为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六、结论

盐碱地园林绿化工程中,耐盐植物筛选与土壤改良技术相辅相成,是实现盐碱地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的关键。通过遵循科学的筛选原则,采用合理的筛选方法和评价指标,能够选出适合盐碱地生长的植物;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土壤改良技术,可以有效改善盐碱地土壤条件。实际工程案例表明,将耐盐植物筛选与土壤改良技术协同应用,能够取得良好的生态和景观效果。在未来的盐碱地园林绿化工程中,应进一步加强耐盐植物资源的挖掘和研究,不断优化土壤改良技术,推动盐碱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崇杨.盐碱地园林绿化土壤的改良及养分调控技术[J].农业科技创新,2025,(02):78-80.

[2]章宏.园林绿化施工中盐碱地改良技术的应用研究[J].低碳世界,2024,14(12):49-51.DOI:10.16844/j.cnki.cn10-1007/tk.2024.12.026.

[3]曹娜,张治泉,黄巨涛,等.盐碱地改良技术在兰州新区园林绿化施工中的应用[J].农业灾害研究,2024,14(10):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