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作者

李辉

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七一路办事处李庄小学 466000

摘要:研究性学习模式是指学生基于教师指导,从自然和社会生活中主动选择一些学科专题开展相应数学研究,尝试通过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思考并分析,尝试选用相关理论知识,最终以解决问题的有效学习活动形式。小学数学尚未完全进入理论化领域,与学生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十分适合作为研究学习组织开展的依托。基于此,本文根据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策略予以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培养

前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新时期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教学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主动学习了解研究性学习模式的优势,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尝试,充分发挥其功能,有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

小学数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够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受制于身心发展状况,往往以学习兴趣作为驱动自身参与学习活动的核心动力。而以往基于应试模式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已经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研究性学习模式下,学生可以主动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主题,从而有效完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标。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研究性学习模式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需要自主完成选题、分析以及讨论的全过程,从而充分锻炼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未来长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研究性学习模式下,学生往往需要与其他学生共同深入研究分析相应的教学活动,不断与他人交流合作,进行思维和观点的交流碰撞,从而有效锻炼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1]。

二、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愉快和谐的研究性氛围

在数学课堂中设置一种愉快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融入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教师巧妙地设置各种学生喜欢的教学活动运用全新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促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深入探究数学知识。

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在大屏幕上播放三角形的图片,让学生思考三角形的内角和为多少,之后让学生探究如何进行内角和的论证,并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组,给学生留出10分钟的时间进行研究,随后让每组派一位学生进行讲解,说一说自己小组是如何进行三角形内角和研究的。对于每组学生的回答,不管是否正确,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表扬全体学生拥有探究的能力,让他们有信心展开探究性学习。随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何进行三角形内角和的测定,让学生进行学习,并且认识到自己在探究时出现了哪些错误并改正,以此培养学生自信心。

(二)依托教材内容确定学习专题

研究性学习模式需要将帮助学生掌握教材中基础知识内容作为核心任务。对于研究性学习而言,专题能够明确整个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方向,教师需要科学确定学习专题,保证研究性学习质量。此外,教师选用研究性学习专题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确保小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保证学习质量和效率[2]。

例如:在“测量”教学中,教师应当主动依托本课相关的理论知识内容,与学生共同确定研究性学习主题,采纳有关学生兴趣爱好的建议。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组织开展专题测量活动,如操场上的健身器材的长宽高数据、校门口大树的高度等。通过类似的教学方式,保证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模式专题确定的科学性,以此为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高质量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确定学生自主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模式需要学生自主确定相应的研究性学习专题,分析研究并解决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主动转变教师角色,由以往基于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的知识灌输者,转向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帮助者和引导者,以此实现提升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效果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当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保持对学生的信心,主动将一部分课堂时间放给学生以供其自主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真正将课堂改造成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尝试的平台,以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功能,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并且,教师需要在学生自主尝试过程中遇到挑战、出现偏差等情况下,及时给出相应的指导帮助,充分发挥教师全新角色的作用,进而保证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例如:在“条形统计图”教学中,本课的知识内容比较适合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确定调查统计本校各班级人数的研究性学习专题,鼓励学生自主尝试搜集相关数据、整理数据并制作成对应的条形统计图。并且,教师应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解决相应问题,确保研究性学习顺利实施。

(四)组织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能够综合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进一步提升质量。不同学生个体也会从更多思考角度,以思维和观点的差异创新数学思维意识,实现研究性学习质量进一步提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主动为学生合理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分别负责某一个具体的问题,实现分工协作,或是大胆表达自身独特的看法,寻求更多问题解决的可能性,群策群力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

例如:在“折线统计图”教学中,由于绘制折线统计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整理大量数据,并展开绘制教学。因此,教师可以主动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模式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一部分同学负责搜集整理数据、另一部分同学负责绘制折线统计图,通过类似的方式更加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并充分发挥合作式研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发展的作用和功能。同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微课,了解如何进行条形统计图的绘制与调查。利用微课这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布置问题,让学生调查班内同学每天的睡眠时间这个情况,并利用统计图表示出来。在学生绘制完成后,教师可以随机抽查同学问一问他们是如何进行调查的,如何进行统计图的绘制。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树立研究性学习的整体意识

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能够树立起研究性学习的整体意识的活动。教师要让家长和学生都能够树立研究性学习的意识,才能够开展研究性教学。学校要培养教师的研究性教学能力,让教师拥有研究性的意识,以此为开阔学生思维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举办家长会的方式让家长了解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便于家长在家中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与学校进行联合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家长会的方式,让家长了解什么是研究性学习,通过讲解让家长能够了解探究性学习的意义,以此推动家长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另外,学校还可以设立“家长开放日”。每周可以邀请十位家长到学校听半天或者一天的课程,与学生一起在课堂中进行学习,帮助家长走进课堂,体会到学生学习的感受,观察到学生的上课状态,以此做到真正的家校联合,与学校进行共同管理[3]。

总结: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作为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新颖模式,能够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设立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认识到通过自己的研究能够自主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有信心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

参考文献:

[1]廖佩珊.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J].新教育,2025,(04):58-60.

[2]叶品东.数学研究性学习主题的生本化定位探讨[J].新课程导学,2024,(33):87-90.

[3]王芳.小学数学课堂渗透研究性学习路径探析[J].学苑教育,2024,(27):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