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幼儿园小班打击乐活动区材料投放探讨

作者

白丽梅

资中县教师发展中心 641200

引言:打击乐教育在学前阶段具有高适配度与高可操作性,能够兼顾节奏知觉、动作协调与情绪表达等多维目标。小班幼儿处于感知—动作统合的关键期,对音色差异、力度控制与节奏型的感受需要在可触达、可重复与可反馈的环境中逐步建构。基于此,有必要从发展适宜性、课程一致性与情境有效性出发,构建“分阶段—分主题—多方式—可游戏化”的投放框架,并辅以过程性评价与安全维护标准,以实现教学目标、材料属性与幼儿经验之间的高效匹配与持续增益。

1、幼儿园小班打击乐活动区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

1.1 材料种类单一

在部分幼教机构的小班打击乐活动区,所提供的器材种类普遍单一,主要集中于沙锤、铃鼓、小手鼓等易得、易用乐器,这种材料投放虽然便于管理,却易引发幼儿在活动中兴致降低,缺少进一步探索的动力,音响呈现方式有限,导致幼儿在听觉感知和节律经验方面的丰富性受到限制,难以促发他们的综合感官投入和创新思维,过于单一的物品还会让儿童养成惯常使用模式,局限了他们在音乐活动中尝试不同音质、强度和节律变动的机遇,无益于整体音乐感受与表达能力成长。

1.2 缺乏层次与变化

打击乐活动区的材料提供若缺少层级与变动,易致幼儿经验的重复与乏味,层级指器材在难度、结构、音质及操作方式上的不同,变动包括定时更替、季节主题或活动主题的调整,在实际中,许多幼教机构缺少根据幼儿发展阶段进行分层提供的观念,导致新入园的儿童与已适应参与的儿童使用相同器材,不能满足不同能力层面的要求,材料提供时间与样式单调,没有融合节日、故事场景或游戏化手段进行创新,导致幼儿缺乏新奇感与探索意愿,此种环境无益于不断提高他们的律动感和协同演奏能力[1]。

1.3 投放与教学目标脱节

在部分教学实施中,打击乐活动区的材料提供与音乐教学目标之间显现出显著分离,教师在区域设置时,常态是考虑便于管理和现有情况,未充分顾及与当周或当月音乐活动的节奏类型、呈现方式及情绪主题相互关联,就像当音乐教学主题为呈现自然音响时,活动区仍仅提供常见的小鼓、铃鼓等,缺少模拟风声、雨声、动物叫声的器材或物品,这种分离使得区域活动无法对课堂教学产生有力补益与拓展,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感受与课堂学习脱离,削弱了材料提供本身的教育意义,也丧失了自主探索强化学习记忆的机遇。

2、材料投放策略探讨

2.1 按发展阶段投放

在小班打击乐活动区的物品放置时,应根据幼儿动作发展和音乐感知的进展分阶段投放,逐步地指导他们操作能力与音乐表达力的提高,开始阶段,适宜选用大且易于掌握、声音清晰单一的器械,沙锤、小手鼓、碰铃等,这些器械方便幼儿迅速掌握,形成对节奏的基本认识,中间阶段,可以放置音色区别显著、操作方法多样的器械,铃鼓、三角铁、木鱼等,协助幼儿识别不同音色,试行简易的节奏搭配,同时增强手眼配合与听觉识别能力,后面阶段,鼓励提供可以组合演奏的多件器械、节奏卡以及自制敲击物品,幼儿在自主发掘中尝试节奏创作和合作表演,培育创新能力与协作意识,分阶段投放能够符合不同能力层次幼儿的需要,维持活动的新颖感与持续吸引力,让区域活动更具教育和发展意义。

2.2 按活动主题投放

在打击乐区域中,依据不同活动专题提供器材,可以让孩童在乐感经验中取得更加的场景感和投入感,节庆专题里,可放置锣、鼓、碰铃等充满节庆氛围的器具,促使孩童仿效巡游、庆祝活动中的敲击韵律,体会欢快的节庆气氛,增进团队协作意识;自然专题时,可增添能仿效动物鸣叫或自然之声的敲击乐器,雨声筒、鸟鸣器、青蛙鼓等,让儿童在仿效和编创中感受音响与自然的关联,培养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专题化的器材提供能与当下的教学要点相互衔接,协助孩童在情境中领会乐曲的情感流露,使分区活动与授课环节构成紧密融合,推动乐感认知、韵律把握及情感感受的多维发展 [2]。

2.3 投放方式多样化

为了维持幼儿对敲击乐活动的兴致,物品提供应运用多样化方法,设立固定提供的主要乐器(如沙锤、铃鼓等),保证幼儿随时能利用常用乐器进行韵律练习,运用替换提供的方式,依照每周主题、季节更替或节庆活动替换部分器械以维持新颖感,引入开放式提供,供给安全的旧物料(塑料瓶、纸筒、瓶盖等)供幼儿亲手制作敲击乐器,培育动手能力与创造精神,这种多样化提供能满足不同兴致与能力水平的幼儿,推动他们在自由探究中建立协作意识和表达能力,使活动区域的教学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

2.4 结合游戏化情境

在敲击乐活动中融合游戏式环境,可以大幅提升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与创造力展现,设立“节奏接龙”游戏,让幼儿依次模仿并创作节奏,培育韵律感与记忆力,举办“角色扮演音乐会”,让孩子扮演小乐手、指挥家等角色,感受演出与协作的乐趣,构思“声音寻宝”游戏,通过找寻并演奏特定音色的器械,指引幼儿主动探究与倾听,游戏化情境能让敲击乐活动更活泼有趣,自然融入乐理知识与技艺训练,协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培养韵律感、想象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达成寓教于乐的目标。

结束语:综上,材料投放的专业化与精细化是小班打击乐活动区发挥教育功能的关键。循序渐进的分阶段投放可满足不同能力水平的学习需求;主题化与多样化策略能够扩展音色经验与表达空间;游戏化情境则提升内在动机与合作品质。为确保成效,需建立与课程目标相一致的投放—活动—评价闭环,落实安全检查、消毒与维护流程,并以观察记录与作品档案实现证据驱动的动态调整。后续研究可在评价量表、家庭延伸材料包与跨领域融合(如语言表达、科学探究)方面进一步深化,以形成可推广的操作指南与质量监测体系。

参考文献:

[1] 何 荔 婷 . 幼 儿 园 打 击 乐 教 学 活 动 内 容 初 探 [J]. 考 试 周刊 ,2021(87):10-12.

[2] 徐培培. 基于音乐启蒙教育的幼儿园音乐活动区域玩具设计研究 [J].玩具世界 ,2024(2):56-58.

[3] 许宁萱 . 打击乐社团的资源整合与开发 [J].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4(24):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