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观众的艺术导读
蔡林伶
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 江苏省苏州市 215000
摘要:越来越多人走进美术馆成为观众,与大多数历史博物馆陈列内容不同,美术馆展览以视觉作品为主,以艺术性为追求。博物馆通过物的展示提供较多的智性积累,美术馆则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材料的展品推广艺术,提供艺术欣赏与教育,带给观众审美经验。其中,一项展览本身从主题的确定到作品的挑选、分类以及展陈方式已经提供了美育空间,在展览过程中,各种公共活动、艺术导览和观众自主体验,都是加强美育的手段。但是,美术馆做的所有工作都只能作为一种艺术导读,最终仍然有赖观众的深入解读,其美育的结果依然是由观众自己来完成的。
关键词:美育;展览;公教;观众经验
观众是美术馆存在的意义,即便有人会反驳说拥有珍贵艺术品才是伟大的美术馆——固然如此,基于美术馆应该为艺术的传承收藏、研究艺术作品,但艺术发展的不竭源泉来自于“被观赏”,也可以说“欣赏”是完成艺术活动的最后一环。当大量的艺术作品被集中起来展示、公布于众,真正意义的美术馆才得以形成,它承载着艺术品的“灵韵”,但并非将普通民众拒之门外的“圣殿”。作为公共空间的美术馆,“教育”是将其与观众紧密联系的纽带。在传统的收藏、展示、研究功能之后,教育及休闲娱乐功能逐渐将美术馆的定位从“以‘物’为主”延伸到“以‘人’为本”。
如此,观众需要怎样的公共教育——这个问题既是美术馆的自问,更是美术馆对观众的发问。好在一些美术馆开始做观众调查,目的是想了解它的观众构成和需求是什么?它的潜在观众、普通观众和忠实观众有哪些?包括什么样的社会阶层、文化阶层和年龄段的人?观众进入美术馆的的动机是为了获得文化的感受和体验,还是精神的放松、休闲,或者对于生命的思考等等。可以说观众需求的多元性决定了美术馆在公共教育方案设计上的多样化:美术馆应该充分利用馆藏,为一部分公众提供终身学习的资源;美术馆的展厅也可以成为在校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数字美术馆则担负了普及艺术知识的职能。
从执行方式来看,美术馆的“教育”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品展示的方式,二是美术馆向观众解读作品的活动。其中第二点,美术馆在向观众解读作品时,包括“美术课堂”、讲座等传统知识传播形式,越来越多的美术馆也开始实施以体验和游戏为主的参与式、经验式的教育活动——它可能是寓教于乐的。
展览是美术馆的首要职能,同时也是艺术教育的承载方式。展览基于深厚的典藏和学术研究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展览的呈现都凝聚了艺术创作者、评论家、工作人员等对于这一领域艺术的研究、见解,他们的意见附着于展览的作品中。通常,美术馆的展览并不做过多的阐释,虽然这也是造成观众要求与美术馆的矛盾——部分观众会要求美术馆对作品做更多的文字解读,美术馆一直举棋不定,原因在于,艺术品展示的作用有时在于给人最直接的感受、视觉刺激。当然,这并不是指美术馆不做任何解释。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作品排放的顺序、灯光的设置、展室的环境气氛都在提示作品的风格、内容;在参观前做了更多资料学习的观众也会发现美术馆的策展“智囊团”对于作品的解读和展览的用意。其实,对于视觉艺术来说,观者即使没有做观前功课,用眼睛去观察,作出个人的感受、理解也是很好的观展方式,这种艺术体验可能像儿童时代接触“古诗”,虽然理解力稍显匮乏,但可以通过成长的观察和经验逐渐获得印证;也会“诱使”观众在观展后自我补缺,或者多次参观。在最早的策展阶段,如前所述,美术馆应该多从——也是最便捷的——馆藏作品出发。如苏州美术馆从2021年开始推出“苏美宝笈”品牌系列展,这是对我馆多年来开展藏品征集、收藏、活化工作的探索和实践,“苏美宝笈”系列展举办了“花鸟篇”、“人物篇”、“山水篇”等不同主题的馆藏展览,先从艺术主题门类的普遍性入手,遵从观众的传统观看经验,易于了解;再推出“园林篇”、“江南篇”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主题,带动文旅融合,增强观众的对照体验。除此之外,苏州美术馆承续苏州美专的展览功能,致力于研究苏州美专的重要历史意义,藏有大量苏州美专师生作品及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相继开展“苏州美专纪念展”、“朱士杰油画艺术展”,以向观众分享珍贵的美专遗产,推广美育精神。可见,对于馆藏作品由广至精的研究及呈现,形成系统的展示,观众从多次观展的过程中也能了解美术馆的规划和目标。
在观众通过走进美术馆的方式进行艺术学习之外,美术馆也在解决“教观众如何看展览”的问题。如果仅仅是展览的更迭,美术馆再无其他工作,那么它便沦为“真正的”展览馆。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认为,“美术馆是一个‘共情场域’,在策划展览时应当多与观众产生更紧密的联系。”以笔者策划的“远山近水皆有情——朱士杰油画艺术展”为例,展览从“情”字出发,以突出朱士杰先生艺术作品中以“情”为主题,通过展览的三个部分,“故乡之情”、“写实之情”、“自然之情”既回顾了作者的创作历程,也通过作品了解其艺术风格。这就需要策展人从主题到构思,从展览整体框架到具体展出的每一件作品带领观众进行介绍和梳理,帮助对主题的理解,以及艺术美的感受。
美术馆另一项重要的职能,即艺术教育活动,所以结合馆内的资料库、社会教育资源等,美术馆会开展一系列的“线上课堂”,或者馆内的艺术讲座。与学院内艺术史教育和艺术技法学习不同,美术馆虽然也作一些艺术史通识传播和技法介绍,但这些只是作为补充课堂学习和入门,艺术教育活动一是提升审美力,二仍然是鼓励观众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来。需要注意的是,不论何种形式,美术馆在解读作品时不应该只局限于历史角度,不只是揭示原因、影响和前后相继的关系,不应该炫耀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而是把更多的机会交给艺术家、作品保管员、历史学家、作家等更多领域的人,多从受众的角度去阐释学术观点。另外,艺术教育一般是指“美育”,美育则不仅包括美的传播,也暗含德育和智育,还有更重要的——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对于生命史的感喟……即艺术课堂所传播的内容是尽可能宽广的。如蒋勋在给大众讲解“中国美术史”时,就提到我们的祖先在不断开发物质的实用功能之后,开始有了对物进行装饰的心情,开始思考物质本身的美,他认为美即一种“美的心情”,即心灵美的外化——通过绘画的形式来记载。如果通过这样的解读,使人们在美术馆里可以情绪和美的共通感,能在作品前受到鼓舞去追求物性之完美,再由对美的追求生出愿意保护美、追求正义的心,就是美育的宗旨。苏州美术馆自2015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江南如画——中国油画作品展”,至今已筹备第六届,该展览规模较大,作者来自全国各地,既有对江南地域自然的忠实摹画,又包含艺术家个体对“江南”的艺术理解,既有本地土生土长的“江南人”的个人史经历,又包含外地作者观望中的“江南”印象,对于观众来说,既有江南之实,又有江南之情。最终展览呈现的作品是在大的主题之下,融合了各对象对于艺术内容和美感的集中展示。所以在向观众介绍展览时,先表明办展的原因和意义,即在一定程度上遵循我国第一代油画家颜文樑先生出国学习油画并归国办苏州美专的历史,传承他们艺术教育的精神,继续探讨油画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在江南这样以水墨为特色的东方艺术环境中,油画的兼容并蓄;在向观众介绍作品时,我们首先了解并接受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如实的告知观众他画的是什么,表达对于江南命题怎样的理解和情感,再从形式上分析是如何通过技法做到的视觉效果;最后,鼓励观众针对自己感兴趣、理解和感受较深的作品表达、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除了上述较为“静态”的美术馆教育形式,为观众创造有力的美术馆经验也是公共教育的命题。这种“美术馆经验”强调观众的参与、以及个人——社会——环境间的互动。美术馆现今所使用的这种“公教活动”也汲取杜威“从做中学”的教育学方法,从主题确定、节目设计、游戏规则上传输艺术的利用效果。如手工制作、戏剧表演、电影、讨论、亲子活动等,激发公众参与艺术的兴趣,开发其艺术认知的潜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活动的实践,公众对于基本艺术语言有一定的掌控,可以增加他们接触艺术的信心。比如绘画,其实是“将感知转化为痕迹,用痕迹来表述存在”,那么通过色彩、构图的选择、操作,用自己的笔触表达身体的感知、大脑的想象,可以体会画家的创作过程,有助于观画时的逆向感受、思考。另外,一个好的美术馆越来越重视与美术馆或艺术相关创新产品以及休闲区域的开发,包括餐厅、咖啡座、艺术商店等,它延伸了原作的传播度,增强艺术的流动性,通过引导观众自主接近艺术品,自然生发关于艺术和美的认知、选择,将艺术感带入日常生活。这也是观众的“美术馆经验”之一。
归根结底,美术馆的教育成效,往往取决于观众个人如何建构其意义。即美术馆所做的一切活动,是否引发观众对于艺术拥有自己的解读方式、独立的判断,是否影响观众自觉地学习艺术知识,琢磨每一件艺术作品,将它与自己、他人、整个世界联系起来,进而完成感官共鸣。正如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璜生指提出:“美术馆不仅是愉悦观众的场所,更是提供新思想,体现新观念与新精神交流的空间。” 在AI技术兴起、网络信息量爆发的当下,观众可以获得更广阔的资源以及个性化的定制,美术馆也可以更便捷的收集观众的数据分析,同时AI技术对艺术家创作和美育形式也提出的新的挑战,独特的思想才能彰显唯一性。美术馆“公共教育”首先要做的是培养公众走进美术馆的习惯,其目的并不是告诉观众一幅画“是什么”,而是在问他们“你怎么看”的时候可以得到回应。顺应艺术家的理念和观众的要求,培育不可替代的个人经验,美术馆任重而道远。
作者简介:蔡林伶 出生年月:1988年1月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安徽 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称:美术馆三级馆员 研究方向:艺术策展、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