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汉族与回族民族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

作者

高艺轩

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民族的产生与人们的聚集有一定的联系,当人们聚在一起便会出现人际互动,而互动的桥梁便是语言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便会出现思想碰撞,但最终会形成一个共同信念——文化规范,人们会遵照规范生活。不同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信仰,这便衍生出多样的文化现象,对于汉族和回族,在饮食、服饰、宗教信仰、节日、婚礼等都有文化差异,而这种差异会影响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主观幸福感,本文将以跨文化心理学视角展开讨论汉族与回族的跨文化差异。

关键词:文化规范;文化差异;民族认同;主观幸福感;跨文化心理学

一、引言

伴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推进和民族教育政策的引导,越来越多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汉区高校学习。对于进入汉区高校学习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生活经历了从熟悉的本民族文化环境到主流汉文化环境的转变,两种文化环境的巨大差异,使他们不得不面临文化适应的挑战。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顺利与否,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良好发展,更关系到我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社会的团结稳定,因而受到重视。而回族作为少数民族的一种,同样受到关注。那么,汉族与回族在饮食、服饰、宗教信仰、节日、婚礼等的文化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是如何影响两族人民的民族认同和主观幸福感?这是我们想要探讨的问题。

二、文化差异

1.饮食

在饮食方面,大家都有一个普遍认知——回族不吃猪肉,这一饮食禁忌与汉族饮食文化大相径庭。这一点在兰州街道的餐厅体现的淋漓尽致,无论是大盘鸡、烤肉还是新疆炒米粉,在菜单里可能会有鸡肉、羊肉、牛肉等,但唯一不会出现猪肉的字眼;而在汉族餐厅,我们见到的菜单里各种各样的“小炒”,农家小炒肉、蒜苗炒肉、粉条炒肉等等,都是以猪肉为原料的。可是,为什么回族不吃猪肉?这就追溯到他们的信仰文化,回族信仰的是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食物有着严格的规定,其中一项就是禁食猪肉,他们认为猪是不洁之物。而回族因为严格遵循伊斯兰教的教义和规定,所以他们坚守伊斯兰教的饮食禁忌,不食用猪肉及其制品。他们通过这个行动表现对宗教的忠诚和信仰的坚定。这一习俗在历史上已经形成并得到传承,成为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一位舍友,是回族人,在饮食方面格外注意,当我们一同外出吃饭时,需要注意是否是清真餐厅,餐厅的标牌上是否注明清真二字,吃火锅时,舍友会很仔细的问服务员关于火锅底料的问题,这些细节都反映出回族的饮食文化,而对于汉族的同学来说,对于饮食要求比较宽泛。从这里也体现出了汉族与回族的文化差异。

2.服饰

在服饰上面,我们会发现汉族与回族有很明显的对比。对于汉族来说,服饰季节性非常明显,春秋季节穿夹衣,夏季穿单衣,冬季穿棉衣。而且汉族服饰形制短小,具有实用、朴素的特点。而回族多穿体衣,又称“袍子”“长大衣”。男性一般穿黑、白、灰三色,女性一般穿绿、蓝、红三色,同时她们喜欢穿坎肩。这种服饰文化同样受伊斯兰教影响,尚宽松、美观,注重头饰、脚饰、服装并重。这一差异,我是在旅途中感受到强烈对比的,在西宁街头,我发现有很多身着长裙、头戴头巾的女孩,也见到许多头戴圆帽的男生。这对于一个从小在汉族文化熏陶成长起来的我来说是从未见过的,而且也是十分新奇的。那么,他们的头顶为什么要戴一顶圆帽或者头巾?这象征着什么?背后隐藏着什么文化?在查阅资料后发现,回族的服饰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头发被视为女性的“贵重物品”,应该保持隐藏和保护。头巾作为一种身体遮盖物,被视为一种宗教义务和道德规范的体现,可以帮助女性遵守伊斯兰教的教义。它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不仅是回族女性的装饰品,更是一种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戴头巾可以显示回族女性的文化传统和民族身份,也是回族文化认同的体现。所以,服饰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文化规范和信仰,而正是民族规范的不同,所体现的服饰等外在表现也有所不同。

3.宗教信仰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占比约为70%,严格遵守伊斯兰教义。而汉族信仰多元,以佛教、道教、儒家为主,也有无信仰者。宗教文化是心理想法的映射,它是人们内心的寄托,也就是说,心理学影响文化规范,人们内心的自我认同与集体归属感使其得以传承、延续,进而根深蒂固,形成一种文化信仰。同样,文化也作用于心理,比如我们现在讨论的汉、回族的文化现象:饮食、服饰等,这种文化因素不断强化、作用在人们身上,使人们的记忆不断巩固、加深,使人们的内心体验更加深刻,遵守规范的程度也会更强。

4.节日

回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等。这些节日都与伊斯兰教的教义有关,是回族人民庆祝丰收、祈求平安和团结的重要时刻。而汉族有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汉族人民庆祝丰收、团圆、祈福的重要时刻,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虽然拥有同样的寓意,但因民族文化的差异,而产生了不同的庆祝方式。

5.婚礼

回族婚姻通常实行族内婚或同信仰婚。婚礼仪式相对简单,注重实用性和宗教性。而汉族婚姻相对自由,可以与其他民族的人通婚。婚礼仪式丰富多样,注重喜庆和热闹。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便是回族女孩婚后普遍戴头巾,可是汉族没有这个习俗,这也是文化差异现象。

三、文化差异对两族人民民族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在以往研究中,发现汉族、回族中学生在民族认同的三个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认知方面,回族学生得分明显高于汉族;在情感方面,回族学生得分明显高于汉族;在行为方面,汉族和回族没有显著差异。汉族、回族中学生在主观幸福感的个别因素上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在总体满意上,汉族中学生得分明显高于回族学生。并且研究发现,两族民族幸福感的整体评价良好。其中,总体生活满意度均高于其他维度;积极情感体验多于消极情感;在心理幸福感各个维度上也均处于良好水平。就差异特征而言,在生活满意度方面,经济收入对汉族幸福感的影响力要比对回族幸福感的影响力更大。政策执行和民族文化对回族幸福感的影响力更大;在心理幸福感方面,健康心态对汉族幸福感的影响力要比对回族幸福感的影响力更大。身体健康、社会信心和目标发展对回族幸福感的影响力更大。通过以往研究我们发现,跨文化对两族人民的民族认同以及主观幸福感均产生了影响。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回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相对于汉族学生较高;而在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满意度上,汉族学生分数较高。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不同因素对两族学生的影响程度也有所差异,相对于回族而言,汉族人数多、分布广,在城市繁华地带,竞争压力大,经济收入会增强人们的满足感,而在充斥着压力大环境中,健康心态对于幸福的比重日益升高。

四、启示

通过以上论述,民族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它对学生的文化适应、民族认同以及主观幸福感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目前,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走进汉区高校学习,这种民族间的文化冲击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作用,所以,学校的心理老师需多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学生能够以整合式的方式正确接纳多元文化,可以通过参加民族文化活动、尝试接触汉族主流文化习俗来逐步增加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而对于汉族学生来说,竞争压力大,健康心态格外重要,也需要多加关注,提升幸福指数;同时,鼓励学生多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加民族认同感。

参考文献

[1]胡金莲.云南少数民族、汉族小学生学校适应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跨文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

[2]黄馨.外语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0):4.

[3]刘亨荣,秦平,韩楠.跨文化心理学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J].当代教研论丛,2023,9(1):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