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的优化途径
管瑞钰
双辽市玻璃山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对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直接的影响。在新课标背景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对数学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与优化调整,构建高效、优质的数学课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知识学习环境,助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就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改进策略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的本质是一种由浅入深,由外至内的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把数学内容与学生的思维贯穿起来,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不是独立于逻辑、思维、技能、经验之外的抽象概念,是数学知识涵养的综合表现。数学是训练思维的体操,提升小学生数学技能方法的掌握,是教师提升课堂效率,实现课程有效性的有效手段。在新课改推动下,素质教育是基础,小学数学注入核心素养理念,旨在促进小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核心素养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与运用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目标的重要一环。数学的核心素养是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习惯、兴趣、品质等。培养数学核心素养有助于小学生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的数感;有助于小学生形成数学探究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有助于小学生培养估算能力,形成科学的直觉,因此,小学数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供了基础,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关键作用。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策略
(一)善于运用直观教学,增强学生空间观念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感性为主,正处于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即使高年级学生也是如此。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再加上数学知识抽象难懂,教师可运用直观教学法,借助于道具、实物或信息技术手段具体地呈现知识内容,降低学习与理解难度,使其易于接受和掌握。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善于运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各种各样的直观化手段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使其建立物体与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意识。
此时,在开展“圆柱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先拿出一个圆柱模型,讲述: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你们知道它是谁吗?引导学生说出模型的名字,多媒体课件中同步呈现一组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实物,包括水杯、钢筋、笔筒、电池、易拉罐、香烟等,使其找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点,并观察和触摸手中的圆柱模型,初步感知圆柱,知道圆柱一定是直的,上下粗细一样。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活动,每人拿起一个圆柱模型,摸一摸它的各个面,相互交流各自的感觉,启发他们自主探究圆柱的特征,点拨:圆柱一共有几个面?上、下底有什么特点?侧面是一个什么面?使其发现圆柱有三个面,上、下底都是圆形,面积相等,侧面则是一个曲面。随后教师结合高低不同的圆柱体带领学生认识圆柱的高,讨论测量的方法,并研究侧面展开后的形状,使其在直观素材辅助下进一步认识圆柱,增强空间观念。
(二)精心布置探究任务,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仅仅依靠教师口头上的理论讲授是远远不足的,关键在于他们的自主学习情况,开发其学习潜能,深入探究数学原理、概念、公式或定理的奥秘。这就要求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结合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精心布置一些探究性任务,必要时可通过问题来引领,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使其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发展逻辑推理能力,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发挥出集体的力量,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过程中,教师先带领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其分享推导过程,激活他们的学习经验,然后转折:大家都是把它们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研究面积,这说明转化思想很重要,今天继续借助于这一方法研究梯形的面积。接着,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梯形卡片进行实践探究,列出学习提纲:运用转化思想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结合学过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小组交流、反馈结果,使其深入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他们可能想到三种转化方法:①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②将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③将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之后,教师组织学生探究梯形上底、下底、高和转化后的图形底、高之间的关系,总结规律,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用字母式表示出来,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使其记忆更为深刻。
(三)巧妙引入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与理解数学同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数学的工具性特征决定着它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模型思想是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把生活现象通过数学符号与式子表示出来。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模型思想有方程(组)、不等式、几何图形等,教师需巧妙引入生活实例,为学生提供建立数学模型的契机,使其把实际问题运用数学语言抽象概括,从数学角度反映实际问题,准确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然后求出和讨论结果的意义,有助于他们模型思想的形成。
诸如,在实施“简易方程”教学时,教师先指导学生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的意义,解方程等知识,当学到关键的“实际问题与方程”环节时,学完教材中的各个例题后可以引入一些生活实例,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列方程、解方程,结合具体事物建立抽象的方程模型。如:学校购买8箱粉笔,用去120盒后,还剩余200盒,那么每箱粉笔有多少盒?某年级一共有240人,课外活动时,有64人去跳绳,剩下的平均分成8组去踢足球,那么每组有多少人?一辆时速为50千米的汽车,需要多久才可以追上2小时前开出的一辆时速是40千米的货车?学校餐厅运来250千克大米,比运来的面粉的2倍少10千克,运来面粉多少千克?学生将会结合个人所学通过列方程的方式处理实际问题。这是他们在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飞跃,加深了学生对运算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知识运用水平。
结语:小学生养成数学核心素养不仅有利于数学科目上的探索,更有助于综合素质的提升,增强综合竞争能力,这是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对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贯彻渗透核心素养,强化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任超.小学数学高年级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要点[J].数学大世界,2021.
[2]凌珍花.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时代,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