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游戏化学习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学实践探索

作者

王强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分校红太阳小学 江苏省南京 210031

【摘要】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信息素养是创新人才的必备素养。本文基于小学信息科技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出采用游戏化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综合素养。提出了基于教学目标设计适配的游戏、构建教学活动框架等课堂应用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详细说明,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游戏化教学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游戏化学习,信息科技,课堂教学,应用策略

在当今社会,数字技术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肩负着帮助学生掌握数字时代生存技能的重任——不仅要教会孩子们使用智能设备,更要培养他们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成为兼具创新能力和数字素养的时代新人。然而,当前教学实践存在诸多现实困境:从课程实施层面观察,部分学校仍沿袭“技能训练”的陈旧范式,存在教学情境虚化、学科思维弱化等问题;从学习者视角审视,过度娱乐化使用导致的认知偏差,使得一部分学生将信息技术简单等同于娱乐工具;更值得关注的是,教师专业发展滞后于技术迭代速度,课程标准要求的“原理认知—实践应用—伦理反思”三维目标难以有效落实。而游戏化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以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逐渐被应用到小学信息科技课堂中。[1]

一、游戏化学习的内涵

游戏化学习是指满足一定教育目标、采用游戏化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又称为学习游戏化。[2] 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情境促使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学科内容的理解与迁移应用。

当前游戏化教学主要呈现两种实践形态:基于电子设备的数字游戏化学习,以及依托情景模拟的实体游戏活动。前者通过编程游戏、虚拟实验等数字载体,将抽象的信息技术知识转化为可视化的互动任务;后者则借助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实体活动,在真实情境中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两种模式各具特色,数字游戏因其生动的界面设计和即时反馈机制,更易触发小学生的探究欲望,而实体游戏在协作能力培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基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操作性特征,本研究重点探索数字化游戏的应用策略,通过开发契合儿童认知特点的闯关式学习系统,将算法思维、编程逻辑等教学目标有机嵌入游戏任务链,利用勋章奖励、进度可视化等激励机制持续强化学习内驱力。教学实践表明,这种“玩中学”的课堂模式能有效提升低龄学习者的专注度与知识留存率。

二、游戏化学习的价值

1.具象知识表征,构建认知阶梯

针对信息科技课程中算法思维、数据处理等抽象概念的教学难点,游戏化学习通过情境任务拆解与交互式操作设计,将知识模块转化为可视化的问题解决路径。学生在完成游戏任务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即时反馈机制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探索中逐步构建知识体系。这种学习方式不仅降低了认知负荷,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信息筛选、数据验证等数字时代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2.开放思维场域,激发创造动能

游戏化学习环境特有的非确定性特征,为创新思维培养提供了天然土壤。通过设计多解路径的探究性任务,教师可引导学生突破固定思维模式,在试错过程中形成计算思维与批判性思维。例如设置具有弹性评价标准的游戏关卡,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问题解决策略,这种教学策略既能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又能通过渐进式挑战激发其创造潜能。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构建适切的能力发展支架。

3.虚实能力迁移,强化实践效能

游戏化学习天然具备的"做中学"特征,有效弥合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鸿沟。从数字化工具的基础操作到复杂项目的协同开发,学生通过游戏化任务链实现知识迁移的梯度发展。在模拟真实场景的游戏框架下,学生不仅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更能培养项目管理、协作沟通等复合型能力。这种虚实结合的学习体验,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成果,显著提升了学习效能的内生动力。

三、游戏化学习的应用策略

1.基于教学目标设计适配的游戏

在进行游戏化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明确“教什么”与“学得多好”这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将教学目标细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以及情感态度目标等多个层次,为后续游戏化学习活动的设计提供清晰的方向。

在规划游戏化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游戏形式。对于知识目标来说,若要让学生掌握网络相关知识,就可以选择冒险解谜类游戏。将网络拓扑结构设置为游戏中的神秘地图,把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当作地图中的关键道具或者关卡守护者。学生在探索解谜的过程中,就能了解其功能与连接方式。对于那些技能目标,如提升绘画软件操作能力,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类游戏,让学生扮演小画家这一角色,通过完成各种风格画作的任务(对应软件里不同工具和功能的使用)获得角色的实用价值以及特殊画笔道具的奖励,从而提高绘画技能。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抗类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求胜欲望,使他们在遇到挑战时具备毅力。传统文化游戏,如历史题材的解谜或角色扮演之类,能够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树立文化自信。团队合作类游戏能够让学生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协作与交流,增强集体意识与责任感。

以苏科版小学信息科技三年级《认识数字身份》一课为例,教师可设计角色扮演类的游戏来实现教学目标。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层级,1.知识目标:理解数字身份及其应用;2.技能目标:创建并管理数字身份,设置安全密码;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接着,创设适配的游戏元素,设计一个名为“数字小镇”的虚拟社区,学生在游戏中中的身份是虚拟社区的居民,需要创建电子邮箱和社交媒体账号,并通过完成一系列任务来管理和保护自己的数字身份。任务包括设置安全密码、识别和避免网络安全威胁、安全在线支付等。完成任务后,学生可以获得徽章作为奖励。通过这种游戏化学习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在实践中掌握数字身份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还能培养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和责任感。

四、结语

游戏化学习为小学信息科技教学开辟了全新的路径。将游戏元素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教师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学习环境,使小学信息科技课堂更加生动具体,同时也让学习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学习的效率与效果。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将进一步拓展游戏化学习的边界,开启更多的实践可能。为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在游戏化教学方面的专业能力,加强对数字化游戏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打造更加优质的课堂体验,帮助学生在充满趣味和挑战的学习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增强持续学习的内驱力,为适应数字化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登科. 游戏化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 [J]. 山西教育(教学), 2024, (06): 49-50.

[2]董君,陈晓琴,徐瑞玲著. 智慧课堂教育理论与实践[M].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2:159.

[3]陈捷. 基于游戏化教学的小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研究[D]. 广州大学, 2024.

[4]王绍永.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创新策略研究 [J]. 智力, 2020, (27): 13-14.

[5]余思洁. 游戏化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J]. 考试周刊, 2021, (31): 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