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高中政治深度学习的实践探究
王青
常熟市海虞高级中学
摘要:在“大思政课”视域下,提升思想政治课育人实效、推动学生深度学习为教育之要务。本文以《逻辑与思维》模块“掌握演绎推理方法”复习课为实践样本,从构建大课堂、大议题、大实践、大评价为切入口,从而系统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推动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关键词:大思政课;高中政治;深度学习
“大思政课”理念以“大”为核心,通过空间延展、主体拓展和内容重构,构建起跨学科、全要素、多场域的立体化育人体系。其突破传统课堂边界,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向价值塑造转型,形成贯穿认知建构、实践体验和生命成长的全过程育人模式。这种教育生态重构与深度学习范式具有内在契合性:二者均强调真实情境中的高阶思维培养,注重知识的意义建构与迁移应用,共同服务于核心素养培育目标。而深度学习通过批判性思考与创新性实践,促进学生从表层记忆转向概念理解、从线性思维升级为辩证思维。这与“大思政课”强调的社会化学习、实践性育人形成方法论呼应。故而,将“大思政课”与深度学习有机融合,对于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大价值。二者的融合将促进知识习得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助力培育出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一、通过“大课堂”,延展深度学习的广度
大思政课视域为高中政治教学拓宽了视野,提供了丰富多元的教学资源。其中,“大课堂”通过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搭建起一个广阔、开放且充满活力的教育空间。这不仅提升了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还进一步拓展了深度学习的广度。
1.联通社会:紧扣时政热点,扩展深度学习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秉持大思政课“联通社会”的育人理念,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达成知识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交融。以社会各领域的鲜活实例为依托,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把枯燥的道理生动化,运用情景化教学、情景体验等形式,促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动态、投身社会服务,激活深度学习的活力源泉。此时,学习不再是脱离实际的知识传递,而是基于生活情境的主动建构过程。
例如,在“掌握演绎推理方法”复习课中,以2024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为切入点,创设“人工智能——智领未来”的教学主题。通过播放智能医疗诊断、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视频,引导学生观察AI技术对社会各领域的渗透,自然引出“如何运用演绎推理方法分析技术变革”的思考。同时,教学过程中设置“AI伦理思辨场”环节:呈现《民法典》第1038条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要求学生以“技术发展必须遵循法律规范”为大前提,构建“AI数据收集需获得用户授权”的三段论推理。这种将法治教育与逻辑训练相结合的设计,既深化了学生对演绎推理格式要件的理解,更培养了其科技伦理意识,实现知识习得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
2.资源统整:融合多维素材,构建深度学习资源库
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内容综合性的特点,能够与其他学科教学相互配合、互利共生。《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指出,“深入挖掘语文、历史和其他学科蕴含的思政资源……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深入实施跨学科综合育人”。在“大课堂”空间下,教学资源的开发突破教材边界,可充分运用历史、文化以及生活资源,推动素材向广度层面转化。
例如,在本次复习课中,针对“有人认为,只要制定了人智能法,其风险就能得到解决”这一观点,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构建融合多学科思维的深度学习场域。借用历史与文学的资源创设问题情境:首先引导学生考察19世纪英国《工厂法》的实施历程,发现该法历经27次修订才实现与工业技术的动态平衡,揭示法律滞后性与科技迭代性的永恒矛盾。继而引入《弗兰肯斯坦》的文学镜像,借由“人造人反噬创造者”的经典隐喻,激发学生对技术伦理困境的具象化思考。在结构化辩论中,正方运用法治原理论证制度建构的必要性,反方则依托历史经验去解构法律万能的迷思。文学视角的介入则推动认知从技术理性向价值理性跃迁。通过解构《弗兰肯斯坦》中科学与伦理的叙事张力,学生将体会法律文本之外的人文关怀维度,理解风险治理需要制度刚性约束与价值柔性引导的双重机制。这种融合多维素材思辨训练,有效构建深度学习资源库,最终指向法治意识、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的高阶培养。
二、打造“大议题”,锐化深度学习力度
以议题式教学模式开展思政课教学一般遵循以下逻辑:“确定主议题—形成议题线—创设情境线—设计活动线—设置任务线—生成知识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议题式教学全过程,形成“五线一核”的“大议题”模式架构。在教育过程中,结构化议题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深化深度学习的有力途径。学生借助“大议题”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独到见解与认知体系,全方位推动思维能力的进阶发展。本文以“绎智领航——善智并行”为总议题,借助逻辑推理分析、跨模块知识迁移以及辩论式学习等策略,力求达成从理论认知到社会行动的转化,为学生的全面成长赋能。
三、立足“大实践”,激活深度学习活度
从教育理论的深度剖析,大思政课教育遵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着重强调学习者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处环境的积极互动来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课堂上所传授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思维等理论,为学生搭建起系统且全面的知识框架。然而,若这些理论知识仅仅停留在书本之上以及学生的认知层面,而缺乏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其育人价值将大打折扣,难以充分发挥。“大实践”活动则为学生创造了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理论知识的宝贵契机,使学生能够在实践进程中对所学理论展开检验、反思与重构,从而实现知识的深度内化与升华。
例如,以本课精心设计的实践性课后任务为例,布置学生以“智慧苏州,青创未来”为主题开展亲身调研实践,并撰写报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思考青年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实现个人价值与城市科技进步的协同发展。为完成任务,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深入探究苏州的科技发展现状、青年创业环境等问题。这一课后任务不仅有效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对家乡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促使学生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激活“大实践”在知识拓展、能力培养以及价值塑造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深度融合理论知识与实际行动逐步达成知行合一的深度学习境界。
四、通过“大评价”,落实深度学习效度
教育的终极旨向归于塑造完整人格的人,非沦为知识的附庸。“大思政课”是人才培育与人格塑造的重要阵地,更关注人本身的发展,强调“人的在场”所以当“大思政课”的评价标准与民族复兴的人才需求同向同行,当教学方法与时代变革同频共振,深度学习效度的培养便不再是抽象的目标,而是可观测、可追溯、可优化的育人实践。要善于突破传统评价的“小循环”,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大评价”体系。坚持以素养发展进阶为导向,不仅仅关注学生当下的学习成果,而是着重于学生在核心素养各个维度上的动态发展过程,精准衡量学生在深度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思维参与度以及知识转化效果等关键指标,切实推动深度学习在教育实践中的有效落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助力其逐步实现从基础素养到高阶素养的跨越。
例如,在本课课程教学中,以“绎智领航——善智并行”为总议题展开探究式学习,可系统构建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大评价”体系。在“智领未来”的议题探究环节,组织学生分析甲乙丙丁同学推理案例,教师通过“推理类型辨析—逻辑规则验证—矛盾概念转化”的认知路径,引导学生在思维建模中发展科学精神(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渗透“辩证看待技术本质”的政治认同。“向善而行”辩论环节重点培育法治意识与公共参与素养。反方可通过《政治与法治》知识构建“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链条分析框架,指出单纯立法难以规制算法歧视等伦理风险,需辅以行业标准与科技伦理治理,培育法治意识。正方运用《逻辑与思维》揭示“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谬误。同时,教师适时引入“生成式AI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现实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治建设的渐进性,需要全社会共同去践行,强化公共参与。四个维度有机融合:政治认同锚定价值方向,科学精神锻造思维品质,法治意识规范技术应用,公共参与落实社会责任,形成素养培育的协同效应。
综上所述,“大思政课”视域下的深度学习探究,为高中政治教学改革开拓出协同育人的新路径。以大课堂为载体拓宽空间边界,借大议题激发思维碰撞,凭大实践促进知行合一,依大评价保障教学成效。这不仅促使深度学习在广度上得以拓展,在力度上得以锐化,在活度上得以激发,更在效度上得以切实落实,为高中政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持续探索创新,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状况,灵活且恰当地运用“大思政”视域下的理念与方法,引导学生在深度学习过程中,扎实知识,提升思维能力,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嘉琪.促进概念深度学习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3.
[2] 刘秋燕,李俊辉.以“大议题观”支撑“大思政课”建设的“三维空间”[J].广东教育(综合版),2024,(12):85-86.
[3] 杨文慧.运用逆向教学设计促进思政课堂深度学习[J].教育进展,2024,1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