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家庭创伤与角色超载的双重困境: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个案研究

作者

马菁悦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省汉中市 723003

1 引言

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群体,高职学生既面临职业化教育的学业压力,又需适应社会化角色转型的双重挑战。本研究以20岁高职女生小蕊(化名)为案例,聚焦其因学业、家庭、社会角色超载引发的心理危机事件,探讨多重压力源叠加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的路径与策略。

2 背景

2.1 个人信息

小蕊(化名),女,陕西省渭南市,20岁,高职院校三年级学生,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性格内向敏感,不善表达,但责任心强,追求完美,对自我要求极高。入校后因文艺特长表现突出,被选为班级文艺委员及校学生会文艺部副部长。近期因学业与学生会工作压力叠加,出现持续性情绪低落、焦虑、失眠等症状,学习效率下降,甚至无法正常上课。

2.2 既往心理状况

高中时期因学业压力及家庭变故,曾出现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涣散、自我否定等表现,被家人带到当地医院心理科就诊,初步诊断为轻度抑郁倾向,但因家庭经济困难及认知局限,未接受系统治疗或心理咨询,仅短暂服用药物后自行停药。

2.3 家庭背景与成长经历

2.3.1 家庭结构

小蕊10岁时父亲因病离世,家庭经济支柱倒塌,母亲独自承担抚养责任。母亲为农村妇女,文化程度低,现于县城打零工(如家政、餐饮服务员),收入微薄且不稳定。哥哥29岁,患有精神疾病,需长期服药,病情反复,无法正常工作,家庭负担进一步加重。

2.4 事件经过与行为表现

2.4.1 危机事件

某日深夜,小蕊因未按时出勤晚自习被班干部上报失联。经紧急搜寻,两小时后在校园偏僻角落发现其独自蜷缩哭泣,手腕处有数道新鲜浅表割痕(自述用圆规划伤)。经安抚后,小蕊坦言近期因学生会工作压力过大,多次与部长发生摩擦,且自感能力不足,陷入“拼命努力却总被否定”的恶性循环,逐渐产生“活着没意义”的绝望感。

2.5评估与诊断

经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对其心理状况进行初步评估,认为需要转介至医院精神科复诊,随后在班主任的陪护下小蕊至市中心医院就诊,其《症状自评量表》(SCL - 90)显示,各因子得分如下:躯体化 3.75;强迫症状3.9;人际关系敏感3.56;抑郁3.92;焦虑 3.9;敌对3;恐怖3.14;偏执3;精神病性3.1。突出症状为抑郁、焦虑、强迫,伴有躯体化、敌对、恐怖和精神病性,诊断为重度抑郁、重度焦虑。

3 问题分析与归因

3.1 核心压力源

角色超载:身兼班级与学生会职务,过度追求“完美表现”,在活动策划、人际协调中频繁自我施压,却缺乏经验与方法应对挫折。

家庭创伤:父亲早逝、哥哥患病、经济窘迫等长期应激事件,形成“低自我价值感”与“生存焦虑”,潜意识中将“优秀”等同于“被爱/被认可”的唯一途径。

支持系统缺失:家庭情感支持匮乏,校园内未建立信任关系(如朋友、导师),心理问题长期积压未获疏解。

3.2 风险因素

心理疾病史:高中时期抑郁倾向未彻底干预,近期症状符合抑郁发作临床特征(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自伤行为等),存在较高自伤复发及恶化风险。

社会功能受损:学业、社交、工作多领域功能下降,可能进一步诱发自我否定与逃避行为。

3.3 保护性因素

求助意愿:失联事件后愿意向班主任坦白内心困扰,表明仍存改变现状的动力。

校方关注:班主任及时介入,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可提供专业支持。

4 心理辅导目标

4.1 短期目标(1-2周)

确保生命安全:建立危机干预机制,消除自伤行为风险。

缓解急性情绪:通过情绪疏导技术降低焦虑、绝望感。

恢复基础社会功能:逐步回归课堂与基本人际互动。

4.2 中期目标(1-3个月)

调整认知模式:纠正“灾难化思维”“完美主义”“过度责任”等非理性信念。

重建支持系统:联动家庭、学校、朋辈提供情感支持。

提升压力应对能力:教授情绪管理、时间管理、自我疗愈等方法。

4.3 长期目标(6个月及以上)

增强心理韧性:帮助其接纳家庭创伤,重构自我价值感。

预防复发:建立心理健康跟踪机制,培养自助求助意识。

人格完善与成长:促进学生在自我认知、情绪调节、行为模式等方面持续优化,实现更全面的人格完善与个人成长 ,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5 具体实施方案与策略

5.1 第一阶段:黄金72小时危机处置(第1-3天)

①联动保卫处调取监控,2小时内锁定位置(教学楼天台)。

②实施"双人陪伴制":班主任+女心理委员24小时轮守。

③签订《不自伤承诺书》,暂时保管修眉刀等尖锐物品。

5.2 第二阶段:危机干预与稳定化(第1-2周)

①生命安全协议:与学生签订《不自伤承诺书》;

②暂时减轻职务负担:与学生会协商暂停其文艺部工作;

③情绪急救:每日10分钟指导呼吸冥想,缓解躯体化症状;

④医疗介入:联系学校心理健康中心评估抑郁程度,必要时转介至医院精神科复诊,明确是否需要药物干预。

5.3 第三阶段:心理系统重建(第1-3个月)

①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识别自动负性思维(如“我必须完美”“失败等于无能”);通过行为实验验证其不合理信念(如“任务完成度80%是否真的会被否定”)。

②采用叙事疗法,引导其将人生故事重新解读为“在逆境中坚持的勇者”、“破茧成蝶”等经历,强化自我效能感。

③团体心理辅导.参与“压力管理与自我关怀”主题团体,通过角色扮演学习拒绝过度承担、合理分配任务。

5.4 家庭系统干预与资源整合(第2个月起)

5.4.1 家校破冰

与母亲电话沟通,强调情感支持的重要性,建议其每周至少一次主动关心小蕊情绪(非学业/经济话题)。发放《心理危机识别手册》,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5.4.2 朋辈支持网络

①招募2名“心理护航员”(可信赖的同学),接受基础心理培训,提供日常陪伴。

②设计“优势挖掘”活动:邀请同学匿名写下对小蕊的积极评价,打破其自我否定倾向。

③鼓励其加入校园兴趣社团(如绘画社),通过艺术表达释放情绪。

5.4.4 社会功能激活

发挥其文字特长,邀请参与心理剧《影子女孩》剧本创作。定制渐进式社交任务:引导其参与志愿服务(如留守儿童帮扶),通过利他行为重建意义感。以及从喂养校园流浪猫到参加宠物社线下活动。

5.5 预防性维护(持续至毕业)

①心理健康监测。设立"心灵晴雨表"周报制度。班主任每月一次谈心,使用《PHQ-9抑郁量表》动态跟踪情绪状态。建立“心理成长档案”,记录其应对压力事件的进步案例。

②支持网络长效化建设。每学期举办“家庭心理沙龙”,同步建立家长互助微信群,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期答疑。成立“心理委员-宿舍长-兴趣社团”三级朋辈支持网络,开展“情绪急救箱”技能培训(如倾听技术、危机识别)=。

6 效果评估

量表对比分析:干预6个月后,SCL-90量表显示:抑郁因子从3.92降至2.1(降幅46.4%),焦虑因子从3.9降至2.3(降幅41%),均进入轻度范围;尽管在长期后测中稍微升高,但是也低于临界值。数据表明小蕊经过这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后,焦虑、抑郁程度大大下降。 在“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三个维度的分值都有所下降,分别下降了 8 分、7 分、2 分。

7 结论与展望

该案例通过通过对其危机干预过程的系统性记录与分析,整合家庭、学校、医疗和社会资源,为“多重创伤+角色超载”型心理问题提供了系统性干预范本。然而,研究仍存在局限性:个案干预效果可能受个体特异性影响;家庭介入深度受经济文化因素制约。未来研究可扩大样本量,探索不同家庭结构下的干预模式差异化应用。

参考文献

[1]苏娟. 高职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情绪智力的关系研究[D]. 扬州大学, 2007.

[2]刘琼珍. 班级团体辅导对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4]张建安.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J]. 湖南社会科学, 2005, (05): 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