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智能服务机器人可信交互关键技术

作者

冯晨 刘清雪 朱晨光 黄文丽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学院大路1111号

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服务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医疗护理、家庭服务、商业咨询等领域。然而,2022年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数据显示,34%的用户对机器人服务存在信任疑虑,主要源于交互安全性不足(23%)、情感理解偏差(29%)和隐私泄露风险(18%)。本项目聚焦可信交互关键技术研究,旨在解决身份认证可靠性、情感交互自然度、信息传输安全性和服务可信度评估等核心问题。

关键词 :可信交互;混沌加密;动态信任模型;多模态融合

2. 项目实施的目的、意义

智能服务机器人可信交互研究聚焦三大核心:

1. 拟人化交互

- 多模态融合(语音/语义/情感)

- 上下文理解与记忆强化

2. 可信赖服务

- 动态决策与个性化适配

- 数据安全防护体系

3. 智能化演进

- 持续学习与人机协作优化

- 伦理约束机制

研究成果推动人机共融生态建设,为医疗、康养等领域提供安全可信的智能服务支撑。

3. 项目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1 项目研究内容

3.1 项目研究内容

聚焦智能服务机器人可信交互核心技术突破,重点攻关以下方向:

1. 信任感知安全交互 :动态信任评估模型构建,融合多源行为数据与智能算法,实现个性化风险预警与安全决策。

2. 隐私语音情感交互 :轻量化语音情感识别模型研发,集成混沌加密与双向学习机制,保障情感交互隐私与适应性。

3. 多模态身份认证 :基于生物特征分层融合(人脸/语音),构建特征-匹配-决策三级架构,实现高精度视听交互认证。

4. 多维可信信息评估 :结合信息传播理论与自然语言处理,设计跨模态可信度动态评估体系,构建人-机-网安全信息链路。

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智能服务机器人五大核心技术方向

情感交互:多模态情感识别模型构建与拟人化反馈机制

语言交互:上下文感知的自然语言理解与动态对话生成

可信交互:透明化决策解释与动态信任评估模型

个性交互:用户画像实时建模与自适应服务推荐 】

安全交互:数据加密传输与隐私合规性框架

4. 关键技术创新研究

3.1 基于信任感知的安全个性化交互

采用改进的神经模糊控制系统,建立包含语音特征(MFCC系数)行为模式(运动轨迹标准差)和环境参数(光照强度、噪声)的三维信任评估模型。引入动态惩罚因子算法,当检测到异常行为(如非法操作频率>3次/分钟)时系统自动触发安全协议,切换至受限交互模式。

3.2 混沌加密语音情感交互技术

开发基于Lorenz吸引子的可变参数混沌加密系统,实现语音特征的实时混淆处理。情感识别模块采用轻量级BiLSTM网络,通过注意力机制融合韵律特征(基频方差)、频谱特征(Mel带能量)和语义特征(情感关键词频次

3.3 多模态视听身份认证

提出特征层-匹配层-决策层的三级融合架构:在特征层融合人脸DCT系数(提取前100个低频分量)与声纹MFCC参数;匹配层采用改进的DS证据理论计算相似度;决策层设置动态阈值(初始值为0.75),根据历史交互数据自动调整认证严格度。

本研究构建了四层技术架构:(1)感知层集成多模态传感器网络;(2)处理层部署神经模糊控制与混沌加密算法;(3)决策层实现多层级特征融合;(4)应用层建立可信度评估指标体系。该架构通过模块化设计确保各技术组件协同工作,满足动态环境下的实时交互需求。

5、项目实施方案·

4.1. 项目研究技术路线

理论研究结合关键技术攻关交叉进行的总体技术路线展开工作。 1.理论研究。研究情景感知理论,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多元信息采集。研究语音、行为综合信任价值,结合神经模糊 控制等方法进行可靠分析。研究语音中的情绪变化,并对语音进行混沌加密。通过人脸图像、语音参数,研究多模 态身份识别。研究网络文本信息可信度。 2.关键技术攻关。基于理论研究剖析国内外相关产品,和相关企业、研究院所合作进行关键技术攻关。

6.结论

本研究围绕智能服务机器人可信交互的拟人化、可靠性与进化能力展开,突破多模态感知融合、动态决策优化及安全防护等关键技术,构建了兼顾自然交互与可信服务的技术体系。研究成果为人机协作生态奠定了安全可控的理论基础,未来将深化场景自适应与伦理约束机制研究,推动智能服务向医疗、康养等民生领域规模化落地。

本项目受2024年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241360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