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创业:延安精神的不朽丰碑
贺延鹏
延安革命纪念馆 716000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展厅内陈列的那张照片,便是这样一个闪耀着时代光芒的历史瞬间。照片拍摄于 1939 年的联防司令部,画面中的毛泽东穿着打了补丁的裤子,神情自若地给八路军 120 师团以上的干部作报告。他演讲时善于用生动的肢体语言辅助表达,正扳着手指一、二、三阐述自己的观点,延安电影团的摄影师吴印咸同志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画面,按下快门,为我们留下了这幅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从此,一代伟人朴素的精神风貌在全世界人民的脑海中定格,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创业精神的生动写照。
,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殿堂,坐落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西北延河东岸,距城1 公里处 。它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成的革命纪念馆之一,不仅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还是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以及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自 1950 年 7 月 1 日成立以来,历经多次搬迁与改造,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建筑面积达 29853 平方米,基本陈列面积为 10677 平方米,馆藏文物 3.6 万多件,历史照片 1 万余张,图书 3 万余册,调查访问资料百余卷,每年接待观众近 400万人次,在发扬革命传统、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革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进攻和残酷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使陕甘宁边区及各个抗日根据地处于严重的经济困难之中。当时的延安,可谓是困难重重。日军对陕甘宁边区采取隔河炮击、飞机轰炸、经济封锁、特务渗透与破坏等手段,妄图摧毁边区的指挥中枢和民众的抵抗意志;国民党则禁止边区的农副产品向外输出,也不允许“一斤棉花、一粒粮食、一尺布”进入边区,导致延安遭遇严重的通货膨胀,主要粮食作物小米的价格一度攀升至原来的 14 倍之多。同时,1942 年延安地区还遭受了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安塞县大雨冲毁作物,溺死 74 人,11400 户人家受灾,甘泉、延川等17 市县也遭受了水灾、雹灾、风灾、虫灾和瘟疫 。毛泽东曾回顾那时的情形:“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重重困难,考验着每一个共产党人。毛泽东向大家发问:“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答案不言而喻,饿死和解散都不是共产党人的选择,“自己动手”才是响亮而坚定的回答。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生产自救运动——延安大生产运动在边区展开了。这一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主要开展农业生产,兼办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党政机关、部队、学校普遍参加生产运动,逐步实现粮食、经费自给、半自给或部分自给,同时实行公私兼顾,军民兼顾,组织劳动互助,发展人民经济,以改善人民生活和保障供给。
1940 年 5 月 31 日至 6 月 8 日,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团在延安度过了难忘的 9 天。6 月 1 日,主席设宴招待陈嘉庚。这场宴会极为简朴,主食是二米饭,即大米小米合焖的米饭,菜都是自己种的,桌上唯一的一只鸡还是房东大娘知道主席要招待贵客,特意送过来的。筵席仅设一席,设于门外露天,取一旧圆桌面置于方桌上,因桌面陈旧不光洁,便用四张白纸遮盖以代桌巾,不巧风来被吹去,索性弃之不用。而在重庆,蒋介石花 8 万元宴请陈嘉庚。鲜明的对比之下,陈嘉庚眼见延安廉洁朴素的作风与南京的奢靡腐败迥然不同,由此断言:共产党必胜,国民党必败,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后来陈嘉庚在回忆录中这样记述:“筵仅一席,设于门外露天,取一旧圆桌面置于方桌上,已陈旧不光洁,乃用四张白纸遮盖以代桌巾,适风来被吹去,即弃之不用。”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普天同庆的开国大典上,主席穿着件破了窟窿的羊毛衫。除了主席身边的卫士,谁也不知道这件事。开国大典前夕,工作人员翻遍箱子也找不出一件没有补丁的衣服,只有这件羊毛衫的状况好一点,但也破损了多处。工作人员想请人给主席做些新衣服,主席拒绝了,只同意做外面的礼服,他说:“外面穿得太难看,老百姓不答应,穿在里面的,别人反正也看不见。”全国解放后,毛泽东的工资不算多,但有一些稿费,然而,他把稿费都交给了中央特别会计室管理,用来给同志们买书,搞调查研究,接济亲戚朋友。毛泽东乐于过普通公民的生活,直到生命的最后,他仍然穿着一件打了 73 个补丁的睡衣。毛泽东这种严于律己、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极大地鼓舞了身边的同志,就连采访过他的外国朋友也深受感动。美国记者斯特朗在他的访问日记中曾这样写道:“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的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还有一位外国朋友曾这样评价:没有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是穿着补丁衣服干革命的,唯有一个人,那就是中国的毛泽东。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当年,美国记者斯诺看到彭德怀穿着用降落伞改成的背心、林伯渠戴着断了腿用绳子系上的眼镜,称赞这是中华民族的“兴国之光”。延安窑洞里的“兴国之光”,折射出共产党人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政治品格和思想境界。
延安大生产运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机关、学校的生产运动,是边区大生产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生产运动一开始,毛泽东就号召机关、学校“一面工作,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张闻天要求每个共产党员做“劳动的先锋”,李富春提出了机关、学校生产的种类“以农业生产为主,分别进行农工商运输及畜牧业”的原则。其生产运动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938 年至 1940 年为休养民力,准备自给的阶段,初步掀起了生产热潮,取得了一定成绩;1941 年至1942 年是渡过难关,争取自给的阶段,困难形势迫使机关、学校从发展农工商中求得财政供应的自给,虽然历经艰难探索,但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1941年生产自给 1500 万元,1942 年约达 5000 万元,不仅供应了日常经费的大半,解决了迫在眉睫的财政困难,还奠定了进一步发展自给经济的基础;从1943 年开始,是实现丰衣足食,建设革命家务的阶段,各机关、学校在这一年里达到丰衣足食,在“丰衣”方面,除管理局规定的被服及用品供给标准外,还通过自身生产解决了一些衣物需求,在“足食”方面,改善了伙食,增加了学习用具,建立了俱乐部 。
今天,当我们再次凝视这幅把历史瞬间变成永恒的照片时,怎能不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吴印咸为这幅照片取了一个普通而又寓意深刻的名字——艰苦创业。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创业、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实现了在苦难中铸就辉煌,在挫折中毅然奋起,在转折中开创新局。艰苦创业是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价值追求和道德情操,是激励中国人民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接过艰苦创业的接力棒,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我们要学习老一辈共产党人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政治品格,在生活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铺张浪费,不追求奢华;在工作中,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创新精神,努力解决问题,推动事业发展。我们要坚定自信、一往无前,在新时代中留下许党报国的奋斗身影,在新征程中留下复兴强国的奋斗足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让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