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蚂拐舞”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非遗传承意
韦海悦
东兰县劳动小学 547400
摘要:“蚂拐舞”为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内容在其中相当丰富,把“蚂拐舞”融入小学体育教学对非遗传承存在相当的分量,文章探究“蚂拐舞”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非遗传承价值,教学实践方法与挑战也包含在探究内容中,同时提出传承策略,这些都为推动“蚂拐舞”在小学体育教学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蚂拐舞;融入;小学体育;非遗传承
在文化多元化和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受到关注,壮族独特的非遗项目“蚂拐舞”承载民族历史与文化底蕴。小学阶段是文化启蒙的关键时期,体育教学在小学教育里为重要部分,非遗项目融入小学体育教学,可丰富教学内容,于学生心中播下文化传承种子,“蚂拐舞”融入小学体育教学开辟了非遗传承新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深远价值。
一、 “蚂拐舞”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与鲜明的特点
(一)起源与发展脉络
“蚂拐舞”与壮族古老的农耕文化紧密相关,和当地人们对青蛙(蚂拐)的崇拜紧密相连,壮族先民把青蛙视为雷神使者,相信雨水收成等都离不开青蛙的掌管。春耕时节,人们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跳起“蚂拐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随着时间推移,这一舞蹈形式传承演变,从单纯的祭祀仪式逐渐融入民间娱乐元素,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独特的风貌,逐渐形成为壮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二)舞蹈动作特色
“蚂拐舞”对青蛙的形态与习性进行模仿,舞者半蹲双腿,跳跃并扭动身体,展现青蛙跳跃,捕食与栖息时的形态,动作幅度大且节奏明快有力,韵律感强,像“蛙跳步”,舞者双脚并拢用力向上跳起,落地轻盈富有弹性,模拟青蛙在田间跳跃的灵动形态;“蛙扑食”动作中,舞者前倾身体,手臂快速伸出,仿佛青蛙捕食瞬间敏捷姿态的展现。
(三)文化象征意义
“蚂拐舞”包含壮族文化象征意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通过舞蹈体现,青蛙作为舞蹈的核心元素,与自然的力量和恩赐相关,人们借助舞蹈表达敬畏与感恩,在传统节日或庆典中,“蚂拐舞”令全村共同参与表演,壮族社会凝聚力通过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提升体现。
二、 小学体育教学中“蚂拐舞”的实践探索
(一)教学内容设计
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年龄特征与身体发育状况进行特别体察,低年级学生在“蚂拐舞”教学时动作选取趣味化且简单化,高年级学生逐步提升动作难度与组合形式,教授舞蹈的段落内容也愈加深入,协调性与节奏感的培养在教学中逐步完成,同时背后的文化内涵讲解层次逐渐深入,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在教学中逐步达到提升。
(二)教学方法运用
“蚂拐舞”学习中运用了各种教学方法,这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体育教师采用示范教学法,亲自把舞蹈动作展示出来,学生直观地观察动作的规范性与优美性。小组合作学习法也使用,学生分小组互相观察,纠正动作并探讨舞蹈技巧与文化意义,在学习舞蹈组合动作时,小组成员轮流展示,其他成员提出改进建议,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就受到促进。
(三)教学效果评估
建立评估体系可全面掌握学生对“蚂拐舞”的学习情况,技能掌握方面,评价课堂动作完成质量与舞蹈熟练度,观察动作完成的准确度,力度和节奏感是否达到要求。文化理解层面,考察学生对“蚂拐舞”文化内涵的理解,课堂提问,撰写短文等方式可让学生阐述某个动作的文化意义,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观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兴趣表现以及对非遗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表现情况。
三、 “蚂拐舞”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传承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传承意识淡薄问题
部分学校、 教师与家长对非遗传承价值的认识不足,为“蚂拐舞”在小学体育课程中的推广增加重重阻碍,部分学校对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偏重,使非遗体育项目的文化意义受到忽视。教师对“蚂拐舞”等非遗内容缺乏深入了解,参与教学的主动态度也显得不足;家长则对学生学习此类课程的学业成绩存在担心,不支持学生参与相关活动的事件时有发生,针对这一现象,加强宣传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学校领导与教师应参与非遗传承培训活动,同时举办专家讲座,这些举措能够逐步提高学生对非遗传承重要性的认识。
(二)专业师资缺乏困境
小学体育教师中,能够精通“蚂拐舞”的专业人才相当稀缺,大多数教师没有参加过系统的培训,教学时难以准确传授舞蹈技巧与文化内涵,为解决这一困境,学校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派教师参加“蚂拐舞”专业培训课程,邀请民间艺人与非遗传承人进校开展教学指导,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同时,与当地文化机构和艺术院校合作,引进专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师资力量,确保“蚂拐舞”教学的规范性与专业性。
(三)教学资源不足难题
“蚂拐舞”教学资源的不足对教学深入开展的限制性显著,教材方面,适合小学生的“蚂拐舞”专门教材缺乏,现有的资料多为学术研究成果,不便于教学使用。场地与器材方面,部分学校舞蹈教学空间不足,青蛙面具,服装等道具也存在缺乏现象,学校针对教学资源不足现象,应加大投入,组织专业人员编写适合小学体育教学的“蚂拐舞”教材,教材内容涵盖动作讲解,文化知识,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内容。
(四)课程融合困难挑战
“蚂拐舞”与小学体育及其他学科课程的融合存在难度,体育课程中如何实现与传统体育项目有机结合以形成体系,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音乐,美术等学科与“蚂拐舞”的融合也有待强化,跨学科教学可全面提升学生素养,学校应对教师教学研究进行鼓励,探索“蚂拐舞”与其他课程融合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四、结束语
“蚂拐舞”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非遗传承重要性不言可喻,挖掘文化内涵与探索教学实践并重,同时应对传承挑战,它为小学体育课堂增加活力,丰富了教学内容,学生身体素质与艺术修养得以提升,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借助下一代的传承与弘扬找到生根点。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推广“蚂拐舞”,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学校可组织“蚂拐舞”比赛、文化节等活动,营造浓厚的传承氛围。此外,利用多媒体资源录制教学视频、举办线上展示,打破时空限制。但传承之路也面临着动作标准难统一、师资短缺等挑战,需要社会各方携手,让“蚂拐舞”在校园中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李修远,马知遥.跨文化教育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3):107-112.
[2]刘光平.高职院校开展非遗保护传承的优势资源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06):128-129.
[3] 古俊梅.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非遗保护研究[J]. 今古文创, 2021, 000(040):P.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