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区域游戏为载体的大班幼小衔接课程构建与实践
丁岩
常州市新北区新桥街道中心幼儿园 213000
引 言:
随着“幼小衔接”政策实践的不断深化,如何缓解幼儿从游戏向学习过渡过程中的适应焦虑,成为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课题。区域游戏作为大班教学的重要形式,不仅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更具备整合知识经验、引导社会行为和培养核心素养的综合功能。将区域游戏嵌入大班幼小衔接课程,是推动课程转型、实现科学衔接的有效策略。本文拟从构建原则与实践路径两个层面,探讨区域游戏对衔接课程系统性与实效性的支撑作用。
一、幼儿园大班区域游戏的开展
区域游戏就是在一定空间里,依据幼儿发展需求和课程目标,而创造出来的游戏性活动,它具有结构性,开放性和自主性于一体的特点。核心是以幼儿为本,通过材料支持,情境引导,任务驱动等方式促使幼儿在操作,探究,沟通等方面获得认知,情感及社会性的多维发展。对处于大班阶段的幼儿来说,区域游戏既满足了他们主动学习和操作实践的需要,又对行为规范,任务意识及合作能力等起到了显着的育人功能。幼小衔接情境中的区域游戏为幼儿顺利由游戏过渡到学习提供“缓冲带”, 可以帮助幼儿构建衔接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准备。
二、以区域游戏为载体的大班幼小衔接课程构建原则
(一)注重发展连续性,保障能力衔接适宜性
大班幼儿处于从游戏主导过渡到学习主导的关键阶段,要在发展连续状态下,科学实现课程构建与幼儿认知的对接。行为跟情感发展的演进轨迹,区域游戏课程要防止游戏直接跳到小学的学习中,要凭借任务情境的递进安排渐次渗透注意力集中能力,任务完成以及倾听表述等基础学习素养。此连续性不仅表现在内容结构的平滑过渡衔接,也体现为教育节律与学习手段的过渡安排,促使幼儿在身心可承受的合理区间内实现“在游戏里开展学习”向“以学为主”的过渡,杜绝出现适应断裂。
(二)强化规则内化导向,培养学习习惯基础
规则意识是幼儿走向小学行为规范体系中的基本依托,区域游戏课程建构中应当明确规则内化取向,循序渐进地发展幼儿秩序感,责任感以及任务意识。通过日常游戏中规则的设定、实施和协商,课程旨在引导幼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认识到“先后顺序”、“轮流合作”和“自我管理”等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并逐步实现从外界监管到内在认同的转变。区别于教师的强制管理,区域游戏通过结构化材料安排和情境约束来激发幼儿积极遵守规则,切实地为小学课堂行为规范打下认知和情感基础。
(三)融合生活情境内容,提升任务完成能力
课程设计一定要贴近幼儿熟知的生活经验,让区域游戏内容有实际意义和认知关联,以促进幼儿任务执行力和目标意识。通过把“整理分类”,“模拟买卖”,“简单规划”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纳入到区域活动之中,幼儿不但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在完成任务时不断地实践任务分解,步骤实施和结果反馈等过程性思维。这种生活化设计有助于幼儿形成清晰的目标导向行为,并在完成任务中逐渐建立起对“启动—实施—结束”这一任务链条的认知,从而为小学系统性学习奠定能力基础。
(四)促进社会性互动,建构群体协作意识
大班阶段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迅速,区域游戏课程要以建构群体合作机制为基础,促进幼儿由个体行为上升到协作意识。将角色分工,任务协商和合作问题解决等因素引入区域设置,可以有效地启发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听取别人的建议,遵循共同规则,实现集体目标。这一社会性互动的导向是为了把在情景中产生的协作行为内化为持续性社会性品质的累积,以便在升入小学之后能够顺利地适应集体学习生活、了解合作任务,构建人际关系,为情绪和行为提供了重要准备。
三、以区域游戏为载体的大班幼小衔接课程构建路径
(一)构建纵向递进任务体系,实现内容渐进过渡
在遵循“重视发展连续性与保障能力对接的适宜性”这一原则前提下,课程设计应以幼儿的成长规律为中心,构建分层的任务体系,以实现从游戏阶段到学习阶段的平稳过渡。教师在具体的练习中可以凭借区域活动场景创设三个阶段的递进任务 :“在操作体验期”在第一个阶段,比如提供拼插积木和图形拼图这样一些纯粹操作性的任务,由幼儿自己动手进行实验,以激发探究的兴趣;第二阶段为“在规则引导期”, 在区域中加入任务提示卡或“挑战卡”, 如“请把图案依次拼起来”或“根据颜色的不同进行分类,然后记录次数”, 引导幼儿在游戏中练习思维操作与规则执行;第三阶段为“在目标导向期”, 引入多步骤综合任务,如“修建交通工具站”, 要求幼儿分组设计、选材、搭建,并进行展示与讲解,实现从自主玩耍到有目标的学习行为迁移。这种递进式的任务安排不仅强化了区域游戏的结构性和学习性,而且让幼儿在不断地游戏中逐步形成思维逻辑,执行步骤以及目标意识等,以适应他们升入小学之后课程学习备考的需要。
(二)嵌入规则约束机制,引导行为规范迁移
依从“强化规则内化引领,打造学习习惯基础”的教学原则,课程设计需凸显在区域性游戏活动内融入规范机制,推动幼儿从自由表达行为模式过渡至自我管理行为模式。就具体教学的方式路径而言,教师可借助“规则卡片与积分激励”的双层机制开展教学引导。一是在区域张贴有图有文的“游戏规则卡”,就像“每次选用素材数量最多 2 件”“结束时涉及归位工具”等,依靠视觉符号提升规则认知水平,在赛前制订了“值日生制度”, 各个幼儿依次充任材料管理员或者秩序监督员,提升责任分工感悟。当活动结束,采用“行为积分表”对规则遵守情形加以记录,就如“按时清理加 1 星”与“帮同仁加 1 星”, 也会举办阶段性的相关评比,如举办“规则小达人”的展示活动,此机制带动幼儿主动依规行事,就行为的最终结果展开反思,慢慢树立起对行为的控制及自律意识,激发学习习惯内化迁移活力,又不会侵害游戏的自由属性,此规律的具体落实及过程性反馈让幼儿主动对秩序产生认同,进而为他们在小学课堂行为规范里构建行为与情感的双重根基。
(三)聚焦生活问题解决,引领任务习惯建立
在贯彻“整合生活情境内容,促进任务完成”的原则中,路径重点应放在通过“问题驱动加情景模拟”的方式,引导幼儿完成具有现实意义的任务操作。然后,训练他们在目标设定,任务规划,过程监控等方面的技能。在练习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家园情境”区,比如“家务小助手”任务车站,幼儿需按照任务的提示来完成“洗衣分类”和“物品归位”的作业;也可构建“购物体验”情境,设计“建立购物清单—确定物品—找零付款—记录账单”全过程任务,推动幼儿依步骤解决具体问题。实施时建立“一张时间限制卡”或“步骤指导表格”, 以鼓励幼儿按逻辑顺序进行任务推进,促进幼儿对任务目标和完成路径等的理解清晰。同时指导幼儿任务结束后的“自我检查”或“同伴互评”;增强过程意识和成效反馈意识。这种关注生活问题的任务体系既贴近幼儿的经验背景,又能激发幼儿的责任感和行动力,让幼儿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养成稳定的任务执行习惯和自我效能感,为了走进以学习任务为主线的小学课堂,要做心理和行为上的双重准备。
(四)构建角色互动系统,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落实“推进社会性交流,树立群体合作意识”规范,课程构建需着重搭建基于角色分工的合作体系,助力幼儿在区域游戏当中体验且掌握包含协作、沟通与责任意识的核心社会技能。当切实进行操作的阶段,教师可采用“项目式的合作小组”途径构建角色互动架构,举例设置“建构工坊”这一专区,嘱托三至四名幼儿围绕“建造一座公园”开展合作玩耍,界定了“设计师”“建材员”“搭建者”“讲解员”专属角色,各个幼儿都肩负起不一样的任务。处于游戏时段设置任务卡,提示“你会和什么人合作达成”“商量好了就开启行动”,鼓舞幼儿积极实施沟通、协商及分工操作,教师进行观察期间记录幼儿的表现情形,采用“团队评议”办法,引导小组对合作历程反思,像“出现意见上的分歧怎样去化解纷争”“谁对团队的进步贡献最大份额”等,进而带动他们在真实游戏场景下达成集体参与局面,彼此帮扶态度与责任观念,此结构化合作机制拓展了区域游戏互动的层次范畴,也在悄然之间造就了幼儿的群体归属感和合作素养,进而为未来融入小学集体学习环境筑牢社会性根基。
四、结束语
区域游戏既是幼儿开展的一种重要活动方式,也是幼小衔接过程中促进幼儿行为转化和能力发展的一种重要介质。通过建构发展递进,规则内化,任务导向和互动协同等课程体系,区域游戏可以有效地引导幼儿向小学的多维过渡。今后,要进一步深化区域游戏课程整合策略、加强评估机制和教师支持系统建设、不断提高大班衔接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适宜性、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玥 . 幼儿园游戏教学的实践措施 [J]. 家长,2024,(30):180-182.
[2] 明国年 . 浅谈幼儿园区域游戏实施策略 [J]. 新课程研究,2025,(02):110-112.
[3] 张艳春 . 幼儿园区域游戏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 [J]. 学前教育研究,2025,(03):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