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五育融合背景下高中生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研究

作者

张西宁

渭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陕西渭南 714099

摘要:在系统梳理新时代劳动教育有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之上,通过调研高中生劳动教育现状,探究造成高中劳动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了五育融合的思路,提出在五育融合背景下高中开展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为提升高中生劳动素质,增强高中生劳动技能和实践经验提供参考。

关键词:五育融合;高中生;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资源

一、我国高中生劳动教育的现状

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是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1]。在我国,对于劳动教育的有关研究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程,先是向外国学习、翻译参考外国文献,然后是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劳动教育,再是现今对我国劳动教育产生独特见解的过程。

关于高中劳动教育的研究,在全国教育发展大会上习主席发表关于劳动教育的讲话之后,劳动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对劳动教育开展的研究数量近几年急速增长,劳动教育在一些地区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学者们从多角度研究了我国的劳动教育,针对高中劳动教育的研究,夏心军通过调查发现影响高中生劳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后,提出要建构“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整体教育观[2];马斌成提出要构建具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体系,学校要依托家务劳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创设特色化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3]。但是,“唯分数论”在高中还普遍存在,导致高中劳动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生的劳动意识薄弱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和家长仍然更看重学生的文化成绩,忽视劳动教育的价值,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大部分高中生在家里基本上不参加劳动实践,并且对劳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上认为劳动实践没有必要,甚至贬低劳动的价值,劳动观念薄弱,缺乏主动参与劳动的意识。

(二)劳动教育师资力量不够专业

劳动教育专业教师相对不足,有些学校没有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课程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部分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可能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教学质量。虽然一些学校聘请了校外专家作为辅导员,但整体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仍有待提升。

(三)学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不足

部分学校的劳动教育资源有限,如劳动实践基地面积较小,难以满足全员常态化活动需求。因为高中生学业压力较大,多数学校仅限于开展校内最基础性的劳动实践,没有充分利用校外社区等地方劳动资源,影响了劳动教育的高效开展,导致学生对简单的劳动教育产生抵触情绪。

(四)劳动教育形式单一

高中生劳动教育主要以校内实践活动为主,打扫校园、教室、宿舍卫生等,单一的劳动教育形式限制了劳动教育效果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虽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形式,可在很多学校教师往往以理论讲授为主,单纯地讲解劳动知识与技能,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比如在劳动技术课程上,教师只是对着教材照本宣科地介绍工业生产流程、农业种植技术等内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更无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劳动相结合,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五)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虽然一些学校建立了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但整体上劳动教育缺乏科学、完善、可操作的评价体系。现行劳动课程既无评价指标,也无操作规范,难以对教师和学生形成有效评价,不能发挥评价应有的指导与反馈作用。

二、五育融合的思路

五育融合,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新时代教育领域的重要理念,五育融合预设人的成长发展,不仅是“全面发展”,更是“融合发展”[4]。五育融合旨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将融合育人理念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以实现各育目标相互之间的深度融合,发挥好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兼容并蓄,全面培养人才的作用。

1.理念融合

五育融合强调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将德智体美育劳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摒弃单纯追求某一育发展而忽视其他方面的观念,认识到各育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五育融合是一种全面、系统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旨在打破各育之间的壁垒,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性人才。

2.目标融合

各育在目标上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德育目标中包含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这与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对劳动成果负责的态度相呼应;智育目标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与美育中激发学生创造力的目标有相通之处。通过目标融合,使各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形成合力。

3.内容融合

在教育教学内容上,五育相互交叉、相互融入。在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既包含智育内容,也可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实验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乐趣,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科学之美;体育教学中也可以融入德育,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和规则意识。

4.方法融合

教育方法上注重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以实现五育融合。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法,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既锻炼实践能力,又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在项目成果中发现美、创造美。在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感受和学习,促进各育的融合发展。

4.评价融合

建立全面、综合的教育评价体系,不再单纯以成绩评价学生的优劣,而是从品德修养、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劳动技能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既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也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表现、艺术特长以及体育成绩和健康状况等,通过评价融合引导教育教学过程中五育的全面落实。

三、五育融合背景下高中生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深刻理解五育融合劳动教育的内涵​

在五育融合的大框架下,劳动教育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紧密相连、相互渗透。德育层面,劳动教育能让高中生在劳动实践中培养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深刻领悟劳动创造价值,从而将道德认知内化为实际行动。智育方面,劳动过程中的问题解决、技术操作等,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规划和实践,有助于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激发创新思维。体育上,参与劳动可锻炼学生的体力和耐力,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如参与校园绿化劳动中的搬运、种植等活动,便是对身体素质的一种考验与提升。美育视角下,劳动创造美,无论是手工制作、校园环境布置还是农业生产中的劳作,都能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美、创造美,提升审美能力。因此,深刻理解这种融合内涵,是有效开展高中生劳动教育的基础,能确保在实施过程中,从多维度挖掘劳动教育的价值,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二)准确定位五育融合劳动教育的目标​

基于五育融合的要求,高中生劳动教育目标应精准且全面。在知识技能维度,要让学生掌握现代生产劳动的基本技术与方法,如了解常见的工业生产流程、农业种植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在劳动中的应用等,使其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生产劳动的能力。从情感态度出发,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重与热爱,消除轻视劳动及劳动者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类劳动实践。在能力培养上,着重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创造能力。明确这些目标,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指明方向,使劳动教育能够切实促进高中生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实现全面发展。​

(三)科学遴选五育融合劳动教育的内容​

劳动教育内容的选择需紧密围绕五育融合理念。日常生活劳动内容必不可少,像宿舍内务整理、校园卫生清洁等,可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与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渗透德育元素。生产劳动方面,可带领学生参观现代化工厂,了解生成过程;参与农业种植实践活动,学习农作物种植技术,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锻炼动手操作能力,体会劳动创造财富的过程;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校园图书馆义工等活动,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并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提升沟通能力。

(四)多种思路开发劳动教育形式​

为提升高中生劳动教育的实效性,需采用多样化的形式。课堂教学是基础形式,通过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系统传授劳动知识与技能,讲解劳动在五育融合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相关案例分析等。实践活动是关键形式,除了校内的日常劳动实践外,可开展劳动周活动,集中安排一周时间,让学生参与不同类型的劳动项目,如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劳动、科技创新实践劳动等。还可利用校外资源,组织学生到企业、农场、劳动教育基地等地进行参观学习与实践体验,拓宽学生的劳动视野。还可以组织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多种形式全方位推进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实施。​(五)充分利用当地条件拓展劳动教育资源的种类​

当地丰富的资源为高中生劳动教育提供了广阔空间。自然资源方面,若当地有山林、农田、河流等,可开展生态保护劳动,如参与山林树木养护、农田水利设施维护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学习生态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同时在户外劳作中锻炼体魄。人文资源同样宝贵,当地的历史文化遗迹、传统手工艺作坊等可成为劳动教育的素材。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劳动,协助传统手工艺人进行制作,既传承了地方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能力。社会资源方面,当地的企业、社区、公益组织等可与学校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志愿服务等劳动机会。如企业开放生产车间,让学生参与简单的生产劳动实践;社区组织环保、助老等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劳动技能,从而充分拓展劳动教育资源的种类,丰富劳动教育内容。​

(六)五育结合多元开展劳动教育评价​

构建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是推动五育融合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保障。评价内容应涵盖五育各个方面,不仅要考察学生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品德表现,如是否具备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劳动实践中的体能消耗与身体素质提升情况,以及在劳动成果中展现出的审美水平。评价方式要多元化,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评价注重对学生劳动过程与成果的综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能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家长评价则可从家庭劳动参与等方面补充评价信息。

参考文献:

[1]郁琦.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01):101-103.

[2]夏心军.普通高中的劳动教育:挑战与应对[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03):46-52.

[3]马斌成.高中的劳动教育:挑战与应对[J].中学课程辅导,2022 (07):120-122.

[4]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 中国电化教育,2020,(3):10.

基金项目:2024年渭南师范学院服务渭南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科学研究专项课题(SWNZ2407):“双减”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提质增效实践策略研究;2022年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课题(2022JYKX05):五育融合背景下的高中生劳动教育实践探索研究

作者简介:张西宁,女,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信息化教学、跨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