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业免耕模式下病虫害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策略
范保友
吉林省通榆县向海乡蒙古族综合服务中心
通榆县作为农业大县,在积极响应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的背景下,大力推广农业免耕模式。免耕模式凭借其保水保土、提升土壤肥力、降低生产成本等优势,在通榆县的推广面积逐年递增。然而,随着免耕模式的广泛应用,病虫害的发生态势也出现了新变化。深入探究通榆县农业免耕模式下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并制定行之有效的绿色防控策略,对保障当地农业生产的稳定、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免耕模式下病虫害发生规律
1. 病虫害种类变化
在通榆县免耕模式推行后,病虫害种类出现了明显变化。一些原本在传统耕作模式下发生较轻的病虫害,如玉米茎基腐病、大豆根腐病等土传病害,以及玉米螟、粘虫等虫害的发生程度有所加重。以玉米茎基腐病为例,由于免耕条件下土壤中病原菌积累,加之秸秆覆盖导致土壤湿度相对较高,为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得该病的发病率较传统耕作模式增加了 [X]%。同时,一些新的病虫害种类也开始出现,如大豆菌核病,在局部地区重迎茬比率高的免耕地块,其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呈上升趋势。
2. 病虫害发生时间与传统耕作对比
与传统耕作模式相比,免耕模式下病虫害的发生时间也有所改变。例如,在免耕条件下,土壤温度回升相对较慢,一些依赖土壤温度活动的害虫,如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的活动期可能推迟。而对于一些受湿度影响较大的病害,如玉米大斑病、弯孢霉叶斑病等,由于秸秆覆盖增加了田间湿度,在适宜的降水条件下,其发病时间可能提前。据观测,在降水偏多的年份,免耕地块玉米大斑病的发病时间比传统耕作地块提前了10 天左右。
3. 病虫害发生程度与秸秆覆盖量、土壤温湿度关系
秸秆覆盖量对病虫害发生程度有着显著影响。当秸秆覆盖量较高时,一方面为病虫害提供了更多的庇护场所和食物来源,使得病虫害基数增加;另一方面,秸秆覆盖导致土壤通气性变差,湿度增大,有利于一些喜湿病害的发生发展。研究表明,当秸秆覆盖量达到 70% 以上时,大豆根腐病的发病率较秸秆覆盖量15% 以下的地块增加了 20% 。
二、绿色防控策略
(一)农业防治措施
1. 合理轮作
针对免耕模式下病虫害易积累的问题,实行合理轮作是有效的防控手段。在土传病害严重的地块,与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轮作周期应在3 年以上。例如,对于大豆根腐病高发的免耕地块,通过与玉米进行轮作,可有效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降低病害发生率。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水旱轮作,这种方式对抑制土壤中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和减少病虫害基数效果更为显著。
2. 选用抗病虫品种
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虫品种是病虫害防治的基础。根据通榆县不同区域的病虫害发生特点,筛选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虫品种。在玉米种植中,对于玉米大斑病、茎基腐病高发区域,可选用具有抗大斑病和茎基腐病基因的品种;在大豆种植中,针对大豆根腐病、菌核病等,选用相应抗性的品种。通过种植抗病虫品种,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虫害的危害程度。
3. 加强田间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是减少病虫害发生的重要环节。及时清理田间病残体,将其集中堆沤处理,避免在灌溉渠或水源附近堆放,防止病原菌传播。定期对农机具进行消毒,在农机具使用完毕后,及时清理机身残留的土壤,并对轮胎和关键组件进行消毒处理,减少农机具在不同地块间传播病虫害的风险。在菜地入口设置石灰池,人员下地前踩石灰粉消毒,阻断病原菌通过人员活动传播的途径。优化灌溉方式,优先使用地下水灌溉,采用滴灌、喷灌等措施,避免大水漫灌,减少病原菌随水传播的可能性。
(二)物理防治方法
1. 灯光诱杀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田间设置频振式杀虫灯。根据通榆县主要害虫的种类和分布特点,每30-50 亩安装1 台杀虫灯,悬挂高度根据作物高度进行调整,一般为 3.5 米左右,采用棋盘式分布。在害虫成虫羽化期开启杀虫灯,可有效诱杀玉米螟、金龟子、棉铃虫等多种害虫的成虫。定期清理接虫袋或水盆,将诱捕到的害虫深埋或作饲料用,并每隔一段时间用毛刷清理灯上的虫垢,保证杀虫灯的正常工作。
2. 色板诱杀
针对蚜虫、烟粉虱、叶蝉等对颜色有趋性的害虫,采用色板诱杀。在田间悬挂黄色粘虫板,每亩放置 20-30 张,规格为 20 厘米 ×25 厘米,将其挂在果树枝条或作物植株上方 15-20 厘米处,隔一行树或隔一株作物挂一块,并确保上下边缘固定牢固,以提高诱杀效果。同时,对于蓟马等害虫,可使用蓝色粘虫板进行诱杀。
(三)生物防治手段
1. 保护和利用天敌
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是生物防治的重要措施。在通榆县的农田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多种害虫天敌,如瓢虫、草蛉、赤眼蜂等。通过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为天敌创造适宜的生存和繁殖环境。例如,在果园周边种植一些蜜源植物,吸引天敌昆虫栖息和繁殖。在玉米螟发生初期,人工释放赤眼蜂,利用赤眼蜂将卵产在玉米螟卵内,使玉米螟卵不能正常孵化,从而达到控制玉米螟数量的目的。
2. 生物农药应用
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选用合适的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在玉米螟防治中,可选用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生物农药进行喷雾防治,在 6 月中下旬喷施防治第一代玉米螟,7 月中旬利用植保无人机航化作业防治第二代玉米螟。对于大豆食心虫,可在幼虫临近脱荚之前,施用白僵菌微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在蔬菜种植中,对于根结线虫病,可选用厚孢轮枝菌、淡紫拟青霉等进行土壤处理、穴施或灌根。
(四)科学用药策略
1. 精准施药
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防治指标,精准确定施药时间和施药剂量。避免盲目用药和过度用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例如,在玉米大斑病防治中,当田间病株率达到 [X]% 时,选用针对性的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施药剂量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执行。
2.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优先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及其混剂。在农药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对天敌的影响,尽量选用对天敌安全的农药品种。在蔬菜种植中,对于蚜虫、白粉虱等害虫,可选用吡虫啉、啶虫脒等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防治;对于蔬菜土传病害,可选用咯菌腈、精甲霜灵等杀菌剂进行种子处理或土壤处理。
总之,通榆县农业免耕模式下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发生了显著变化,病虫害种类增多,发生时间改变,发生程度与秸秆覆盖量、土壤温湿度密切相关。通过实施绿色防控策略,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措施,能够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案例分析也验证了绿色防控策略在通榆县免耕农业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未来,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免耕模式下病虫害发生的内在机制,特别是土壤微生物群落与病虫害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绿色防控技术的优化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加强对新型绿色防控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如研发更高效的生物农药、智能病虫害监测设备等。同时,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对绿色防控技术的认识和应用水平,促进通榆县农业免耕模式与绿色防控技术的协同发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