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发展路径及其相关范畴探析
原亚雄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127
作者简介:原亚雄(2001.—),女,汉族,山西长治人,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摘要:长期以来,“生产力”概念始终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哲学范畴。马克思、恩格斯的生产力发展思想继承并超越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诠释的生产力思想,一方面,马克思继承亚当斯密的劳动生产力理论,基于人本主义立场反驳李斯特的“国家生产力”论述;另一方面,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对“生产力”概念划定最终标准,强调“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的关系”,即生产力就是人的活动。本文基于生产力在文本中的解读回归现实人的活动,探析生产力在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性及价值。
关键词:生产力;古典政治经济学;《德意志意识形态》
生产力思想历来被视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在整个理论体系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著作,特别是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之作,将生产力思想赋予哲学意蕴上升至历史高度并广为使用。本文深入挖掘生产力思想的形成历程,探究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概念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生产力思想的异同,更好地挖掘生产力思想对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意义,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指导。
一 生产力思想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恩格斯首次在《形态》中提出生产力概念的定义,恩格斯认为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恩格斯先于马克思使用生产力概念,但马克思使用生产力这一思想研究更为广泛。马克思对于生产力总的理解,即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最终动力。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恩格斯最早提出生产力概念,法国古典经济学家、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亚当斯密、李嘉图、萨伊、李斯特、赫斯等人早就使用生产力概念,并从不同角度对生产力概念作出不同的定义。
18世纪70年代,魁奈使用生产力概念,魁奈指出的生产力是指“土地的生产力”,即土地产出产品的多少,是量的概念,把构成生产力的因素之一,即土地与生产力本身相混合了,他提出并明确使用生产力的概念使得学者们开始从“量”的意义上研究财富的增长机理,但他把生产力仅仅限于土地,只能导致对财富的片面理解 。同时期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改进魁奈对于财富的理解,把财富看成交换价值,即能交换的物品,并从劳动生产力这个方面,探讨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强调分工对于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作用。其后,大卫·李嘉图认为农业产出的数额由土地生产力的差异决定,并由此产生极差地租。可以说,李嘉图已经意识到了劳动、资本和土地这三个因素及其比例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但他仍把土地的自然力当作生产力。
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对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持否定态度,李斯特所说的生产力是一种由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创造的综合的国家生产力。他提出的国家生产力包括人的生产力、制度生产力、自然生产力和工具生产力等各种生产力。并且,他对各种生产力做了详细的分析。关于个人的生产力,他认为不仅是指个人的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他的制度生产力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等各个方面 。
这时,对于生产力的概念仍未统一定义,但生产力思想一直在不断地更新发展,有了进一步的意义。赫斯对于生产力的论述不是经济学范围,不是以研究财富的生产为起点的,而是一种德国哲学家所擅长的思辨论证,他认为个体的生命活动的交往是人的本质,而生产力就是在这种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他明确指出,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是由个体间的交往程度所决定的。而马克思、恩格斯所形成的生产力思想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关于生产力的思想体系,一方面继承其关于生产力的描述范畴,另一方面看到生产力概念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真正在历史上第一次明确生产力概念,明确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
二 马克思、恩格斯对生产力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在《形态》这部著作中,马克思与恩格斯首次以较为完整的形式提出了生产力的概念。他们不仅继承了前人的生产力思想,更在深入研究中发现了新的观点,从而创新性地丰富和拓展了生产力的发展理论。他们指出:“生命的生产,立刻展现出双重关系的特质:一方面是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则是与社会的交织互动。”马克思与恩格斯从生产的本质和总体框架出发,对生产力进行了深入考察和全面理解,使生产力的概念更加明确和具体。在《形态》中,生产力被赋予了丰富多样的内涵,展现出了其多维度的特性和价值。
(一) 生产力具有工具和技术意义上的“能力”
马克思指出:“如果懂得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很著名的‘人和自然的统一’,而且这种统一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慢或快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就像人与自然的“斗争”促进其生产力(Produktivkrafte)在相应基础上的发展一样。 ”这一点旨在阐明,生产力代表着特定的生产能力,正是这些能力在历史的长河中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二) 生产力具有“共同活动方式”的力量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明确指出:“由此可见,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 (Zusammenwirkens)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 。这点意在指出生产力是一种需要集体劳动、共同活动的形式,在生产发生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如同分工协作的力量,这种力量促使我们共同劳动,共同形成一个需要集体完成的过程。实际上,当生产力发生的同时,需要有一个共同集体的实现过程。
(三) 生产力具有个人“自主活动”的力量
生产力表现为一种完全不依赖于个人并与他们分离的东西,这一点的意思是,生产力可以表征为单个人的生产能力,一个人在她所完成的一项计划、任务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个人拥有自由活动、自主活动的力量。当今时代,我们也强调自主活动,即自由自觉的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一定的范围、规定下最大限度的进行活动,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生产力随之发生,自主活动随“历史唯物主义”同时发生。
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概念第一次在真正意义上进入历史的视野,虽然马克思的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仍带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思想体系影子,但相较于18、19世纪的生产力发展,马克思进一步丰富生产力的发展,从本质上提出生产力的本质以及特征,为后人研究生产力奠定基础,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增添浓厚的一笔。
三 关于生产力相关范畴的研究
在阅读《形态》一文中,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仅是单独在解读生产力思想,其主要内容有从现实的个人或物质生产出发来理解社会历史,而现实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理想的个人,而是现实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边界、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作为历史观前提的物质生产是人们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市民社会及其国家、法、意识形态的辩证法;市民社会或交往形式的辩证法。从以上几个主要方向来看,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生产力不仅仅从生产力角度入手,而是与交往形式、市民社会、分工、所有制、个人、共同体等相关范畴相联系,理解生产力思想,也应从其相关范畴角度着手,这样才能深入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所表明的生产力思想体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
(一) 生产力与交往形式、市民社会、交往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交往形式就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交往形式在一定程度相当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历史发展中较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生产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每一种生产关系都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适应,在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存在一个桥梁——“市民社会”,“市民社会”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组织,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市民社会作为国家构成和上层建筑的基础,是一种以生产关系连接起来的共同体。交往亦是交往形式的一种具体形容,交往即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交通往来,交往构成了一种关系与一种关系之间的往来,在交往的过程中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自我,从而在“现实的个人”中获得满足。
(二) 生产力与分工、所有制
分工离不开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分工是从各个个人的生产活动中所生成的力量的表现,分工与生产过程同时存在。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出现了分工的最初形态,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男女之间的分工,比如典型的男耕女织, 男主外女主内等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工也愈来愈变得精细化,不再是单纯的男女、内外之分,而是出现流水线类型的分工,一个人的劳动变得更为精致化,所有制和分工可以被看作是同一的范畴,所有制形式要受生产力的制约,以及它必须同生产力相适应。
(三) 生产力与个人、家庭、国家、共同体、共产主义
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历史的前提,现实的个人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在一起,人与人之间的组织交往最开始的形式便是家庭,马克思、恩格斯考察国家概念并不是从概念本身入手,而是结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去考察国家,马克思、恩格斯把国家看作是“虚幻的共同体”或“冒充的共同体”,生产力与虚幻共同体的关系在《形态》中已得到阐明, 资本主义的所有形式抛弃了共同体的一切外观。并且这种历史的考察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线索。 ”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产力思想在与其他相关范畴的联系中不断发展,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交往、市民社会、分工、国家、共同体等等相互联系,这些相关范畴以生产力发展程度为基础,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促进或者抑制生产力的发展。明确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生产力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更好地认识马克思生产力思想的发展,更加清楚的理解生产力的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构成发展。
四 生产力理论研究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产力理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生产力发展对于当今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研究生产力相关的范畴对当今时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提供方法论指导
生产力理论的研究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映射了社会发展的现状,只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匹配发展时,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早期被贴上了资本主义的标签,随着经济发展的规律,邓小平突破传统观念,强调计划经济不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划清二者的界限,正式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案,要更大限度的发展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关键,生产力理论的发展促进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可能性,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
(二) 为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一定的基础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关键理论,生产力概念在科学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同样举足轻重。第一,生产力指明了社会发展的方向。生产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历史上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生产力概念证明社会主义的科学性。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越来越大。逐渐强大起来的无产阶级,逐渐团结成一个整体,并发展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它可以动摇资产阶级的统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在社会上成为统治阶级,无产阶级必然能够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生产力发展规律验证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三) 有助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必须保持长期稳定的先进性,只有永葆先进性,党才能实现长期执政,进而推动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保持先进性是我们党走过百年历程并创造世纪伟业的坚固支撑,也将是我们党阔步走向未来并实现伟大梦想的深厚依靠。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党永葆先进性这一品质,发展先进生产力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推进生产力的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等进程,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保持党的活力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履行党的历史使命。
五 结语
《形态》中关于生产力的论述,科学的阐明了生产力的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史中的重要性,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生产力理论不断的丰富完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力的理论在我国后继也不断发展,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也在不断的更新,基于生产力理论的发展,我国逐渐踏上了理论实践相结合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丰富发展,应用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探究我国发展变革的方式,指导中国经济建设。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当继续深化对生产力思想的理解和应用,推动其创新发展,为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法]弗朗斯瓦·魁奈著,吴斐丹,张草纫选译.魁奈经济著作选集,1979:103。
[2][德].李斯特著,陈万煦译.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961:124。
[3]汉译广松板,18页,Vorabpublikation, Bd. I/5 der MEGA2, S. 9。
[4]汉译广松板,26页,Vorabpublikation, Bd. I/5 der MEGA2, S. 15。
[5]韩立新.新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第一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