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主题选择与实施

作者

毛荣

陇南市武都区深圳中学746000

摘要:群文阅读如同一束智慧之光,为初中语文课堂注入新活力,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意义深远。在教学实践中,科学择定阅读主题、精巧设计教学路径,是激活群文阅读效能的密钥。本文聚焦主题选择的原则与依据,探寻贴合学情的实施策略,愿为语文教育者点亮群文阅读教学的启明灯。

关键词: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主题选择;实施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群文阅读如破土新苗,在初中语文园地中展现蓬勃生机。这种突破单篇桎梏的创新教学形态,以多文本的交响共鸣,为学生打开视野之窗,在思维的碰撞中孕育综合素养的萌芽。而主题选择与教学实施作为其灵魂脉络,恰似匠人手中的刻刀,精准与否直接决定着阅读教学的深度与温度。

一、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主题选择的原则与依据

(一)主题选择原则

所选文本宜围绕 “生命韧性”“文化根脉” 等核心母题,让《紫藤萝瀑布》的重生哲思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心灵独白形成对话,使学生在跨文本的映照中,从 “自然意象”“人物传记” 等多元视角触摸主题肌理,实现认知的层层递进。

(二)主题选择依据

课程标准:以课标为灯塔,锚定各学段阅读能力的生长坐标。七年级可围绕 “想象与联想” 主题,选取《皇帝的新装》《天上的街市》等充满奇幻色彩的文本,呼应课标中 “发展形象思维” 的要求;九年级则聚焦 “思辨与批判”,组合《敬业与乐业》《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论说文,助力学生形成 “有理有据表达观点” 的核心能力。

二、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主题选择的具体方向

(一)文学体裁主题

以多元文学体裁为透镜,照亮文本的不同光谱。在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离情别绪” 主题下,串联李白 “挥手自兹去” 的洒脱、柳永 “执手相看泪眼” 的缠绵、李清照 “物是人非事事休” 的苍凉,让学生在唐诗的凝练、宋词的婉转中,触摸不同时代的情感纹路,感悟诗词体裁 “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美学特质,在平仄韵律间遇见古典文学的深情与哲思。

(二)文化主题

以文化为根系,让文本成为传承文明的载体。“传统节日文化” 主题中,整合《元日》里爆竹声中的新春祈愿、《清明》诗雨幕下的追思怀远、《端午的鸭蛋》里民俗画卷的鲜活记忆,使学生在诗词的典雅、散文的质朴中,解码春节的团圆密码、清明的生命哲思、端午的家国情怀,让传统节日从日历上的符号,转化为可感知、可认同的文化基因,在阅读中完成对中华文脉的温情守望。

三、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一)精设分层阅读任务

群文阅读的任务设计需如阶梯递升,贴合认知规律。以 “小说人物立体性探究” 主题为例,基础任务可要求学生圈画《孔乙己》《范进中举》中 “手” 的细节描写 —— 孔乙己 “排出九文大钱” 的矜持、范进 “攥紧报帖” 的癫狂,从肢体语言切入感知人物特质;进阶任务则引导对比两人 “科举受挫” 的不同反应,分析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塑形作用;拓展任务可让学生为其中一人改写结局,在创造性表达中深化对 “封建科举制度戕害人性” 的理解。这种 “感知 — 分析 — 创造” 的任务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文本中找到思维的锚点。

(二)构建多元阅读生态

自主阅读赋予学生与文本独处的 “精神私域”:在 “乡土文学中的故园情结” 主题阅读中,学生静读《故乡》《社戏》时,可在书页空白处写下 “闰土手捏钢叉的少年影像为何消逝” 等批注,让文字成为与鲁迅对话的媒介。小组合作则如思想的 “化学反应器”:成员分工完成 “地域风俗梳理”“情感基调分析”“象征意象挖掘” 等任务,在分享中发现《呼兰河传》的后花园与《济南的冬天》的暖阳,皆承载着作家对故土的眷恋,却因文风差异呈现出 “苍凉诗性” 与 “温厚抒情” 的不同光谱。这种 “独思 — 群议” 的交互,让阅读从个体的静默思考,升华为群体的智慧共生。

(三)点燃深度思维火花

教师需成为课堂思辨的 “点火人”。在 “传统文化的现代突围” 群文阅读后,可抛出 “当《诗经》遇见短视频,文化传承该坚守本真还是拥抱创新” 的辩题,激发学生从《经典咏流传》的成功案例,谈到 AI 技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鼓励学生质疑文本观点:有学生对《端午的鸭蛋》中 “传统习俗正在消逝” 的论断提出反驳,以 “国潮文化复兴” 的现实为例,阐述传统在创新中获得新生的可能。这种思维的交锋与重构,让学生跳出 “接受式阅读” 的舒适区,在批判性思考中形成 “文化传承需在守正与创新中寻找平衡” 的认知,使群文阅读成为锻造思维锋芒的熔炉。

(四)建立立体评价坐标系

阅读评价应是多棱镜面,映照成长的多元维度。教师评价聚焦 “阅读策略的进阶”:从《春》的 “朗读批注法” 到《海燕》的 “对比分析法”,观察学生能否根据文本体裁灵活切换阅读方法;学生自评侧重 “阅读体验的深化”,在 “我的群文阅读手账” 中记录从 “初读困惑” 到 “重读顿悟” 的认知曲线;互评则关注 “思维碰撞的价值”,小组讨论中 “谁的观点激发了新的解读角度”“哪次合作推动了问题解决” 皆可成为评价坐标。这种 “专业引领 — 自我省察 — 同伴镜鉴” 的评价体系,让阅读不再是模糊的感知,而是可追溯、可生长的能力图谱,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提供清晰的成长指南。

结语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主题选择与实施,是需匠心打磨的教育工程。主题择定当循关联、多样、趣味、教育之原则,以课标为纲、教材为基,兼纳学生心灵需求与时代精神脉动,让 “科幻文学中的未来想象”“抗疫文本中的人性光辉” 等主题,成为勾连文本与生活的精神纽带。实施时,以分层任务激活思维阶梯,借多元活动搭建交流平台,用思辨话题点燃思想火花,凭立体评价勾勒成长轨迹,使多文本在课堂中形成交响共鸣。唯其如此,群文阅读方能释放 “1+1>2” 的效能,助力学生在广袤的文字疆域中,提升语文素养,培育思辨品格,成长为兼具人文情怀与时代视野的精神富者。

参考文献

[1]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有效探索[J]. 缪文连.名师在线,2020(12)

[2]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 陶淑娟.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14)

[3]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优化的策略探讨[J]. 孙玉霞.新课程研究,2019(25)

[4]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J]. 谢爔贤.中小学班主任,20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