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生态循环的城郊型农场规划设计

作者

杨玲

西南林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郊农业面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问题。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通过优化资源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探讨了城郊型生态循环农场的规划设计原则,分析其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为可持续农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循环;城郊农业;农场规划;可持续发展

城郊型农场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重要纽带,既要满足城市居民的农产品需求,又要兼顾生态保护。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依赖化肥、农药,导致土壤退化、水体污染等问题。生态循环农业通过物质和能量的高效循环利用,降低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1]。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科学规划设计,推动城郊型农场向生态循环模式转型。

1 生态循环农业概括

生态循环农业强调“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其核心在于构建“种养结合”的循环系统。城郊型农场可结合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等模式,利用有机废弃物堆肥、沼气发酵、种养一体化等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1生态循环农业的核心内涵

生态循环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其本质是通过系统化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这一模式突破了传统农业"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发展模式,构建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体系。从理论层面来看,生态循环农业主要包含三个基本特征:首先,强调系统内部的物质闭环流动,通过生物链的连接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其次,注重能量的梯级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最后,追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在保障农产品产出的同时维护生态平衡。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研究表明,采用循环农业模式可使系统能效提高30%以上,同时减少40%的废弃物排放。

1.2循环系统的构建原理与技术路径

1.21种养结合的生态平衡

种养结合是循环农业的基础模式,其核心在于建立植物生产和动物养殖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通过科学的配比计算,可以实现系统内营养物质的均衡流动。例如,每公顷耕地配套养殖15-20头猪的规模,既可确保粪肥的有效利用,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数据显示,合理的种养结合可使氮素利用率从30%提高到60%,磷素利用率从25%提高到50%。

1.22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体系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循环农业的关键环节。现代技术已经发展出多元化的处理路径:① 好氧堆肥技术:通过控制碳氮比(25-30:1)、水分(50-60%)和通风量,可在20-30天内完成有机质腐熟。② 厌氧发酵技术:在中温(35-38℃)条件下,每吨有机废弃物可产沼气50-80立方米。③ 生物转化技术:利用黑水虻等昆虫处理有机废弃物,蛋白质转化效率可达60%以上。

1.3城郊型农场的发展模式创新

1.31多功能融合的发展方向

城郊型农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具有发展多功能农业的天然优势。成功的实践模式通常包含以下要素:① 生产功能:采用有机方式生产高品质农产品;②生态功能:构建完整的生物链,维护区域生态平衡;③ 生活功能:提供农耕体验、自然教育等休闲服务;④示范功能:展示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周边农业发展。

1.32产业融合的价值创造

通过产业链延伸实现价值增值是城郊农场的重要发展路径。具体包括:① 纵向延伸:发展农产品加工,提高附加值;② 横向拓展:结合观光休闲,创造体验价值;③ 网络整合:利用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日本的经验显示,通过六次产业化可使农产品价值提升3-5倍。

2. 发展状况深度分析报告

2.1 国内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全景

近年来,我国城郊型生态循环农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2]。根据农业农村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各类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超过2000个,较2018年增长近3倍。这种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在政策层面,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农业农村部于2021年出台的《"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实现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6%以上。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配套措施,如江苏省实施的"生态循环农业整县推进"工程,已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2.6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过50亿元。

2.2.1 日本"六次产业化"模式解析

日本的生态循环农业最具特色的是其"六次产业化"发展路径。所谓"六次产业",即通过鼓励农业生产者同时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和销售、观光等服务业(第三产业),实现1×2×3=6的增值效应。日本农林水产省的统计显示,实施该模式的农户平均收入比传统农户高出42%。政策支持体系包括:第一,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单个项目最高可获得5000万日元补助;第二,构建完善的技术指导体系,每个都道府县都设有农业改良普及中心;第三,建立严格的农产品认证制度,目前JAS有机认证产品的市场溢价达到30%-50%。

2.4 市场发展现状调研

2023年针对长三角地区开展的专项调研显示,生态农产品的市场接受度正在快速提升。在受访的2000个城市家庭中,68%表示愿意为认证的生态农产品支付10%-20%的溢价,42%能接受20%-30%的溢价。购买动机方面,食品安全(89%)和环境保护(65%)是最主要的考虑因素。

从生产者角度看,转型生态循环农业的经济效益逐步显现。调研数据显示,采用循环模式的农场平均收益比传统模式高35%-50%,其中结合休闲观光功能的综合型农场收益增幅更为显著,部分经营良好的项目投资回收期可缩短至4-5年。

3.我国城郊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3.1政策体系与制度障碍

当前我国生态循环农业政策体系仍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缺陷。首先,政策协同性不足,农业、环保、国土等部门政策缺乏有效衔接,导致基层执行时经常出现政策"打架"现象。其次,财政补贴力度与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调研数据显示,现有补贴仅能覆盖转型成本的30%-40%,且中西部地区补贴标准普遍低于东部地区30%以上。

3.2技术推广与人才瓶颈

3.22技术推广体系薄弱

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突出。县级以下农技推广站普遍存在专业人员不足、经费短缺的问题。某农业大省的调研显示,平均每个乡镇农技员要服务2000户以上农户,服务半径超过15公里,难以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指导。同时,技术示范点布局不合理,覆盖范围有限,示范带动效应未能充分发挥。

3.2市场机制与消费认知

3.21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

生态农产品的价值未能得到充分体现。由于缺乏统一的价值评估标准,生态农产品的环境正外部性难以货币化。调研显示,尽管生态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比常规产品高30%-50%,但市场价格仅能高出20%-30%,严重制约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3.22认证体系公信力不足

现有的绿色认证、有机认证等体系存在认证标准不统一、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消费者对认证标识的信任度不高,某消费者调查显示,仅35%的受访者完全相信产品认证标识。同时,认证成本过高,小型农场难以承担,进一步限制了市场发展[3]。

结论

城郊型生态循环农场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培育,可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效、环保模式转型。未来应加强跨学科合作,探索更适应城郊特点的循环农业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文华, 刘某承, 闵庆文, 张丹.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与对策[J]. 资源科学, 2021, 43(3): 425-435.

[2]张福锁, 崔振岭, 陈新平, 米国华. 城郊型循环农业系统的能值分析与优化设计[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8): 1521-1534.

[3]吴文良, 孟凡乔, 刘云慧, 宇振荣.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都市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J]. 生态学报, 2023, 43(5): 1892-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