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应用策略的探索
王倩倩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一中附属学校山东淄博256400
本文系桓台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立项课题“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课题编号:2024HJG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我国教育行业和我国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主要教育工作。当前在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理念亟待更新、教育资源有待丰富、教学模式有待创新、忽视开展家校合作等因素,影响了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提高。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以期创新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对策
引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有效整合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能增强他们的道德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更期待更多的研究能够关注这一领域,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教学提供更多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希望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能够更加紧密地结合,共同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
1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系统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这样的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心理健康的内涵与外延,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首先,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自身的积极心理因素,强调挖掘、培育个体的积极品质,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优点、长处,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压力。其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机会,指导学生全面掌握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心理调适技巧、情绪管理等内容;同时课程还可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在课程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参与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深入思考、讨论心理健康问题,指导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还可以结合具体情境,设计模拟练习或角色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应用所学知识。最后,为了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心理健康知识;邀请心理健康专家举办讲座或辅导;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主题的研究或项目等。此类教学方法、手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还可以提升其学习效果以及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2引导中小学学生参与学生心理自助与互助
积极心理学鼓励关注个人的潜能和优势,通过自助与互助的方式,实现自我成长。首先,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积极力量和内在动力。中小学学生应被鼓励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识别并发挥自身的积极品质,如乐观、自信、坚韧等。通过参与心理自助活动,如阅读心理自助书籍、参加心理讲座和研讨会等,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学会自我调节和应对压力,培养健康的心理习惯。其次,中小学学生之间应建立起相互支持和帮助的互助关系。学校可以组织心理互助小组或心理社团,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彼此的心理困惑和成功经验,相互鼓励和支持。互助的氛围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和信任,形成积极向上的群体氛围。学校也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其中,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调节技巧。
3实施“家校共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学校教育氛围,是帮助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并对中小学生终身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为家庭是每一个孩子成长的港湾和摇篮,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可以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生活需求和学习需求,并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机制和互动关系。还可以有效地了解孩子的成长困惑和烦恼,帮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化环境。正如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强调“任何教育都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而是应该结合现实生活,给予学生们关于未来人生发展所需要的教育,而不是作假的教育”。这一理念既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教育模式的重要性,也为家校共育、打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因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发展性问题、亚健康问题和各类学习障碍问题会相互转化。以家校合作育人的模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构建协同育人机制,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问题展开科学、有效的教育和干预形式,实现1+1>2的教学效果。还可以让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内容和目标,真正地实现“家校共育”的效果,科学助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4完善健康档案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教师精准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预测其思维发展趋势,从而快速发现心理问题。因此,为了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教师应观察学生的日常状态,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班级卫生情况的检查,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改正不良生活习惯,建设健康班集体。教师应定期整理教室物品,如学生桌椅、黑板等,并做好教室消毒工作,树立榜样,引导学生模仿良好行为,提高班级管理效率。针对卫生情况较差的学生,教师可通过家访的方式,了解其成长环境,分析导致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将学生的情况记入健康档案。若学生家庭的卫生情况较好,教师可与家长共同探讨帮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的措施;若学生家庭的卫生情况较差,教师应帮助学生意识到保持卫生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应定期整理健康档案,并与学生深入交流,不断增强班级管理效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5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搭建一体化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中小学应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构建一个集咨询、教育、预防、干预于一体的一体化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以应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首先,线上平台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汇集各种心理调适技巧、心理卫生知识、在线课程和讲座,以及心理测评工具,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的自助服务。其次,中小学应优化校园内的心理健康中心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包括增加心理咨询室的数量,提供舒适私密的咨询环境,以及延长咨询中心的工作时间,以减少学生预约等待的时间。为了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中小学还应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的转介机制,对于超出校园服务能力的个案,及时转介至校外专业机构,形成校内外服务的无缝对接。
结语
对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政策落实、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早期识别与干预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提出加强政策宣传与资源共享、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强化师资培训与专业支持、加强筛查辅导与家校合作等优化路径,旨在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实效性,全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陈仪婷.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及优化路径[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4(S1):97-100.
[2]黄事志.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路径[J].家长,2024(13):165-167.
[3]张婷.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4(7):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