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专业教学中生态劳动教育理念的实践与创新探究
叶歆
河源开放大学(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河源头 51700
摘要:生态劳动教育理念是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它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强调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生态观。
关键词:生态劳动教育理念;劳动教育;中职生
一、引言
中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核心,旨在为社会输送大量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满足各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以及服务地方产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部分中职学校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将其视为可有可无的附属课程,未能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导致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边缘化。
二、中职专业教学中劳动教育开展现状
大部分中职学校已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按照教育部相关要求设置了劳动教育课程。一些学校开设了劳动教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一定课时,向学生传授劳动理论知识,如劳动的历史、意义、价值等,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有的学校选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作为教材,通过典型案例解读、视频赏析、话题讨论等环节,丰富教学内容,达到劳动教育目的 。
不少学校还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内容。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中,教师会讲解绿色制造工艺,让学生了解如何在生产过程中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然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仍不完善,存在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的问题。部分劳动教育课程内容零散,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难以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和价值。一些课程内容陈旧,未能及时反映时代发展和行业变化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
三、中职专业教学中生态劳动教育理念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当前,中职学校在将生态劳动教育理念融入专业教学的实践中,师资队伍建设存在明显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生态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部分专业教师在生态劳动教育知识和能力方面存在欠缺。由于传统教育背景和教学经历的影响,许多教师对生态劳动教育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相关知识储备有限。在讲解专业课程时,难以将生态劳动教育内容自然、有效地融入其中,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教学资源的匮乏严重制约了生态劳动教育理念在中职学校专业教学中的有效实践。在教材方面,当前中职学校使用的大部分专业教材缺乏生态劳动教育内容,无法满足教学需求。这些教材往往侧重于传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对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难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劳动观念。在旅游专业教材中,对于生态旅游的介绍较为简略,未能深入阐述生态旅游的理念、原则和实践方法,无法让学生全面了解生态旅游的内涵和价值 。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完善也是一个突出问题。虽然部分中职学校已经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但在基地建设中,对生态劳动教育的考虑不足。一些基地缺乏生态劳动教育相关的设施和项目,无法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态劳动实践环境。在园林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中,没有设置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生态护坡等生态设施,学生无法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生态技术 。
(三)学生认知与参与度有待提高
在生态劳动教育实践中,学生对生态劳动教育理念的认知不足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将学习的重点主要放在专业技能的提升上,对生态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认为生态劳动教育与自己的专业发展和未来职业关系不大,缺乏主动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一些中职生还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范围较为狭窄,只局限于学校组织的少数活动,缺乏对社会生态劳动实践的关注和参与,无法将所学的生态劳动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更广泛的社会场景中 。
四、推进中职专业教学中生态劳动教育理念实践的建议
(一)加强师资培训与队伍建设
制定系统全面的培训计划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举措。培训计划应涵盖生态劳动教育的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和实践技能等方面。在理论知识培训中,组织教师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生态教育理论等,让教师深刻理解生态劳动教育的内涵和价值,为教学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系统讲解生态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实践经验,拓宽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 。
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交流和实践活动。支持教师参加生态劳动教育相关的学术研讨会、论坛等活动,让教师在交流中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与同行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 。
(二)整合与开发教学资源
在教材编写方面,中职学校应组织专业教师和生态劳动教育专家共同编写具有生态特色的专业教材。结合各专业特点,将生态劳动教育的理念、知识和技能融入教材内容中。在旅游专业教材中,增加绿色酒店运营与管理的章节,介绍酒店在能源管理、水资源利用、垃圾分类处理等方面的生态环保措施和实践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在酒店管理中实现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 。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整合与开发教学资源的重要环节。学校应加大对实践教学基地的投入,完善基地的设施和功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态劳动实践环境。在基地建设中,充分考虑生态劳动教育的需求,设置生态环保设施和项目,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太阳能发电设备、生态种植养殖区等 。
现代教育技术为生态劳动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虚拟现实等现代教育技术,开发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制作生态劳动教育教学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源,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和案例,向学生传授生态劳动知识和技能。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建虚拟的生态劳动实践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
(三)提升学生的认知与参与积极性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是提升学生对生态劳动教育认知的重要手段。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主题班会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生态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在校园广播中,定期开设生态劳动教育专题节目,邀请专家学者、环保人士等进行访谈,介绍生态劳动的理念、方法和实践案例,让学生了解生态劳动 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
开展生态志愿服务活动也是提升学生参与度的有效方式。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环保宣传、垃圾分类指导、生态修复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传播生态劳动理念,提高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参与生态科技创新活动,如环保产品设计、生态技术研发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
五、结语
加强生态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也是未来的重要任务。中职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相关研究,深入探讨生态劳动教育的内涵、目标、方法和评价体系等,为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学校还应积极与其他学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展研究和实践项目,分享经验和成果,推动生态劳动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加强与企业、社会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生态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
备注:本文是2024年度河源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绿美”视域下中职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HYSK24P9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