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深度学习与3D建模技术的智慧校园系统设计

作者

谢林 谢一鸣 张祖滔 刘晓阳 刘凯萍 杨国庆 张伟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天津301830

摘要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智慧校园成为推动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在本项目中,我们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了师生对智慧校园的具体需求。接着,在统一的Python开发环境下,运用深度学习技术训练了一个高精度的人体检测模型,实现了从摄像头采集画面中准确识别人物的功能。随后,我们编写了处理脚本来进行图像预处理、目标检测以及人数统计,大幅提升了对目标处理的速度与准确性。此外,采用AutoCAD完成了校园内重要区域食堂等的三维建模,构建了逼真的虚拟环境。最后,通过系统集成与联调,确保前端展示界面与后端逻辑处理模块能够协同工作,成功搭建了一个集实时人数监测、资源利用情况分析于一体的智慧校园云眼大屏系统,为学校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关键字:智慧校园,Python,OpenCV库,建模,校园大屏

1. 研究背景

教育信息化的国家战略:随着《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提出,国家强调了改革创新的重要性,智慧校园建设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解决教育领域的难题、激发活力、推动发展。由此,“智慧校园大屏云眼”孕育而生,为智慧校园的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能够实现校园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动校园管理、教育、服务等多个领域的整合和升级。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许多高校已经开始部署基于图像识别的实时监控系统,但多集中于安全防护领域,例如校园安防监控和人脸门禁系统[1]。然而,这些系统往往忽视了数据可视化和师生用户的实际需求。大屏数据可视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刚刚起步,主要应用于展示学校整体运营数据,而非实时的场景动态数据。

国外的智慧校园系统通常聚焦于综合性平台的建设,结合了学生管理、教学资源调度和实时监控等功能。例如,MIT的智慧校园项目结合了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提供了实时环境监测和动态资源管理功能。这些系统注重多功能整合,但对复杂场景下的个性化需求支持不足。

3. 关键技术

前端主要是通过3D模型去展示和传递信息,后端我们选择的是python语言。选择python语言的优势有:编程语言相对容易、python被誉为胶水语言,兼容性强、python还具有丰富的库,方便进行数据处理和联调模型等。使用该库的理由如下:OpenCV是一个开源的计算机视觉库,拥有丰富的算法和功能,广泛应用于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等领域[1]。其算法和功能包括图像处理、特征检测、目标识别、人脸识别、运动估计、三维重建等。其中,图像处理方面包括图像滤波、边缘检测、图像分割等功能,可用于图像的降噪、增强和分割操作。在特征检测方面,OpenCV 提供了各种特征描述符、关键点检测和匹配算法,用于在图像中检测和描述局部特征,对于目标识别、图像配准等任务具有重要应用价值[2]。因此我们使用了OpenCV、Numpy、TensorFlow等库,实现了由开始检测静态人脸、识别静态人数到最后识别实时人数的技术提升。并且结合分治算法、动态规划、Dijkstra最短路径算法等算法,再结合了二叉树、图等数据结构,再加上深度学习模型对图像进行目标检测的技术,尽最大努力的减少统计数据的误差,提高检测人数的精准度和检测速度。

4. 建模设计

首先,使用了AutoCAD软件,构建了整个3D模型的二维图形。在构建3D模型和二维图形之前,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探测建筑的实时数据。在描绘二维图形时,我们采用了“比例法”,将实际大小的建筑物,比如:食堂、图书馆等,等比例的缩小,让之后的3D模型更为逼真;我们还在二维图形中按比例的描绘了门、窗、台阶、楼梯等,最大的还原了实际建筑的真实性。

其次,获得二维图形后,我们接着使用ARCHICAD软件,去构建整个3D模型。在构建3D模型之时,我们根据二维图形的信息和实时数据,使用了红砖、大理石、玻璃等各种材质,去创建3D模型,力求还原建筑最真实一面,为之后大屏展示的效果铸牢基础。

5. 结论

“智慧校园大屏云眼”系统通过整合多项前沿技术,如OpenCV、TensorFlow以及YOLO模型,成功实现了从静态数据到实时动态数据的精准识别和有效展示。该系统的开发不仅提高了校园资源管理的效率,也为智慧校园的建设提供了一个技术范例。从建模设计到技术联调的全过程中,团队有效克服了数据可视化和实时监控领域的诸多技术挑战,并在系统精度和响应速度上实现了突破。同时,采用了先进的图像识别技术和三维建模技术,使用ARCHICAD和Unity来进行场景建模,克服了许多难点,成功实现了高精度的人体检测与人数统计功能,并创建了一个逼真的3D虚拟环境以展示校园内重要区域的实时状态。

未来,该系统可进一步优化算法模型,以适应更复杂的校园场景需求,并通过引入更多功能模块(如行为分析和预测性维护)扩展其应用范围以及建模场景,从而更全面地服务于师生的多样化需求。由此,“智慧校园大屏云眼”不仅为智慧教育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也展现了技术驱动教育创新的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刘春晓,张文豪.基于OpenCV的人脸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信息科技,2024,8(14):20-25.DOI:10.19850/j.cnki.2096-4706.2024.14.005.

[2]杨彦青;宋星;.不同光照强度变化下融合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技术研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23(04):55-58+63.

[3]梁宇锋. 校园大数据分析及其可视化研究[D]. 浙江农林大学, 2019. DOI:10.27756/d.cnki.gzjlx.2019.000065.

[4]惠康华,刘畅.基于YOLO5Face重分布的小尺度人脸检测方法[J].计算机仿真,2024,41(03):206-213.

[5]胡北辰.基于OpenCV的人脸图像识别系统设计与实现[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0(02):123-126.

基金项目: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413898022)

作者简介:

谢林(2001-)男,四川广安人,本科生,所学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谢一鸣(2004-),男,河南商丘人,本科生,所学习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刘晓阳(2003-),男,山西大同人,本科生,所学习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刘凯萍(2004-),女,天津人,本科生,所学习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杨国庆(2002-),男,河南信阳人,本科生,所学习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张祖滔(2003-),男,河南新乡人,本科生,所学习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张伟(1988-),男,河北定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算法设计与分析、人工智能与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