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风电功率预测中人工智能算法的比较与融合应用

作者

贾晓峰

三峡新能源尚义风电有限公司

一、引言

风力发电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在全球迅猛发展。但风能的间歇性、波动性和随机性,致使风电功率输出不稳定,给电力系统的调度、运行和规划带来严峻挑战。精确的风电功率预测,有助于电力系统运营商提前制定发电计划、合理调度,降低风电接入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提高风电消纳能力、降低成本,因而成为风电领域研究热点。传统预测方法基于线性模型,处理复杂非线性风电数据时精度欠佳。人工智能算法能自动学习数据复杂模式与规律,对非线性系统建模能力强,渐成风电功率预测主流方法。

二、风电功率预测中的人工智能算法

2.1 神经网络算法

2.1.1 多层感知机(MLP)

多层感知机是前馈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构成。借助神经元间权重连接传递信息,用反向传播算法调整权重,以最小化预测与实际值误差。在风电功率预测中,它将风速、风向、气温等气象数据及历史风电功率作为输入,经隐藏层非线性变换输出预测功率。MLP 结构简单、易实现,可处理复杂非线性关系,但易陷入局部最优解,对初始权重敏感且训练时间长。改进方法有引入动量项、自适应学习率等。

2.1.2 递归神经网络(RNN)及其变体

递归神经网络能处理时间序列数据,神经元连接存在于层间及同层神经元间,可捕捉长期依赖关系,能依据历史风电功率预测未来值。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和门控循环单元(GRU)是其重要变体,通过特殊门控机制解决 RNN 处理长期依赖时的梯度消失和爆炸问题。LSTM 有输入、遗忘和输出门,可选择性记忆和遗忘信息;GRU 较简单,只有更新门和重置门。实际应用中,LSTM 和 GRU 在风电功率预测性能优于传统 RNN,能更精准预测功率变化趋势。

2.2 支持向量机算法

支持向量机(SVM)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用于分类和回归。在风电功率预测中,将预测问题转化为回归,通过寻找最优超平面拟合输入数据与输出功率关系。对于非线性问题,借助核函数将低维数据映射到高维空间,以找到线性超平面。SVM 在小样本、非线性和高维数据下泛化能力佳,能避免过拟合,对数据分布要求不严格。但其计算复杂度高,处理大规模数据集时训练时间长,且性能对核函数选择和参数设置敏感,需大量试验确定最优参数。

2.3 决策树算法

决策树是基于树结构的分类和预测算法,通过对输入数据进行判断和分裂,将数据逐步划分成不同类别或预测值。在风电功率预测中,依据风速、风向等气象因素及历史风电功率构建决策树模型,对新数据判断来预测功率。决策树模型直观、易理解和解释,无需复杂数据预处理,可处理数值型和类别型数据。但易出现过拟合,尤其在数据集小或特征多的情况。为此,提出随机森林、梯度提升决策树等集成学习方法。

三、人工智能算法在风电功率预测中的性能比较

不同人工智能算法在风电功率预测中的性能因算法特点和数据特性而异。从预测精度、训练时间、泛化能力等方面比较如下:

3.1 预测精度

神经网络算法,特别是 LSTM 和 GRU,处理复杂时间序列风电数据时预测精度较高,能捕捉功率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拟合能力强。支持向量机在小样本数据下精度较高,但处理大规模数据能力较弱。决策树算法预测精度相对较低,复杂数据下易过拟合导致误差大。不过,通过随机森林和梯度提升决策树等集成学习方法,可显著提升其预测精度。

3.2 训练时间

神经网络算法训练时间长,尤其模型结构复杂、数据量大时,因需大

量迭代调整权重。支持向量机训练时间也较长,处理高维数据时计算复杂度高。决策树算法训练时间相对较短,构建过程简单,无需复杂迭代计算。集成学习方法虽提高决策树预测精度,但会增加一定训练时间。

3.3 泛化能力

支持向量机泛化能力好,小样本数据下能准确预测风电功率。神经网络算法经适当训练和正则化处理后,泛化能力也不错。但模型结构不合理或训练数据不足时,神经网络易过拟合,泛化能力下降。决策树算法泛化能力相对较弱,易受数据噪声和样本分布影响。集成学习方法组合多个决策树,可提高模型泛化能力。

四、人工智能算法的融合应用

为发挥不同人工智能算法优势,提升风电功率预测精度和可靠性,算法融合在该领域广泛应用。算法融合是组合多种算法,利用互补性提升整体性能,常见方法有串联融合和并联融合。

4.1 串联融合

串联融合将一种算法输出作为另一种算法输入,依次处理。如先利用决策树算法对风电数据初步分类和特征提取,再将输出作为神经网络输入进一步预测。这种方式可结合决策树特征选择能力和神经网络非线性建模能力,提高预测精度。

4.2 并联融合

并联融合是多种算法同时处理输入数据,再综合预测结果。常见综合方法有加权平均、投票法等。例如同时用支持向量机和神经网络预测风电功率,根据训练集表现为各算法预测结果分配权重,通过加权平均得到最终预测值。并联融合可发挥不同算法优势,提高模型稳定性和泛化能力。

4.3 融合算法在风电功率预测中的应用案例

以某风电场实际数据为例,采用串联融合,先以随机森林算法对风速、风向等气象数据进行特征选择,再将筛选特征作为 LSTM 网络输入预测风电功率。实验显示,相比单独使用 LSTM 网络或随机森林算法,融合算法预测精度显著提高,均方根误差(RMSE)降低约 15% ,平均绝对误差(MAE)降低约 10% 。

采用并联融合,将支持向量机、多层感知机和 GRU 网络预测结果加权平均。经训练集优化,确定三种算法权重分别为 0.3、0.3 和 0.4。测试集实验表明,融合算法预测性能优于单一算法,相关系数( R2 )提高约 8% ,验证了算法融合在风电功率预测中的有效性。

五、结论

人工智能算法在风电功率预测中优势显著,不同算法各有特点和适用场景。神经网络处理复杂时间序列数据出色,支持向量机在小样本数据下泛化能力佳,决策树模型直观易解释。单一算法存在局限,算法融合能发挥不同算法优势,显著提升预测精度和可靠性。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创新,风电功率预测领域有望涌现更多高效、准确算法与方法。一方面,可优化现有算法,提升性能和效率,如改进神经网络结构和训练算法,探索更优支持向量机核函数与参数优化方法。另一方面,加强新算法和技术研究应用,如深度学习中的注意力机制、生成对抗网络等,结合物联网、大数据技术获取更全面准确风电数据。同时,深入研究算法融合理论和方法,开发智能、自适应融合模型,适应风电运行环境和预测需求变化,为风电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黄秋红.基于人工智能的风电功率预测方法研究[D].贵州:贵州大学,2023.

[2]童准.基于人工智能的风电功率预测算法研究[J].数字化用户,2019,25(52):275.

[3]熊欢,王坤,杜业冬,等.人工智能在风电功率预测领域中的应用与展望[J].电子世界,2021(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