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驱动教师专业发展:核心观念革新与实操路径探索

作者

张磊

沈阳科技学院,辽宁省沈阳市,110167

摘要:随着现如今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展现巨大潜能。其核心观念革新使教育者重新思考教学理念,强调个性化学习与数据驱动决策重要价值。实操路径的探索为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支持,帮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本文将探讨人工智能如何重塑教师发展模式,以期为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师发展;核心观念革新;实操路径

引言:伴随着人工技术迅猛发展,教育领域也在积极摸索潜在运用价值,尤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教师作为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关键,怎样在人工智能助力下促进专业成长、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是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应按照“高端引领、培引并举、能力提升”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打造一支“能引领产业开展、懂专业教学、会服务区域经济”的适应新时代教育专业群开展需求的高水平专兼职队伍。

1 推进人工智能+智慧教学平台建设

学科创建是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教育改革的龙头。在智能时代背景下,教育学学科建设应聚焦于培养适应未来的教育人才与智能教育模式。

信息化时代,势必要推动教育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依照教育学科核心地位,将以信息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作为支撑,进一步打造跨学科交叉研究。在此期间,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所需,创建以问题导向、项目引领的研究平台,制定相关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重点突破教育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教育等关键技术,通过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的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研究,致力于实现智能教育领域内关键问题解决。实施智能教育应用示范,以5G、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助力智慧教学平台建设,从而推动教师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同时,还需要摸索信息化教育新模式,推动以智能技术赋予的教学评价改革,进一步服务国家教育政策与治理所需,有助于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达成全面高质量人才培养。

通过创建智能教育创新平台、主体教育改革实验区、教育智库平台、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始终围绕教育理论创新、信息化教学变革与应用、教育信息技术创新等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摸索,意旨为智能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奠定坚实学科的支撑,促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学科建设创新,推动数字化教师教育改革,实现卓越教师培养的目标。

2 建设智能化、沉浸式的数字化校园环境

教师教育数字化建设,需要始终聚焦于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从而为优质教育体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打造数字化学习环境,构建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示范中心,其中应以应用驱动、大数据中心为依托,构建一站式体验平台。不仅如此,通过优秀融合案例引导,打造云端一体化教育生态系统,确保教学方式不断创新与优化,实现教育质量稳定提升。

第一,有效提升有线网、无线网、5G网络覆盖率,实现教育网络质量得到改善,让教师与学生在不同环境下均得到稳定、高度的网络服务。这样的方式可以为线上教学、数字化学习提供坚实保障;第二,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智慧教室,这是当前教育创新重要方向。通过打造实现与虚拟融合学习空间,能够促进物理空间、资源空间、社交空间相结合,从而创建丰富多元化的学习环境,有助于促进课内外活动相互结合,让学生在更为广阔场景获取知识;第三,加强数据中心能力建设,不断开发智能化、迅速全面的学习分析系统,精准监测与分析学生自身的行为,这样即可为个性化教育提供有效支持。此外,建立高效、安全、灵活的智能化运维保障体系,确保校园数字基础设施稳定运行,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专注于教学与学习,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和效率。

3 建构支撑一流教师教育的数字化资源体系

为推进数字课程资源的建设,应始终遵循自主开发与引进共享结合思路,并且分层分类的保障资源规范,达成标准化建设,由此即可满足教师与学生多样化需求。

应明确课程准入机制,确保课程资源的质量与适用性,让教师与学生均能够获取到高质量学习材料。在资源类型中,尝试开发课程资源、专项资源、拓展资源三种类型,以适应不同层次与领域的学习需求。并且,还应当扩大数字教育资源的供给模式,要结合教育部“双万计划”工作,推动课程资源多元供给,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以及社会实践五类金课,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加强对慕课资源的重视,不断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在线开放课程,通过形成系列课程组成“微专业”认证体系,实现教育服务专业性与灵活性,凸显出教育资源体系的多样化与立体型。

4 建设高水平双师型队伍

教师是整个教育活动开展的关键,而想要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就需要保障师资能力,通过不断深化与加强校企合作,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提出“引陪并举”的方式,努力为学校培养出一批“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让整个教师群体具备异性的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

应时刻根据“高端引领、陪引并举、能力提升”的原则,打开建设师资队伍思路,确保教师群体“能引领产业开展、懂专业教学、会服务区域经济”,进一步适应新时代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所需。身为企业,派遣技能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作为讲师,与学校教师团队组成混编教学团队。同时,由企业与学院联合制定详尽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制度中明确兼职教师的职责与教学行为规范,确保在此期间核心课程实训教学顺利实施。兼职教师一方面要承担相关课程的实训教学,另一方面还可积极参与新实训工程的开发,以丰富课程内容和实践经验。

结束语

总而言之,人工智能正在转变教师专业发展模式,通过数据驱动的决策与个性化学习方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而核心观念的革新能够使教师更为注重终身学习与协作分享,实操路径可以为教师提供切实可行工具与资源,进一步为未来教育发展注入先活力,凸显出人工智能应有的价值与地位,达成教育公平与质量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

[1]邢伟,张俊锋.国际教育创新岛背景下人工智能专业“两岸三方”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25,11(08):11-15.

[2]王雅婷,乔艳辉,余成华.人工智能(AI)时代背景下“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探索[J].科技风,2025,(06):108-110.

[3]林攀登,张立国,周釜宇.从经验回顾到数据驱动: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学反思新样态[J].当代教育科学,2021,(10):3-1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4年第一批次立项项目

名称:“以需定培”模式下 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项目编号:230907588202722

作者简介:张磊,1985年5月,男,汉,陕西富平;110167;沈阳科技学院;研究生;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金属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