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乡村教师惩戒权的规范与温情实施路径研究
屈建祖
临清市松林镇中学 山东省临清市252652
【摘要】: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乡村中学教师惩戒权的行使面临尺度与温度的双重挑战。本文结合乡村教育的特殊性,探讨了当前惩戒教育存在的困境,包括法律认知模糊、执行难度大及家校协同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规范惩戒尺度的具体路径,如建立三级惩戒机制、强化程序透明化等。同时,从情感沟通、个体差异化和家校协同等角度,阐述了温情惩戒的实施策略。研究认为,乡村教师惩戒权应在政策框架下实现规范与温情的平衡,通过制度保障、专业培训和多方协作,促进学生行为矫正与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乡村教师;教育惩戒;双减政策
引言
教育惩戒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目的是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促进其健康成长。然而,惩戒权的行使必须兼顾“尺度”与“温度”,既不能过度严苛损害学生权益,也不能因过度宽容而丧失教育效果。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育部门强调减负增效,要求教师在管理学生时更加注重科学性和人文关怀。乡村中学由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家校沟通不畅、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等因素,教师惩戒权的行使面临更大的挑战。部分教师因担心惩戒过度引发争议而选择消极管理,而另一些教师则可能因缺乏规范指导而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均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在“双减”背景下,既确保惩戒的规范性,又体现教育的温情,成为乡村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立足于乡村教育的现实环境,结合“双减”政策要求,探讨教师惩戒权的规范行使与温情渗透路径,旨在为乡村教师提供可行的实践策略,促进教育惩戒的科学化、人性化发展。
一、“双减”政策与乡村惩戒教育的现实困境
“双减”政策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同时,也对学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政策强调教育应回归育人本质,减少机械式惩罚,增加引导性教育。然而,在乡村中学,教师惩戒权的实施面临多重困境。
首先,乡村教师对惩戒的法律边界认知模糊。由于法律培训不足,部分教师对《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的理解有限,容易陷入“不敢管”或“过度管”的极端。例如,某乡村中学教师因罚站学生被家长投诉体罚,而另一所学校则因教师放任学生违纪导致班级纪律涣散。这种两难局面反映出惩戒权行使的规范缺失。
其次,乡村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增加了惩戒难度。留守儿童占比高,家庭教育缺位,部分学生存在心理敏感、行为偏差等问题。若惩戒方式不当,可能加剧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引发辍学风险。例如,某案例显示,一名学生因当众受批评而产生厌学情绪,最终离家出走。这一现象警示我们,乡村惩戒教育必须更加注重心理关怀。
此外,家校协同机制不完善也使惩戒效果大打折扣。乡村家长普遍教育观念滞后,部分家长要么对教师惩戒过度干预,要么完全放任不管,导致教师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例如,某校教师在惩戒学生后,家长不仅不配合教育,反而到校指责教师,严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这些困境表明,乡村教师惩戒权的行使亟需在政策框架下进行规范,同时融入更多人文关怀,以适应乡村教育的特殊性。
二、乡村教师惩戒权的“规范”尺度构建
要使惩戒权发挥正向教育作用,必须确保其行使符合法律法规,并建立清晰的执行标准。在“双减”背景下,乡村学校应结合政策要求和实际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惩戒规范体系。
学校应依据《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制定校本化惩戒制度,明确惩戒的适用范围、程序和限度。例如,可建立“三级惩戒机制”:轻度违纪以口头提醒、书面检讨为主;中度违纪辅以适当公益服务或短期行为约束;严重违纪则需家校联合干预,并记录在案。这种分层惩戒方式既能避免过度惩罚,又能确保教育效果。
惩戒程序必须透明公正。教师在实施惩戒前,应充分告知学生及家长惩戒事由,并给予学生申辩机会。例如,某乡村中学推行“惩戒听证制”,在涉及较严重惩戒时,由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评议,确保惩戒的合理性和公平性。这种做法不仅减少了争议,也提高了学生的规则意识。
提升教师的法治素养至关重要。乡村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规,并结合案例分析,帮助教师掌握合法惩戒的技巧。例如,某县教育局开展“惩戒教育专题培训”,邀请法律专家和资深教师授课,有效降低了惩戒纠纷发生率。
通过以上措施,乡村教师可以在法律框架内规范行使惩戒权,既维护教育权威,又避免侵权风险。
三、乡村教师惩戒的“温情”渗透路径
规范的惩戒是基础,而温情的渗透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乡村学生普遍缺乏家庭关爱,教师在惩戒时更应注重情感沟通,避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
惩戒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可采用私下谈话、书面沟通等较为温和的方式;对于外向冲动的学生,则可引导其通过体育活动、劳动实践等方式释放情绪。例如,某乡村教师让经常扰乱课堂的学生担任“纪律监督员”,既纠正了其行为,又激发了责任感,取得了良好效果。
惩戒后需及时跟进心理疏导。乡村学校可联合心理健康教师或社会工作者,为受惩戒学生提供心理支持。例如,某校设立“心灵驿站”,学生在接受惩戒后可与心理教师交流,帮助其正确认识错误并调整心态。这种做法有效减少了惩戒带来的负面影响。
家校协同是温情惩戒的重要保障。教师可通过家访、家长会等方式,向家长解释惩戒的必要性,并争取家长配合。例如,某乡村学校推行“惩戒告知书”制度,教师在实施惩戒前与家长沟通并签字确认,既保障了家长的知情权,也减少了后续矛盾。
四、实施路径与保障机制
为确保规范与温情的惩戒模式落地,需建立多方协同的保障机制。
学校层面,可成立“惩戒监督委员会”,由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定期评议惩戒案例,确保公平公正。同时,建立申诉渠道,允许学生对不当惩戒提出异议,维护其合法权益。
政策层面,地方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例如为学校配备法律顾问,提供心理辅导资源等。此外,可鼓励公益组织介入,为乡村教师提供惩戒教育专项培训,提升其管理能力。
评估层面,学校应建立科学的惩戒效果评价体系,例如跟踪受惩戒学生的行为改善情况、家长满意度等,并根据反馈动态调整惩戒策略。
结语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乡村教师惩戒权的行使既需严守法律尺度,又需体现教育温度。通过建立规范的惩戒制度、注重个体差异的心理关怀、强化家校协同机制,乡村教师可以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实现惩戒的教育价值。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适合乡村教育环境的惩戒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最终实现惩戒与关怀的平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席刘芳. 《乡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 心理科学, 2021(4).
【2】陈立民. 《家校协同视角下的学生行为管理》[J]. 教育发展研究, 2020(12).
【3】王晓燕. 《“双减”政策下的教育惩戒:挑战与应对》[J]. 教育研究, 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