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地基处理施工技术的选择与应用
刘慧
山东新都电气有限公司 271000
摘要:地基处理是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本文系统分析了常见地基处理技术选择的关键因素,包括地质条件、荷载特性、环境因素等,提出了科学应用地基处理技术策略,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基处理;施工;技术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工程面临的地质条件日益复杂(如软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等),传统地基处理技术已难以满足需求,合理选择地基处理技术成为现代施工中的核心问题,本文分析了不同地基处理技术的适用场景,探讨科学选择与应用方法[1]。
一、建筑工程地基处理技术选择的关键因素
(一)地质条件分析:技术选择的底层依据
地质条件是地基处理技术适配性的首要决定因素,需通过土层结构、力学性质及水文特征的精细化研究,构建技术筛选的物理模型。(1)土层分布的量化解析:土层分布特征决定了地基承载力的天然基础。例如,软土厚度超过5米时,天然地基的沉降风险显著增加,需采用预压法、水泥土搅拌桩等技术改善土体强度;地下水位埋深小于3米的区域,需优先选择排水固结法或真空预压法降低孔隙水压力;岩溶发育区的空洞或裂隙可能引发地基塌陷,需通过注浆填充、微型桩加固等手段提升地基完整性。对于多层复合地基,需根据各土层渗透性差异,选择分层处理或组合技术方案。(2)物理力学参数的临界控制:土体力学参数为技术选择提供定量依据。压缩模量(Es)低于4MPa的软弱土层,需通过砂石桩置换或CFG桩复合地基提升压缩性能;渗透系数(k)大于1×10^-4 cm/s的砂性土,宜采用强夯法或振冲密实法;抗剪强度参数(c、φ)不足时,需通过加筋土工布、树根桩等增强抗剪切能力。特别在饱和软黏土地基中,结合固结理论计算处理后的工后沉降量,确保满足规范允许值[2]。
(二)荷载特性:技术适配的动态约束
建筑荷载特征与技术方案的力学响应存在强关联性,通过荷载-地基相互作用分析,建立技术方案的力学适配模型。(1) 静力荷载的传递机制:建筑类型直接决定荷载的分布特征。高层建筑的核心筒区域荷载集中度可达80%,采用桩筏基础实现应力扩散;桥梁工程的偏心荷载需通过斜桩或扩底桩调整荷载传递路径;工业厂房的设备振动荷载要求地基具有阻尼特性,可采用碎石桩等散体材料桩基。对于大面积堆载场地(如仓储物流中心),真空预压法的处理深度需超过附加应力影响深度。(2) 动力荷载的响应控制:地震区建筑需重点考虑地基-结构的协同抗震性能。液化土层区域,碎石桩的挤密效应可使相对密度达到75%以上,消除液化风险;软土地基中,预应力管桩的抗震性能优于方桩,因其环形截面具有更好的抗弯刚度。对于桥梁等受车辆动载影响的结构,需通过动力触探试验验证处理后的地基动刚度是否满足要求[3]。
(三)环境与工期:技术实施的边界条件
工程实施的外部约束条件要求技术方案在保证工程性能的前提下,实现生态效益与时间成本的平衡优化。(1)环境影响的系统性控制:环保要求推动绿色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强夯法施工产生的振动加速度超过0.5g时,需设置隔振沟并控制单日施工时间;注浆材料选择需遵循《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规范》,采用无毒高分子材料替代传统水泥浆;在生态敏感区,可选用静压植桩机等低噪音设备。对于污染土修复工程,需结合固化稳定化技术与竖向隔离屏障,形成双层防护体系。(2)工期成本的协同优化:预制桩施工效率可达每日50延米,较灌注桩提升3倍以上,但要综合考虑运输成本与场地条件。真空预压法的工期通常需3-6个月,适合对沉降控制严格但工期宽松的项目;动态降水联合堆载预压法则可将工期压缩至2个月内。对于抢险工程,高压旋喷桩的即时成桩特性可满足应急加固需求,但其造价约为常规技术的1.5倍[4]。
二、建筑工程常见地基处理技术应用策略
(一)物理加固类技术:土体结构的力学重构
物理加固技术通过机械作用改变土体密实度与颗粒排列,形成稳定的承载结构层,具有施工直观、成本可控的优势。(1) 换填法:通过置换软弱土层实现地基性能跃升。其核心机理是采用级配砂石、灰土等高强度材料分层回填并压实,形成厚度1.5-3m的人工硬壳层。该技术对浅层软土(埋深≤3m)及湿陷性黄土地基具有显著改良效果,处理后地基承载力可提升50%-150%。施工中需重点控制填料含水率(砂石料最优含水率8%-12%)、分层压实厚度(≤300mm)及压实遍数(≥6遍),确保压实度达到95%以上。但地下水位过高或换填深度超过4m时,易引发坑壁坍塌风险,需配合支护措施。(2) 强夯法:利用10-40t重锤从6-30m高度自由下落产生的冲击波(夯击能1000-8000kN·m),使土体产生瞬时液化并重新固结。该技术对砂土、碎石土及低饱和度黏性土(饱和度Sr≤60%)的加固效果显著,处理深度可达10m,土体干密度提升15%-25%。施工参数根据地勘数据动态调整:粗颗粒土采用点夯(夯点间距5-8m),细粒土则增加满夯工序消除表层松胀层。但强夯法产生的振动加速度可达0.5-2.0g,施工要满足最小安全距离(通常为15-30m),避免对邻近建筑造成损伤。
(二)化学加固类技术:土体介质的胶结改性
化学加固技术通过注入或拌合胶凝材料,改变土体化学成分,形成空间网状胶结结构,适用于渗透性土体的深层改良。(1)注浆法:通过压力泵送水泥浆或化学浆液(水玻璃、聚氨酯等)至土体孔隙,实现岩土体胶结强化。在裂隙岩体(裂隙开度≥0.2mm)中采用劈裂注浆,可形成抗压强度5-15MPa的结石体;砂层加固选用渗透注浆,浆液扩散半径可达1-3m。现代注浆技术已发展出双液速凝注浆(水泥-水玻璃体系凝胶时间30-120s)、袖阀管分段注浆等工艺,可精准控制加固范围。但注浆压力超过地层劈裂压力时可能引发地面隆起,要通过现场试验确定临界注浆压力(通常为0.5-3.0MPa)。(2)深层搅拌法:通过钻头叶片旋转切割土体,同步注入水泥浆(湿法)或喷粉(干法),形成连续的水泥土柱体。水泥掺入量(12%-20%)与养护龄期(28天强度达设计值70%)是控制桩体强度的关键参数。该技术对淤泥、淤泥质土等软土地基处理效果显著,形成的桩体无侧限抗压强度可达0.5-1.5MPa。高压旋喷桩(喷射压力20-40MPa)进一步扩展了技术适用性,可在砂卵石层中形成直径0.6-1.2m的固结体,但水泥用量较常规搅拌桩增加30%-50%。
结语:
在施工过程中,地基处理工艺的选用及使用,将直接关系到房屋的总体质量及长期使用性能。根据地质情况,工程需要,经济,环保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才能得出一个科学、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
参考文献:
[1]赵洪斌. 地基处理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 居舍, 2023, (33): 66-69.
[2]白伦升, 贾海鹏. 建筑工程特殊地基处理应用强夯法施工技术解析[J]. 砖瓦, 2023, (10): 143-145.
[3]陈楚君. 地基处理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 房地产世界, 2023, (17): 133-135.
[4]吕绍勇, 吴代嘉, 王燕飞, 蒋兴涛, 王凯. 地基处理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A] 2023年全国工程建设行业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册)[C]. 《施工技术(中英文)》杂志社、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 施工技术编辑部, 202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