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早教专业中感统训练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效果评估
唐莉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21000
摘要:随着社会对早期教育和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视,感统训练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已逐步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高职早教专业的培养过程中,感统训练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成为了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的关键环节。感统训练课程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感官刺激活动,促进幼儿大脑神经系统的协调发展,改善其感知能力、运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本文通过对高职早教专业中感统训练课程的设计理念、实施方法及其效果评估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并评价感统训练课程对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效果。研究表明,感统训练课程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尤其是在面对实际幼儿教育问题时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最后,本文还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感统训练课程的建议,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职早教,感统训练,课程设计,实施效果,早期教育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对教育质量的逐渐提高,尤其是幼儿教育领域,感官统合训练(简称感统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逐步进入到幼儿教育和高职院校的早教专业课程体系中。感统训练是一种通过对孩子感官的适当刺激和训练,帮助其更好地发展大脑神经系统、提高感知、运动及社会交往能力的教育方法。这种训练方式通过改善儿童的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的协调能力,能够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早教专业的学生而言,掌握感统训练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操作技巧,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还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教学工作需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设了感统训练课程,旨在通过该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使学生具备更强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能够有效地进行早期教育干预和指导。然而,目前大部分院校在感统训练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课程内容的理论性过强、实践性不足,课程评估体系不完善等。因此,本文旨在对高职早教专业中感统训练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效果进行深入研究,为今后该课程的改进和优化提供参考。
在高职早教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感统训练课程的设置占据着重要位置。作为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感统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成为了学术界和教育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通过优化课程设计、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成为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早教专业感统训练课程的设计理念与内容
高职早教专业感统训练课程的设计,首先要依据早期教育的基本理念,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感官统合的科学理论,构建出合理的课程框架。课程的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通过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培养感统训练的实际技能。感统训练课程的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课程内容要符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如感统训练的操作技巧、教学设计、评估方法等。其次,课程应兼顾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课程设计不仅要关注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此外,课程设计要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最大的收获。
感统训练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感官统合的基础理论、感统训练的常用方法和技巧、感统训练在早期教育中的应用以及儿童感知能力的评估等。感统训练的基本理论部分旨在让学生掌握感官统合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发展规律,了解儿童在感统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感统训练方法和技巧的部分则通过实践性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如何设计和实施感统训练活动,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的后期,学生需要通过进行儿童感知能力评估,掌握如何根据评估结果设计个性化的感统训练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感统训练课程的实施策略与方法
感统训练课程的实施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和课程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以确保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应通过理论讲授,使学生全面了解感统训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其次,课程的重点应放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通过组织学员进行感统训练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操作技巧。实践环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感统训练的方法,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进行案例分析和情境模拟等形式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感统训练课程的实施效果评估
为了确保感统训练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对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系统的评估。评估的内容应包括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等。评估的方法可以通过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实践操作、团队合作以及期末考试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在实践操作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评估其感统训练的技能掌握情况。此外,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发展情况。
四、感统训练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尽管感统训练课程在高职早教专业中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教师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过于侧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实践环节的安排,导致学生的操作技能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此外,课程评价体系较为单一,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估。因此,未来在感统训练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应注重加强实践环节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同时,课程评估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等方面。
五、结论
感统训练课程是高职早教专业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课程设计与实施效果的分析,可以看出,感统训练课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教育技能,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感统训练课程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与机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手段,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早期教育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婧绮.高职早期教育专业领域课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J].职业教育,2023,22(31):65-68.
[2]秦艳红,郝浩竹,刘丽.高职早期教育专业“政校企园”协同育人模式路径探索[J].大学,2020,(14):151-152.
[3]殷波.早期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9,11(03):66-70.DOI:10.16827/j.cnki.41-1404/z.2019.0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