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环境下高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裴昉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渭南 身份证号码 714026
伴随媒体融合时代降临,信息获取方式及传播模式产生显著变革,思政教育的内容呈现与育人途径也需顺应时代而变,融媒体依靠其融合性、互动性及精准性的传播长处,正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格局样貌,直面学生认知途径转变及价值多元的挑战,“大思政课”建设急切要实现从“单一课堂”到“协同育人”机制的跨越升级,助力教育资源整合,推动育人效能全面上扬。
一、融媒体环境下“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现实背景与困境
(一)“大思政课”理念内涵与实践变迁
“大思政课”不只是停留在思政理论课程,更突出全课程育人理念及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格局,其核心要义是整合高校内外资源,构建多元互动的育人体系,不少高校仍把思政课的范围局限到《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与专业课程协同程度欠佳,学生对其实用性与现实性反馈的结果不理想。
(二)协同育人现实困境分析
现阶段“大思政课”协同机制存在明显弱项,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未具备协同平台与统一目标,育人工作显现“孤岛”局面,对于整体规划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缺乏系统化的构建,在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融合等方面存在脱节现象. 同时,各类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资源、案例、实践等方面未能实现有效的整合与共享,造成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着重复、浪费和效率低下等不足 [1]。
二、融媒体赋能“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优势与路径构建
(一)融媒体技术对“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赋能价值
于突破传统课堂时空限制、丰富教学内容表达形式方面,融媒体平台凸显独特优势,依靠 5G 跟 VR 融合起来的技术,某些高校已达成“虚拟红色课堂”在线教学的实施,诸如“长征 VR 纪实课堂”的应用,学生借助佩戴 VR 设备“亲身体验”长征路线,沉浸感得到明显增强,课程参与率从最初的 6 2 % 跃升至 89 % 。把 AI 语义识别与数据分析系统融合的思政平台,可实现对学生学习轨迹跟踪与兴趣偏好建模,准确投送贴近其专业及生活的问题导向式教学素材,大幅增进教学互动的频次与效果,多媒体的混合表达形式(图文、视频、弹幕、直播互动)能极大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
(二)协同主体机制优化策略
要增进“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成效,应当首先推动校内多主体功能的协同联动,促成思想政治教师、专业课教师及辅导员共同参与的“三元协同机制”,好比设立“课程思政开发工作坊”,勉励不同学科教师共同设计交叉课程单元,达成“价值融合 + 专业讲授”的授课样式。就校外资源整合这一工作,应当跟地方红色教育基地、思政教育研究机构以及主流媒体平台达成合作约定,联合打造“沉浸式案例库”抑或“思政实践模块”,而后嵌入课程教学的流程内,有部分高校跟新华网、人民网共同构建“青年理论学习中心”,以权威内容资源和互动传播手段引导学生深度钻研时代主题。勉励学生以“用户共创者”身份投身平台内容打造,譬如在校园融媒体平台搭建“思政新语”专栏,采集学生的视频评论、短文看法,且构建季度传播激励机制,形成师生携手共建、共同分享的内容生态。
(三)多平台融合支撑体系建设
为达成“大思政课”资源的共享及协同传播,高校应搭建统一的数字化融媒体教学平台,平台理应具备下列关键功能:首先具备内容聚合归拢功能,启用内容标签化及知识图谱的手段,将分散于教务系统、宣传部门、学工系统的教学资源汇聚在一起;二是借助数据的管理驱动功能,依靠学生学习行为及反馈评价数据,实时对课程内容与推送机制优化;再者是可视化呈现及交互方面的功能,采用数据可视化工具(如 Tableau 或者ECharts)搭建课程参与热度图和学生知识图谱,实现教师实时把握教学效果的目的。以某个“智慧思政平台”为实例,聚合了直播教学课堂、AI打分、答疑机械人等模块,构建起“内容创制 - 数据分析 - 评价反馈”的闭环式流程,课程满意度达到93 个百分点。
三、“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运行保障与评价机制
(一)运行机制保障设计
架构有效的协同育人格局,应同步从制度建设、组织架构以及技术支撑这三个方面展开推进,从制度设计层面讲,提议高校把“大思政课”添加到校级战略发展规划里,厘定校领导挂帅的专项工作小组,推动各职能部门协同担责,组建“大思政课工作推进办公室”,定时汇聚实施状况而后组织专项评估 [2]。就组织架构层面而言,可采用设立二级学院思政联络员制度的方式,实现“学院—教研室—课程组”三级组织的联合互动,让政策传导顺利、落实到位,从技术支撑的角度看,需成立由学校信息化部门牵头的教育技术保障组织,给出平台运维、安全保障与数据分析的相关支持。
(二)评价体系构建与持续优化机制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的全面推进和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发展,这是确保教育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以某所高校为例证,其“大思政数据看板”系统依靠统计学生登录的频率、视频观看的时长、答题的准确率和评论的活跃度等数据,实施教师绩效量化,且跟职称评定以及教学奖项挂钩,有效带动教学质量提升与积极性高涨。为达成机制长久优化,应构建“问题捕捉—反馈改善—再衡量”的闭合回路,凭借学生问卷、线上舆情以及教研反馈形成问题清单,推动机制由“运行有效状态”过渡至“动态优化状态”。
总结:鉴于融媒体快速发展这一背景,高校“大思政课”建设面临新挑战及机遇,依靠优化协同机制、整合平台资源、强化评估及持续完善,可有力促进育人模式由分散过渡到系统协同,拓展思政教育的传播效果与影响边界,实现多主体协同合作、多平台联动配合,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路径。
参考文献
[1] 陈丽如 , 陈吉鄂 .“大思政课”视域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探析 [J].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4,45(06):84-88+96.
[2] 裴文翠 .“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 [J]. 大学 ,2024,(27):75-78.
[3] 刘艺筱.“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研究[J].时代报告 ,2024,(08):137-139.
作者信息:裴昉(1986—)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