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葛钰芸 杨代婷 张瑞涵 方源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基金项目:2024年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4KWCX041)
摘要:本研究聚焦新质生产力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内容涵盖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分析其通过技术创新扩散、要素配置优化和产业协同升级三重机制对经济质量变革的作用机理,揭示数字技术、绿色经济与制度创新的耦合关系。研究路径采用理论与实证结合,文献研究法等,结合2面板数据及区域实践,构建包含全要素生产率、产业结构高度化等核心指标的评估体系。结论表明:新质生产力通过数字化渗透、网络化协同和智能化跃迁形成核心驱动力,需通过构建创新生态圈、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等路径释放效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能。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机制;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升级
一、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
(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是立足新时代特征提出的新经济概念。新质生产力作为新的生产力范畴,有别于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新”和“质”的特征规定性。新质生产力之“新”是指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生产技术和新的产业形态。新质生产力之“质”是指从追求生产要素数量的投入到如今追求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是要素供给和需求导向上的“量”到“质”的飞跃。
(二)在新一轮技术变革及由此催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背景下所形成的新质生产力,是在新技术形态、新产业组织的强大驱动下重新调整或内生改变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能,使传统生产力与数据生产要素和颠覆性技术相适应,进而促进传统生产力重新焕发创新力和生命力,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新质生产力划分为科技生产力、数字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三个维度【1】。经济发展过程涉及生产要素、组织形式、技术创新、产业形态、能源供给、能源效率等主要因素的变革,新质生产力作为适应数字化时代发展需求的先进生产力,首先,能够充分发挥数智化生产要素在流动、边际报酬、可替代性等方面的突出作用,拓展、延伸或升级传统生产要素的功能,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形成科技生产力;其次,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深度提升重要产业与数字技术的融合程度,通过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全面形成高效的数字产业形态,形成数字生产力;最后,能够充分促进工业发展绿色化和低碳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进一步形成绿色生产力。【2】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概念内涵:
(一)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实现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发展,统筹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建设具有创新力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新质生产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机理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摆脱依靠要素投入数量的传统经济发展路径,转换经济发展动能,加快地区新质生产力形成速度。而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要素、业态、技术等多方面的跃迁,完全契合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生产力变革的要求。
(二)新质生产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互影响与联系体现在不同层面。微观层面的相互影响包括个体企业的生产要素利用、生产技术运用、生产决策、经营绩效等;中观层面关注不同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不同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如何在市场上流通;宏观层面着重考察产业结构及其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
(三)在微观层面上,聚焦于企业视角,新质生产力形成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作用于数字化生产要素和技术创新及其应用等两个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基础在于数字化生产要素,首先,数据、信息流等数字化生产要素极大地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减少要素流动造成的损耗,显著提升了生产要素利用效率;其次,数字化技术赋予传统生产要素更高的生产潜能和更宽的应用边界,促进数字生产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不断融合;最后,数字技术的更新和应用促使生产要素不断高级化、数智化和多样化,提升了要素价值及对其他低效率要素的替代性,突破生产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在中观层面上,着眼于组织和市场,新质生产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生产组织形态和要素配置方式上相互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消费个性化和产品质量高级化成为主
流趋势,市场对高品质、差异化、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这要求供需匹配模式和生产组织平台能够促进供给侧和需求侧精准对接。
在宏观层面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新质生产力形成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升级产业形态和优化产业结构方面相得益彰。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创新技术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即由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创新资源丰富、高新技术驱动、附加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型,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由量变到质变。首先,数字技术的空间外溢特征进一步带动上下游企业的整体经营效益,更高效的产业链促进各产业结构优化整合,进而催生更高级的产业形态;其次,以新一代前沿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型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形成,新形态、新产业、新模式为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最后,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化转型,新一代数字技术发展有利于智能电网、分布式配电网、电动汽车、新型储能等创新与推广应用,从而加速新能源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3】
四、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三重逻辑
(一)理论逻辑,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认为科技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其进步和发展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和保障,促进了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推动社会的历史变迁。”为基本理论。
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变革,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新需求等,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二)历史逻辑,新质生产力出现的前提条件是传统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即传统生产力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抵到“质变”的关节点,因此新质生产力是在传统生产力基础上的跃迁。
(三)现实逻辑,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相比,能够在高新技术的赋能下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将生产模式从过去的高消耗、高污染、不可持续转变到低能耗、低污染、可持续发展上,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4】
五、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路
(一)机制,推动关键体制改革。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反过来促进或抑制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要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改变同其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疏通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堵点。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能,抓住了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就抓住了新质生产力实现飞跃式进阶的命脉。现行的协作机制对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的保障力度不足,必须加以变革。要实现以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引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就要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强化科技创新协作效力。
(二)产业,培育新兴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培育基地。开放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措施和重要渠道,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效同开放水平正相关。为使新质生产力获得良好外部条件的补给和助益,在内外双引擎的共同策动下厚植成长优势、实现健康发展,必须更新开放机制,系统性改善中国的开放局面。
(三)人才,夯实新质人才基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创新驱动离不开高素质人才。要将教育、科技、人才当作一个完整的体系,通过教育体系改革为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筑牢基底。第一,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一方面,新质生产力需要科技创新提供核心动能,科技创新需要高素质人才推动,高素质人才的成长需要教育引领;另一方面,将科技创新成果引入教育,有利于充实和变革人才的知识技能体系,筑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基石。第二,推动人才管理人本化。在用人单位层面要坚持尊重人才特点、发扬人才优势、支持人才成长的价值导向,改进人才的岗位安排、职责界定、任务部署和考核评价,同时推动组织扁平化、民主化建设,疏通人才参与组织重大决策和进行意见建议反馈的渠道。第三,推动人才自由流动畅通化。通过科学调研,掌握不同人才、组织、行业、领域、地区的利益平衡点,清除限制人才自由流动的规则性与制度性障碍,传播扩散并获取吸收前沿性知识、技术与理念,推动知识集成、技术协同、理念整合,进而催生智慧倍增效应,激发和释放更多新质生产力。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1.文献搜集与整理
通过Web of Science、CNKI、Elsevier等数据库检索“新质生产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技术”“绿色创新”等主题的国内外文献,重点筛选近十年发表于权威期刊的学术成果。运用CiteSpace进行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揭示研究热点的演进路径;
2.理论框架构建
系统梳理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及其与传统生产力的本质区别。基于“技术—制度—要素”协同视角,归纳新质生产力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路径。
总结现有文献不足:对新质生产力的动态演化机制研究较少,跨学科整合不足,缺乏微观企业层面的实证证据等。
(二)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理论模型构建
(1) 理论基础:
以“内生增长理论”解释数字技术、绿色创新的生产率提升效应;基于“系统耦合理论”分析技术、产业、制度三者的协同演化机制。
(2) 理论假设:
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跃迁”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可缓解区域创新资源错配;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新质生产力的绿色转型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七、结论
(一)主要研究成果
1.理论创新:
构建“技术—制度—要素”协同框架,揭示新质生产力通过“要素重组”和“制度适应性改革”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突破传统生产力理论的线性分析范式,提出新质生产力的“非线性演化机制”。
(二)研究成果的普遍意义与启示
1.理论意义:
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生产力理论提供新范式,利用熵值法测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经济结构三项发展理念,完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定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算内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实践意义:
政策设计:需建立“技术推动+制度牵引”的双轮驱动机制,例如加快数据要素市场立法、完善碳配额分配机制。
企业战略:传统产业应通过“数字+绿色”双转型重构竞争力。
区域协同:依托“东数西算”“新型城镇化”等国家战略,优化跨区域创新要素流动网络。
(三)研究局限性与未来方向
1.局限性:
数据约束:微观企业层面的数字化转型数据覆盖不全,影响机制分析的颗粒度。
方法局限: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假设条件(如完全竞争市场)与现实存在偏差。
外生冲击:未充分纳入国际地缘政治(如芯片禁令)对新质生产力的动态影响。
2.进一步研究方向:
跨学科拓展:结合复杂系统理论,模拟新质生产力与气候变化的双向反馈机制。
动态演化分析:运用强化学习算法预测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的长期均衡路径。
本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证结合,系统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驱动逻辑及其对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机制,为破解传统增长模式困境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需在数据、方法与视角上持续突破,以应对技术革命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双重挑战。
参考文献
【1】张伟, 李强. (2023). 数字经济时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 经济研究, 58(5), 45-58.
【2】王芳, 陈明. (2022). 绿色技术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39(4), 112-125.
【3】刘洋, 等. (2021). 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新质生产力的路径与挑战——基于长三角区域的案例分析[J]. 管理世界, 37(10), 89-102.
【4】国家统计局课题组. (2024). 新质生产力统计测度及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评估[J]. 统计研究, 41(2),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