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质量控制有效方法分析

作者

蒋玉芳

青岛江河水利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  266700

随着国家建设发展进程的加快,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愈发庞大,施工复杂度显著提升。考虑到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对于保障国家安全与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背景下,如何面对复杂地质条件、多变气候环境等因素,有效保证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为更有效地保障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品质和施工质量,施工单位及管理人员有必要对新时期背景下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展开深入的分析和探索,这对于水利工程行业的健康发展以及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强化制度管理:构建质量控制的刚性框架

制度是行为的根本约束和指导。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期间,构建系统严密、可执行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为施工质量控制提供刚性框架,充分发挥制度管理效能,是确保施工质量控制工作质量性和有效性的有效措施[1]。施工管理实践中,施工单位及管理部门可通过以下措施,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强化制度管理效力,促进施工管理质量控制效果的提升:

(一)建立健全施工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体系

严格依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SL176-2025)等行业规范,编制覆盖工程项目全过程、全工序、全生命周期的《项目质量管理实施细则》《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等施工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为基础防渗处理、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金属结构安装等关键环节的施工质量控制提供可靠的制度框架。

(二)切实落实施工质量责任终身制

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期间,通过签订《工程质量责任书》的制度管理措施,将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班组长以及具体操作人员的施工质量责任明确固化。依托责任制度建立可追溯的终身责任档案,以此强化责任制度的约束力,确保施工人员能够规范化作业,管理人员能够认真履行监管职责,从而有效保证施工质量。

(三)完善细化检验制度和奖惩制度

一方面,严格按照国家法规及行业规范细化、完善针对施工材料、工具以及机械设备的质量检验制度。另一方面明确质量控制奖惩制度,对于违规操作、偷工减料等损害施工质量的行为提出明确的惩罚措施,对于严格执行工艺标准、发现重大质量隐患的个人班组,给予一定的奖励。

二、强化风险管理:预控质量隐患的关键前哨

现代工程管理理念强调质量问题的事前防控。因此,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期间,想要获得理想的施工质量控制效果,施工管理人员需要积极建立“事前防控”意识,强化施工质量风险管理,提升施工质量隐患的识别力度,通过及时有效地管理干预措施避免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施工管理实践中,施工单位及管理部门可通过以下措施,强化施工质量风险管理,提高施工质量问题的“事前防控”水平,从而促进施工管理质量控制效果的提升:

(一)深化质量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在工程项目施工策划阶段,施工管理人员可利用 LEC 风险评价法或风险矩阵开展全面风险排查,重点识别项目施工过程中潜在的主要质量影响因素,如:复杂地基处理不当引发沉降开裂、汛期施工出现围堰失稳或基坑淹没、高边坡开挖支护失效、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因温控不力而产生裂缝等施工质量隐患[2]。在此基础上,根据梳理识别出的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和易产生的施工质量问题,编制《重大质量风险源清单》,为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导向。

(二)制定针对性预控方案

根据《重大质量风险源清单》中的项目内容,编制针对性的施工质量控制专项预案,在预案中详细、明确阐述具体质量问题的防控方法和应对处理措施,科学指导施工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做好常见质量问题的防控工作。如:针对深基坑施工作业环节,制定详尽的降水、支护、监测方案及超标准洪水应急抢险预案;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环节,制定详尽的分层分块浇筑、冷却水管布置、温测布点及养护方案;针对高边坡开挖与支护作业环节,在施工质量预控方案中明确开挖时序、支护形式、变形监测预警值及处置流程。

(三)强化应急预案与演练

施工管理部门应针对溃堰、管涌、滑坡、设备故障等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期间易对施工质量造成显著影响的突发事件,制定针对性的应急处理预案。一方面根据预案内容,在施工现场适宜位置布设应急处置卡、配备必要的应急处理物资设备;另一方面定期组织参建单位开展应急处置实战演练,提升施工现场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突发风险事件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三、强化现场管理:夯实质量落地的根基

现场管理是施工质量控制的核心阵地。对此,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期间,项目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强化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全面提升现场管理的质量性和有效性,以此夯实施工质量目标落地的根基,确保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得到有力保障。施工管理实践中,施工单位及管理部门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强化现场管理,以此为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提供有力支持:

(一)执行“样板引路”质量管理策略

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在进行关键分部工程施工前,严格按照审核通过的施工方案、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进行“首件”施工(如:首段防渗墙施工、首个大体积混凝土构件浇筑施工、首个金属结构安装施工等)。施工完毕后,由设计、监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联合进行施工质量验收,评估施工方案和工艺技术的合理性及质量可控性。确认“首件”施工质量达标且施工方案科学可行后,将“首件”施工工艺及效果作为标准化施工样板,以其为标准和参照开展后续的施工质量监管控制工作。

(二)加强现场施工材料的质量管理

首先,切实做好施工材料的进场质检工作。每批次施工材料进场前,必须组织专业质检人员对进场材料进行细致、严格的质量检验。质检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核对进场材料数量;对产品质量合格证、型式检验报告、性能检测报告、生产许可证、商检证明、计量设备检定证书等质量证明文件进行检查;对材料外观质量进行抽样检查;对于关键性施工材料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要求进行抽样送检。通过以上管理措施确保进场施工材料的规格品质符合施工要求,避免施工质量受材料因素的影响。其次,做好现场施工材料的规范化管理。施工材料进场后,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进行搬运和储存,确保材料搬运过程中不会受到损坏,存放期间不会受到气候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性质改变。

(三)加强施工技术监督管理

施工技术的应用合理性与规范性是决定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时,必须重视和加强施工技术实践操作情况的监督管理,确保技术应用的规范性与合理性,从而实现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具体措施包括:(1)施工前对施工图纸进行细致审查。技术管理人员可依托 BIM 技术对施工图纸进行模拟施工和碰撞测试,基于数字技术赋能快速、精准识别出施工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在与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沟通协调后对施工图纸进行优化。通过提高施工图纸的质量保证项目施工质量;(2)各工艺环节施工作业前,技术管理人员切实做好技术交底工作,确保施工人员明确工艺标准和质量要求,能够保证施工质量达到预期目标。尤其是针对深基坑开挖、高边坡支护、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复杂金属结构安装、水下作业、爆破工程等复杂度高、危险性大的关键作业环节,可通过 BIM 可视化交底的方式,更直观地呈现施工技术要点和质量控制关键点,以此保证关键环节的施工质量;(3)加强过程巡检与旁站监督。现场管理人员一方面应按照制定好的现场管理制度和施工监管机制,对现场作业活动进行高频次、多形式、无死角的巡查监督,通过过程巡检与旁站监督紧密结合的方式强化施工环节的技术管理;另一方面应通过“智慧工地”“智能监控与质量追踪系统”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引入应用,实现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的智慧化监控。通过以上两方面措施的协同运用,全面提升施工技术管理和施工质量控制的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背景下,在进行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时,施工单位及项目管理部门应通过强化制度管理、风险管理和现场管理的策略,提升施工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构建系统化、立体式的施工质量控制体系,以此最大限度保证施工质量的管控效力,实现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确保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质量目标能够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 张伟亚 .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优化策略研究 [J].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25,8(05):138-140.

[2] 马宏元 , 李长青 .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J]. 水上安全 ,2025,(08):190-192.

[3] 韩国良 .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策略研究 [J]. 水上安全 ,2025,(06):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