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院校新工科实验实训创新教学模式改革
张洋
昆明城市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摘要:本研究以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为指导,针对民办院校新工科实验实训中项目虚拟化、技术滞后性、评价单一化等痛点,构建 “企业出题 - 课堂解题 - 成果反哺” 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引入安防科技企业 “AI 人脸数据采集” 横向课题,转化为 6 个模块化实训任务,建立 “需求分析→技术攻关→产品迭代” 双循环教学机制。实施两年,学生工程实践达标率从 51% 升至 88%,企业技术问题解决率达 82%,建成超 10 万组标注样本的校企共享人脸数据库。该模式通过虚实结合实训、双导师协同、敏捷开发等创新方法,破解产教资源不对等难题,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可复制路径。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在国家新工科建设进入2.0阶段的战略窗口期(教育部办公厅《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2023),《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2021修订)特别强调"民办高校应建立产教融合型专业体系"。然而,民办院校的实践教学仍面临三维度结构性矛盾:
资源约束维度:根据某省教育厅《民办高校教学设备专项审计报告》(2023),73.2%的院校存在智能硬件设备迭代周期超过36个月的现象,核心教学设备平均服役年限已达5.8年(行业标准建议更新周期≤3年),设备维护成本占年度教学投入的28.6%。
产教协同维度:教育部科技司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东部地区民办院校横向课题立项数仅占同类公办院校的17.3%,且技术复杂度指数(TCI)低于0.45(公办院校平均TCI=0.82),其中AI相关项目占比不足12%。
能力适配维度:某智能科技头部企业《2023应届生能力评估白皮书》指出,民办院校毕业生需经过128±15天的岗前强化训练才能完成技术栈迁移,较双一流院校毕业生多耗时67天,主要缺口集中在真实场景数据处理(78%)、工程化部署(65%)等实践维度。
典型案例显示,某地城市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2024年春季学期实践教学中,87%的实训项目采用合成数据集(Synthetic Dataset),企业级真实需求接触时长占比仅14.7%,显著低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建议的35%基准线。这种教学供给与产业需求的错位,严重制约着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1.2 研究价值
通过将企业横向课题转化为教学载体,本研究实现三重突破:
理论创新:构建"技术需求-教学资源"动态转化模型,形成可量化的校企协同育人评价体系;
实践应用层面:项目实证数据显示,参与企业年均降低AI数据采集成本42万元(较传统外包模式节省58%),研发周期缩短22个工作日。
社会效益层面:建成西南地区首个多模态校企共建人脸数据库(CityFace v1.0),已收录12万组标注数据(涵盖5种光照条件、3个距离,8种姿态角度),为区域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底层数据支撑。
二、校企协同教学模式构建
2.1 OBE导向的能力目标体系
基于企业需求调研,建立三级能力目标矩阵(表1):
在"AI人脸数据采集"项目中,将企业提供的《智慧社区人脸识别系统技术规范》转化为教学标准,明确数据采集需满足ISO/IEC 19794-5标准,标注准确率要求≥98%。
2.2 横向课题教学化转化机制
(1)项目筛选标准
技术适配性:选择Python+OpenCV基础框架,匹配学生知识水平;
可分解性:将企业需求拆解为6个教学模块(图1);
教学延展性:关联《机器学习》《嵌入式系统》等3门课程,覆盖72个核心知识点。
(2)双导师协同机制
企业导师:提供数据采集设备,负责制定技术标准(如标注工具使用规范);
学校导师:指导学生采集真实数据集(含20万+张企业场景人脸图像);开发虚实结合实训系统,使用Unity3D构建虚拟数据采集环境。
三、教学实施与创新
3.1 "三阶递进"教学组织
3.2 教学方法创新
(1)虚实结合实训
虚拟仿真:开发5类典型光照场景(正光/侧光/逆光/混合光/低照度),支持参数化调节;
实境操作:在校园内建立5个实训点位,年均完成1000人次实地采集,生成标注数据3.2万组。
(2)敏捷开发模式
采用Scrum方法管理项目进程:
每2周召开需求评审会(企业代表出席率达100%);
使用Jira进行任务追踪,需求响应周期缩短至36小时。
3.3 多元化评价体系
企业评价(40%)
企业评价聚焦技术指标达成度,直接影响 “AI 人脸数据采集” 横向课题应用效果。数据标注准确率权重 30%,其精准度决定 AI 模型质量,助力模型更好识别特征,提升实际应用识别准确率。模型推理速度权重 20%,在实时性要求高的人脸数据采集中,快速推理能保障系统及时响应,满足门禁安防、考勤管理等场景高效处理需求。
教学评价(60%)
教学评价全面考查学生表现。阶段答辩占 30%,学生在项目不同阶段阐述进展、成果及问题解决方案,检验知识掌握与运用,锻炼表达总结能力。创新贡献度占 20%,鼓励学生创新算法、数据处理方法,激发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团队协作占 10%,新工科项目复杂,需团队协同。考核关注学生沟通、任务分配、相互支持,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使其适应职场团队工作。
四、实施成效分析
4.1 量化成果
学生能力提升:
工程实践达标率从51%(2021)提升至88%(2023);
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增加200%,其中2支团队入围全国大学生物联网竞赛决赛。
校企合作成效:
企业采纳学生技术方案4项,其中数据采集以及标注使企业标注成本降低62%。
五、结论与展望
5.1 创新经验
在民办院校新工科实验实训创新实践中,构建 “技术需求 - 教学资源” 动态转化机制,每年更新 20% 实训项目,确保其契合行业前沿技术需求,让学生接触最新知识与技能。同时,形成 “以技术服务换资源” 合作范式,校企深度合作,企业累计捐赠价值【30】万元设备,极大充实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与学生实践能力。
5.2 推广价值
该创新教学模式有显著推广价值,尤其在跨专业延伸上。如机械类专业可对接 “工业视觉检测” 横向课题,借鉴校企协同经验,将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紧密相连。学生参与此类课题,能深化专业知识运用,提前适应职场模式,为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开辟新路径,增强专业竞争力。
5.3 改进方向
未来,深化校企协同创新教学模式,需从两方面改进。一是开发校企协同云平台,实现校企需求实时对接,利用智能算法精准匹配资源,提高合作效率。二是建立项目复杂度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估项目难度,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与学生参与度,同时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提前应对技术、管理等风险,保障校企协同项目顺利推进,持续优化教学模式。
本文为校级课题项目《民办院校新工科实验实训新教学模式探索与实施》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洋(1986一),女,汉,云南省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联网应用、计算机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