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在于灵活巧用
沈琴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幼儿园
摘要:本文通过对幼儿绘画技能教学中的常见的困惑,针对这些困惑进行反思,并分析梳理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幼儿绘画的发展特点提出绘画技能的灵活科学地教学,从而提升幼儿绘画的表现与创造能力。
关键词:幼儿绘画技能、整合融入、取其妙趣、随性而用
幼儿美术教育是学前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指导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一种艺术活动,它有利于培养幼儿审美情感,陶冶幼儿美的情操,使幼儿身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要方法。新《纲要》明确提出“要对幼儿的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于适时、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幼儿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的要求,所以技能的学习也是必要的。但《指南》明确提出了“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尊重,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幼儿园的一些简单重复的练习会使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受损,得不到发展,所以面对这样的指导思想,让我们的老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也会不乏产生疑惑,对绘画技能教学把握不确定:既怕强调了技能的练习阻碍儿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又怕孩子得不到技能的支持不能很好地进行表现表达。
要想解开这些疑惑,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幼儿绘画的技能技巧,“绘画技能”即是一个艺术专业的名词,这种技能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包括手眼协调和手部对工具材料的控制、外界信息和艺术形式要素的运用和表现。儿童的绘画技能主要包括绘画材料的运用;线条、涂色的练习;构图布局、色彩搭配。这些其实是绘画的基础,离开这些基本的绘画技能幼儿又如何去画、如何去表现去创作呢?美国学者艾斯纳1972年在《美术教育中七则神话的检讨》文章中指出“儿童必须具备能运用一些材料并能利用它作为表现媒介的能力,如果缺乏此种转换所必须具有的技巧,材料就永远达不到媒介的地位,儿童在心灵深处所深锁的理念、意向和感觉就不能化为公开物。”我国学者张琦也认为影响儿童绘画的主要有三个因素,其中之一就是绘画的技能。所以追述国内外的研究发现,幼儿绘画技能作为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之一,是幼儿美术教育必不可少的。那么既然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到底应该怎样教绘画技能才能提高及发展幼儿的创作能力及表现能力呢?这是需要我们深思和解决的问题。
一、整合融入——幼儿绘画技能要与绘画艺术的审美、创作结合起来
幼儿绘画技能只是儿童绘画艺术教育一方面的内容,还应该包括艺术知识、艺术审美以及艺术创造的教育,屠如美在《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中指出,“艺术创作绝不是工具材料和美术形式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各要素的系统整合和情感加工,即使对每个元素都能孤立地熟练地掌握,也未必能进行艺术创造”,也就是说工具材料与艺术的表现形式要以认知、审美、情感等多种元素融合起来,才能更好完成幼儿的绘画表达。
例如:小班上学期的幼儿还处于涂鸦阶段,发现有较多的幼儿都热衷于画杂乱无章的曲线,其中画重叠的圆圈较多。于是在绘画活动《美丽的花朵》中,教师的开始部分,是播放多媒体课件,在音乐声中带幼儿一起欣赏各种各样的用圆圈画的花,让幼儿从艺术认知方面感受这些图形所带来的美的感受,从而激发幼儿利用这些这些曲线、圆圈的技能去创作自己心中的美丽的花朵。这样幼儿绘画技能便融合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幼儿以不同大小的圆圈重新的有序排列来表达着自己心中的美,幼儿不同技能及不同的认知表现出来的作品也是不尽相同的,那些随意的、流畅的线条传达出幼儿最真实的创作状态,教师在活动中也是以谁画得最美、画得独特来评价幼儿的作品,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而且激发幼儿自由创作的乐趣。
二、取其妙趣——幼儿绘画技能的学习以围绕幼儿的兴趣为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幼儿才能有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所以,对于幼儿来说,有了兴趣,那就是最好的学习动力。由于绘画活动的一些技能技巧的练习比较枯燥,对于年龄越小的幼儿越会觉得无趣,光注重单调地练习会使幼儿对美术活动失去兴趣。但是基本的技能技巧不去理会它又会使幼儿在想要表现与创作的时候无计可施、无从下手。所以绘画技能的设计与学习要以“趣”为先。
(1)利用多种绘画形式结合,提供多元的绘画材料,让幼儿在探索趣味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绘画技能。
在绘画中发现,幼儿到了中班期便更喜欢探索不同的作画材料,期待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画作。比如:这次主要是油画棒作画,那么就用小刷子在边上辅助刷背景;另一次是以蜡笔绘画为主,那么就用棉签辅助点画等等,这样的绘画形式不仅受到孩子的喜欢,还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2)体验各种玩色游戏的乐趣,在玩中领悟色彩的运用技能
课程游戏化也要充分展现在绘画活动中,让画画更加有趣,而不是枯燥无味的技能训练。使用不同的的方式方法来进行玩色练习,五彩缤纷的色彩是最能吸引幼儿的注意的。
三、随性而用——幼儿绘画技能在于自由地运用及提升幼儿表现的需要。
研究表明象征期的幼儿表现欲望很强,他们很乐意去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现出来,但却苦于缺乏绘画技能,所以幼儿经常会不知如何下手作画,或者画得一团乱却要借助语言的表达才能了解他们的画。所以在这一阶段幼儿的绘画,主要表现在对美术最基本的形式上的探索,他们的兴趣集中在探索使用不同材料不同的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技能的运用是为了让幼儿能更好更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而不能让幼儿觉得是为了某个绘画技能而去练习,这样会适得其反,要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需要来运用多种技能达到创作的效果。
例如:大班下学期美术欣赏活动《自然的欢唱》中,我给孩子们欣赏的是模仿超现实主义画家卢梭的《丛林组画》系列中的风格的画作,作品中显现的画面是大胆夸张的热带从林,肥厚翠绿的叶子,硕大的果实及温和的动物,主观的色彩无不浸润着天真烂漫的单纯幻想,比较符合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在引导幼儿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最主要的是提问幼儿感受这些绘画技法所表达的画面的情感、风格等,如问幼儿:“画家叔叔为什么要把这些树画得那么大、那么多?”“这些动物的颜色为什么就这样亮丽呢?”让幼儿了解到画家在作画时是运用这些技法到达画面夸张、艳丽的效果的,从而产生自然美的感觉。幼儿在接下来的绘画中也能从这几个特点入手模仿及表达自己对自然美的感受。
综上所述,幼儿绘画技能与绘画创造想象之间并不是矛盾体,它们都是幼儿绘画艺术的一部分,只要我们教师正确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以《指南》为指导,在绘画教学的过程中融合绘画技能,让绘画技能成为幼儿创作、想象的手段、方法,幼儿在不断提高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艺术表现能力,提高绘画水平。
(二)教育实践与家庭、社会教育的结合
学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的主阵地,但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与家庭、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还要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家长会、法治讲座等活动,与学校保持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社会是孩子成长的大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无处不在。让孩子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司法机关可以定期到学校开展法治讲座、模拟法庭等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法律的威严,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搭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平台。通过建立家长学校、定期家访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还可与社区、司法机关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法治素养。
六、结论
(一) 总结研究成果
本研究聚焦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及路径,需创新内容和方法,紧密贴合时代和学生实际,积极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还要加强与家庭、社会教育的结合,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二)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为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实效性,建议教育部门加大对教育内容和方法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学校和教师积极探索与实践。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确保教育质量。家庭要营造良好氛围,家长以身作则,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社会需净化文化环境,政府加强监管,社区和司法机关多组织实践活动,为青少年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深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深层次机制,探索更有效的融合路径。关注新兴法律问题和青少年思想动态变化,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实证研究,通过大数据等分析手段,精准评估教育效果,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陈家琦 . 犯罪低龄化背景下的青少年法治教育路径探析 [J].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4, 23 (02): 24-29.
[2] 孙明泽 . 法律影视作品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展开及未来走向 [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 2022, 40 (02): 97-101.
[3] 高学敏 . 信息化时代基于提高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的策略研究 [J]. 法制博览 , 2021, (35): 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