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表现性评价编制技术初探
李情
杭州世外中学 310020
一、引言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推进,各学科课程标准也陆续出台。新的课程标准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内容,这表明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了高度重视。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如何评价学生的这些能力,成为教育实践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在国外备受推崇的评价复杂学习的方法,对我国课程改革中的评价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表现性评价的内涵
(一)评价能力或倾向的行为表现
能力与行为表现的区分是现代心理学家,尤其是认知心理学家的重要观点。例如,加涅指出,学习过程在教学条件的支持下,会在学习者心里形成相对持久的状态,这些状态通过观察其作业表现出来。这些状态被称为能力和倾向。能力与行为表现的关系表明,表现性评价主要是对能力或倾向的行为表现进行系统评价。
(二)直接评价能力表现
表现性评价是一种直接评价方式,与传统的纸笔测验的间接评价方式相对。传统纸笔测验通过受测者在测验中的表现,预测其未来的学习或工作表现,从而间接评价其能力。而表现性评价则直接对能力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绕过了作为预测或征兆的纸笔测验。
(三)与真实性评价、非传统评价的关系
表现性评价有时也被称为非传统评价或真实性评价,这些术语的含义相近,但各有侧重。非传统评价是指与标准化成就测验及多项选择题等相对立的评价方式。真实性评价则强调学生所面临任务的现实意义,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一般情况下,这三个术语可以相互替代,但在强调表现性评价的某一方面或特性时,又不能完全相互替代。
三、表现性评价的编制
(一)确定评价目标
编制表现性评价的第一步是明确所要评价的能力或倾向。确定评价目标有助于确定应观察与评价的行为类型及范围,从而控制表现性评价的内容。心理学家加涅提出的学习结果分类对此很有帮助。加涅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分为五类,每类都有相应的动词表示行为表现。例如,智慧技能包括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等;认知策略包括采用策略;言语信息包括陈述信息;动作技能包括执行任务;态度包括选择行为。
(二)确定表现性任务
表现性任务是学生能力的外在表现,是表现性评价的对象。在确定表现性任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选择有意义的任务:选择根植于学生现实世界经验的情境或任务,将熟悉的与新颖的任务混合,以挑战学生,但避免任务过于奇怪或困难,以免学生退缩。
2. 明确任务的过程与结果:在很多情况下,过程和结果都是表现的重要方面。例如,修理电视机的技能包括遵循系统程序及最终修好的电视机。通常,学习早期阶段强调过程,程序步骤掌握后强调结果,但教学后期也会对过程进行评价,以检测错误程序。
3. 让学生明确任务
在编制表现任务时,要确保学生理解任务要求。对学习目标、评价标准、完成任务的指导语要进行解释,明确完成任务的时间限制与条件。
(三)确定评分方法
表现性评价的评分方法可分为整体评分和分析性评分两类。
1. 整体评分:整体评分基于对表现或产品的整体印象,而不是对个别成分的考虑。在进行整体评价时,迅速检查表现或结果,然后根据一般印象指派一个数字。例如,在写作评价中,读者迅速阅读作文获得整体印象后,将其放入相应的样本堆中。整体评分需在计分规则的指导下进行,计分规则阐明每种质量水平的特点。另一种阐明质量水平的方式是使用结果量表,尤其在结果质量难以定义时,如艺术、创造性写作等,结果量表特别有用。例如,以下是一个评价作文的计分规则:
- A. 全篇内容充实有趣,行文流畅,过渡自然,中心突出,组织良好,能熟练遣词造句。
- B. 大部分内容充实有趣,行文较流畅,个别过渡不太自然。全文有
一定结构,但存在个别缺陷,有少量文字错误。- C. 因中心不突出而使内容不充实。因许多不自然的过渡而使文章不
大流畅。组织不好,游离主题,有一些严重的文字错误。- D. 中心不突出,漫无目的,过渡突然,组织很差,在遣词造句上出
现很多错误。
2. 分析性评分:分析性评分是对产品或过程的各个部分或特点进行评分,有时再将这些部分的分数相加得到总分。例如,在评价写作技能时,组织、词汇、文体、思想、写作手法等可以独立评价。分析性评分有两种具体形式:核查清单和评分量表。核查清单由一系列具体行为、特点或活动及检查每项是否出现的空位构成,可用于评价过程或结果。例如,以下是一个评价实验技术的核查清单:
- 如果执行了某一步,就在旁边的空位上打“√”。
- 1. 在报告的开头提出问题。
- 2. 陈述假设。
- 3. 确定控制变量的值。
- 4. 对因变量的每个值,至少测量两次。
- 5. 以图表的形式呈现数据。
- 6. 得出与图表中数据相一致的结论。
评分量表则提供对每种成分质量优劣程度的评分机会,数字或词语与质量水平相对应。例如,以下是一个评价演讲时体态技能的评分量表:
- 数字量表:确定学生在演讲时是否经常表现出下述行为。对每种行为,1 表示总是表现出,2 表示经常表现出,3 表示极少表现出,4 表示从未表现出。判断后在相应的数字上划圈。
- A. 站直并面向听众 1 2 3 4 - B. 面部表情随语气变化而变 1 2 3 4
- 词语量表:在词语上划圈以表明学生在演讲时表现出所列行为的频率。
- A. 站直并面向听众 总是 经常 极少 从未- B. 在语气发生变化时,面部表情也随之改变 总是 经常 极少 从
对于大多数教学目的而言,整体评分与分析性评分都有其价值。整体评分给出了表现或结果的全面判断,而分析性评分则提供了对改进表现十分有用的诊断信息。
四、表现性评价的优缺点
(一)优点
1. 阐明学习目标:真实的表现任务与复杂学习目标匹配度高,通过实际例子使学习目标更清晰。
2. 评价“做”的能力:学校教育的重要结果是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仅回答如何做的问题。表现性评价将学生置于真实任务情境中,要求其执行过程或创造产品,从而评价这种“做”的能力。
3. 注重知识技能的整合与综合运用:复杂任务表现通常要求学生使用多种不同技能与能力,表现性评价往往要求学生运用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及多种能力。
(二)缺点
1. 任务与评分办法编制困难:高质量的表现性评价需与复杂学习目标相对应,编制高质量任务需学习大量知识技能。在评价复杂推理能力或有多种正确答案的任务时,确定高质量评分办法较为困难。
2. 无法评价所有学习目标:对于集中于记忆和回忆信息、规则、原理及理论的学习目标,客观形式的测验项目(如简答、多项选择、匹配、正误判断)是更好的选择。在评价逻辑思维、理解概念、言语推理时,客观形式的测验仍比表现性评价优越,因为它可以在更短时间内评价更广泛的内容,且更易于评分,结果更可信。
七、结论
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直接评价能力或倾向行为表现的方法,在教育评价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它与传统客观测验互补,能够更好地评价学生的高级学习能力。通过合理编制表现性评价,可以有效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表现性评价也存在一些缺点,如编制困难、实施复杂等。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传统评价方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实现更全面、有效的教育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