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
黄乌哟
福建省南安市洪濑第二小学
摘要:本文从发散思维、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三方面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思维培养问题。通过创设开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能力,采用多元推理方法提升学生逻辑水平,运用实际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实现思维能力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升,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数学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思维
一、引导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通过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打破固有思维模式。例如在解决15>( ), 89<( )时,这些题目都是答案不唯一的,学生解题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计算。这样的问题在以往是很少见得,学生解答起来,具有新鲜感,挑战性和探索性,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还有“爷爷有50元,他买了一副眼镜25元和一个杯子9元,用去多少钱?”这题中的“50元钱”是一个多余的条件,计算时不需考虑。但学生以前研究的数学问题都是条件不多也不少的,这使学生产生一种思维定势,即题中的条件都可以用上,并且都需要用上,同时养成了不分析数量关系,只是把所求问题和给出的条件进行组合、计算的习惯。因此,让学生解决有多余条件的数学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有用信息的筛选,摒弃或忽略那些与解题无关的多余的信息,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培养其创新能力。
教师还应该组织思维导图绘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乘法与日常生活联系,形成知识网络。采用问题链教学策略,围绕核心问题设置系列子问题,层层深入,促进思维拓展。 实施开放性作业评价,关注解题过程多于结果,欣赏独特的解法。构建宽松课堂氛围,容许错误存在,将错误视为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巧妙运用数学游戏,如乘法接龙,通过趣味性活动激发思维活跃度。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培养问题意识,增强主动探索意愿。通过这些方法,学生思维不再局限于单一模式,而能够灵活应对各种问题情境,习得创新思考方式,培养出面对未知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强化逻辑思维,提升推理水平
小学数学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帮助其建立严密思维习惯。逻辑思维作为数学思维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辨析命题真伪,理解充分必要条件关系,掌握基本逻辑推理规则。在应用题教学中,训练学生分析题目条件,明确已知与未知,确立解题思路,形成条理清晰推理过程。同时,适当引入反证法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否定结论验证原命题,体验数学逻辑严密性。此外,设置递推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规律,预测结果,增强归纳推理能力。开展数独、华容道等逻辑游戏活动,在趣味情境中提升思维缜密程度。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理解文字叙述与数学表达转换关系,提高理解能力。通过错误分析教学,让学生找出推理缺陷,明确正确思路。鼓励多角度审题,培养全面思考习惯。组织数学辩论活动,让学生学会论证自己观点,尊重他人思路。
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混合运算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多层次教学策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课堂伊始,教师出示某位学生买来36个苹果,第一天吃了8个,第二天吃了第一天两倍,剩下几个苹果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此题需要哪些步骤。学生通常会提出不同解法:有人会先计算第二天吃了多少个,然后计算总共吃了多少个,最后用总数减去吃掉数量;有人则会直接列式(36-8)-8×2。此时教师并不急于评判对错,而是引导全班讨论不同解法背后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重要性。接着,教师出示含有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习题,引导学生归纳运算顺序规则: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为加深理解,教师应该设计情境任务:让学生为商店老板计算顾客购买多种商品应付金额,要求列出完整运算过程并说明理由。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改变运算顺序会产生哪些影响,通过具体数值演示不同运算顺序导致结果差异,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课堂后半段,教师设计递进性练习,从简单混合运算到复杂应用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运算顺序思维模型。最后,组织学生自创混合运算题目并交流解题,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与分析思维,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逻辑推理技巧。
三、深化抽象思维,促进模型构建
教师应从具体实物操作出发,逐步引导学生提炼数学概念,建立抽象表征。此过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认知规律,符合小学生思维特点。课堂中,可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运用实物演示,让学生通过触摸、操作、观察等感知活动获取直接经验;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提取共同特征,形成概念。适当引入符号表达,帮助学生理解符号背后含义,建立符号与数量关系连接。运用类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经验关联,降低抽象难度。创设生活情境问题,引导学生提炼数学模型,实现从现实问题到数学问题转化。采用多种表征方式,如图形、表格、符号等,帮助学生建立多维理解。引导学生进行数形结合,通过几何直观辅助代数理解。组织模型应用活动,让学生将所学模型应用于新情境,检验理解程度。设计层次性任务,从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尊重认知发展规律。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动态演示帮助理解抽象概念,增强直观感受。
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学中,教师应该巧妙设计活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课堂开始,教师准备各种立体物体实物,如球形、圆柱形、长方体等常见物品,让学生分组观察这些物体外形特点。学生通过触摸、旋转等方式,感知物体形状特征。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实物与教室、校园内熟悉物品联系,如黑板橡皮像长方体,垃圾桶像圆柱体,地球仪像球体。此时,教师适时引入几何体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实物与几何模型间联系。为深化理解,教师出示不完整视图,请学生猜测可能物体,培养空间想象能力。随后展开找朋友游戏,学生需寻找与手中几何体形状相近实物,促进抽象概念具体化。教学深入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形状变化,如从正面看圆柱是长方形,从顶部看是圆形。通过这种观察活动,学生逐步形成物体与平面图形关系理解,建立立体与平面间转换思维。课堂后半段,教师组织设计师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几何体知识设计简单物品,如笔筒、储物盒等,将抽象概念应用于实际生活。最后,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总结物体特征与几何体关系,促进抽象思维形成。这种教学设计由实物操作到抽象概念,再到应用实践,形成完整认知链条,有效培养学生抽象思维与模型构建能力。
结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思维培养需要多方面协同推进。通过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散思考,培养创新能力;通过严密逻辑训练,提升学生推理水平,形成缜密思维习惯;通过从具体到抽象引导,促进学生模型构建能力发展。这三方面相互关联,共同构成完整数学思维体系。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特点,设计适宜教学活动,创设有效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雪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策略研究[J]. 文渊(小学版),2024(2):247-249. DOI:10.12252/j.issn.2096-6261.2024.02.083.
[2] 郭媛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C]//教育发展实践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4:1-5.
[3] 曾芬.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研究[C]//2024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