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主题探究式情境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王承寿
桂林高铁园外国语学校,广西 桂林 541001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情境教学作为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物理教师的青睐。文章以八年级上册5.2《物质的密度》一课为例,讨论了如何在情境教学的模式下开展主题探究式教学,分析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教学思想。力求通过对《物质的密度》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探索,为物理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主题探究式情境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情境教学;主题探究;物质的密度
引言: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物理教学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知识传授,更加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和关键能力的生成。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要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动学习者。因此,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引导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已然成为广大物理教师思考和实践的重点。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寓教于乐的情境体验中,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求知欲被极大激发,这为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奠定了良好基础。埃莉诺·杜塞说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始阶段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情境作为教学过程的基础,对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探究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在物质密度概念教学的导入环节,笔者并没有照本宣科地直接给出密度的定义,而是别出心裁地设置了一个寓教于乐的情境:伴随着气温的不断攀升,一个充满氢气的气球膨胀得越来越大,最终挣脱束缚,径直飞向蓝天。面对这一出人意料的现象,学生们顿时议论纷纷,课堂氛围一下子被点燃。紧接着,借助多媒体动画的生动模拟,学生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氢气的密度是如何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此时此刻,学生们迫切地想要一探究竟,弄清楚物质密度的奥秘。由此可见,寓教于趣的情境导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他们在身临其境的参与体验中,萌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1]。
二、学生自主探究,构建密度概念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绝非只是单纯地让学生“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敢于怀疑、善于思考的创新意识。当学生们通过实验操作获得一手资料后,他们并没有止步于现象呈现,而是开始大胆猜想、认真求证。在头脑风暴般的讨论交流中,学生们敢于提出与常规认知相悖的新颖见解,体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深邃的思辨能力。在新课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密度规律,教师可设置"液体密度与温度的关系"的实验探究任务,请学生分组研究不同温度下水的密度变化。
学生们精心制作出大小相等的冰块,分别将它们置于温度为0℃和20℃的水中,仔细观察冰块的浮沉变化情况。通过现象比较,他们大胆推测:冰的密度可能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好学的同学们开始翻阅各种资料,很快就发现冰的密度大约为0.9g/cm³,而水的密度接近1g/cm³。这一数据有力地支持了他们先前的推测,但同学们并未止步于此。他们开始认真思考:为什么冰的密度会随温度变化呢?课堂上掀起了一场激烈的头脑风暴,各抒己见,精彩纷呈。有的同学提出"物质的分子间距会随温度升高而变大,导致密度下降"的创见;有的同学则从"热胀冷缩"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独到的阐释。同学们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小组合作讨论,在相互交流、彼此质疑的过程中,一步步构建起了密度概念的框架。
三、小组合作学习,加深密度理解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与他人分享见解、倾听不同观点,更锻炼了表达能力、提升了组织协调的本领。当面对分歧和争议时,他们懂得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通过理性讨论而非武断否定来化解矛盾、达成共识。这些都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宝贵品质。可见,小组合作学习绝非只是一种提分的技巧,更是一种陶冶情操、塑造品格的教育方式。面对"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这一重难点,很多学生还难以理解透彻。此时,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开展头脑风暴,引导他们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彼此的见解,解决疑惑[2]。
例如,有的学生认为"质量一定时,体积越大,密度越小",有的学生则提出"体积不变时,质量越大,密度越大"。面对这些争议观点,同学们没有简单地采信或否定,而是通过认真查阅资料,仔细推导公式,在课堂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唇枪舌战"。经过反复论证,他们终于明白了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这一关系,并由此总结出了密度的数学表达式ρ=m/V。在这场头脑的激荡与思维的交锋中,学生们对密度概念的理解不断深化,体会也愈发透彻。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开展协作探究,往往能让学生的认知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可见,合作学习绝非一种花架子,而是切实提升学习效率的利器。只有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产生认知冲突,才能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引导他们突破思维定势,最终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升华。
结束语:物质密度教学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通过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环节,逐步建构起密度的概念框架。学生在亲身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一方面夯实了物理基础,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了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这一教学实践表明,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引下,教师要勇于突破传统教学的桎梏,积极探索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新策略,最终达成"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静.基于情境化教学的初中物理教学创新[J].天津教育,2025,(08):75-77.
[2]王小伟.情境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教育,2025,(07):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