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渗透实施策略研究
徐登山 王福山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金沙镇九年制学校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立,可提高国家的凝聚力,并且促进社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目标。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处于发展期间,认知、价值观均逐步建立,因此在中小学阶段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促进学生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为今后的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并充分维护民族团结。基于此,在本文中针对中小学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开展路径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小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效渗透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渗透策略
引言:学校是为学生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阵地,中小学学生是我国未来的接班人,培养中小学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令学生重视民族团结。但是在目前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期间,存在教育体系不完整,以及教育资源、方式有待提高等问题。对此,在学校中需不断丰富教育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完善教育资源等,促进学生建立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对此,在本文中针对中小学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渗透提出如下建议。
一、中小学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
目前,我国在对学生教育期间,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重视学生民族认知等意识培养,促进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等,提高自我民族自豪感维护民族团结。但目前我国在为中小学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期间,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渗透效果。一方面中小学阶段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体系有待提高,部分学校在渗透期间,多重视历史以及传统文化的讲解,对国家认同、民族文化等方向的教授不足,教育内容不够丰富,并且教学方式系统性以及实践性较低,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学习的兴趣不高。同时学生对我国民族历史文化了解不多,因此在历史中难以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中蕴含的政治与道德内涵。另一方面学校在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期间,存在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造成教育工作受阻,并且部分学校还存在资源浪费等情况,对此需重视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教育渗透的效果[1]。
二、中小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渗透实施策略
(一)优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民族文化的认知
中小学阶段有效渗透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需不断丰富教材内容,并且完善对课程的设置,逐步提高学生民族文化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中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止通过语文以及历史课程渗透,可以在课程中增加民族特色课程,提高学生文化体验,逐步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与认同感。在语文课程教学期间,教师需不断丰富教材内容,可通过对文章的诵读、赏析等,令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逐步加深。通过该方式可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令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建立民族自豪感。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历史文化知识期间,可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与民族融合发展等相关内容,令学生可充分了解民族共同体的含义。并且在课程中可以加入民族历史文化等知识内容,针对不同民族的文化与历史进行教授,可令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提高对民族文化的尊重。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民族大团结》教学中,主要针对民族文化等内容进行了解,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融合当地的历史、民族、风俗等内容,并且收集各民族的信息,令学生充分了解其他民族知识。同时教师针对历史与现在民族团结的事件,如“文成公主进藏”等知识,令学生提高民族团结意识。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制作民族团结海报、观看民族艺术表演等,感受民族文化的热情,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了解热情,增强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并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建立多元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民族文化兴趣
目前,中小学在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期间,教育的方式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不高,影响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渗透,因此可逐步建立多元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兴趣,落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渗透目标。教师在讲解课程期间,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采用情境式教学、小组讨论等形式,针对民族文化等进行分析,不仅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等,还可以令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提高学习的兴趣,充分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同时,教师在教学期间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感受真实的历史事件,令学生对历史有充分的料及额,逐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中华民族一家亲》教学中,教师可在课程导入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民族分布图或者民族生活图片等,同时也可以播放民族历史故事片段等,并提问“视频中出现了哪些民族画面,他们之间有哪些共同之处”,令学生对民族有初步的认知。在课文讲解期间教师可以准备民族服饰以及乐器等,并设置情景演绎,令学生分组演绎文成公主进藏等故事,令学生充分融入故事情节,感受民族历史,并引导学生思考“你从这些故事中感受到了什么,并且这些事情与民族关系产生了哪些影响”,令学生意识到民族团结重要性,树立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设置丰富民族文化环境,渗透学生民族认同感
为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掌握,学校可建立丰富文化环境,渗透学生民族认同感,感受民族文化氛围。学校除课程中对学生逐步渗透民族共同体意识外,还可以在校园中建立多种文化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并且可以感受文化魅力与民族文化,提高学生对文化认同感。同时在学校中大量布置民族文化照片,令学生通过耳濡目染逐步加深对民族的认知。
例如,教育期间学校可建立文化长廊,将富有民族图片以及民族乐器、艺术等张贴在墙壁上,同时也可令学生自己收集民族知识,然后粘贴在墙壁上,通过自我寻找,可加深学生对不同民族认知。同时,学校可以举办“民族文化周”等活动,可以邀请民族活动以及艺术进入校园,令学生参与其中,进而感受各民族的风俗与文化,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等。
(四)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促进学生建立民族归属感
在学校为中小学生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期间,除教材内容外需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可以提高教育鲜活性,令其更符合生活实际,并提高教育感染性,令学生建立民族归属感,教师可收集本地历史事迹以及民俗活动等,并且搜索当地的明后人事件,丰富蕴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元素。将搜集的各项资源与教材内容汇总,建立具有地方特色教学资源,为渗透民族共同体提供素材。同时,教师在校可运用地方文化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以及小组讨论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令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等,增强自身民族认识与团结意识等[3]。
例如,教师针对当地的历史古迹以及非遗文化进行收集,丰富教育资源,然后将其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令学生初步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等,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当地文化资源收集工作中,并且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令学生加深对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并在校园中可建立讲座,并令学生参与到当地文化节日活动,以及观看文化博物馆、遗址等,进而令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阶段为学生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令学生感受人文精神,并且建立家国观以及民族观等,提高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校园中教师可丰富教学内容,并且建立多元化教学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渗透期间,教师在校园中设置丰富民族文化环境,并挖掘地方文化资源,进而可提高渗透效果,培育学生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祖国的伟大复兴提供力量。
参考文献:
[1]罗淑芳.农村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新路径研究[J].情感读本,2025(14):172-174.
[2]黄倩,户清丽.我国近代中小学地理课标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解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5,38(1):122-129.
[3]郝茜.中学语文教学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刍探[J].成才之路,2025(4):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