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社协同育人视域下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素养提升的双向互促机制研究
陈洁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幼儿园
摘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幼儿园基于蚕桑资源优势,构建家园社协同育人场景,探索“课程资源开发-教师素养提升”双向互促机制。通过建立“资源筛选-转化-创生”课程开发模型,推动教师从资源使用者向课程创生者转变,推行“理论研习-实践反思-协同共创”的混合式研修路径。实践表明,在教师深度参与区域资源课程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课程设计、资源整合、协同育人等为农村幼儿园特色课程建设提供专业支撑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幼儿教师;课程素养;家园社协同育人
一、协同共生:在地资源开发与教师课程意识觉醒
震泽幼儿园立足蚕桑文化的地域特色,将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专业成长深度融合。
(一)资源筛选中的课程判断力发展
教师团队对蚕桑资源进行系统性价值研判,以“自然·生活·文化”为筛选标准。比如,教师在观察蚕桑生长周期时发现,幼儿对“蚕茧方向”产生了认知冲突,由此产生了引导幼儿通过测量、记录、对比等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蚕房设计师”科学探究课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围绕“如何从幼儿的兴趣中捕捉课程生长点”,定期开展“资源价值圆桌会”的讨论,逐步建立起“幼儿的视角—经验的逻辑—文化的传承”三位一体的课程资源筛选框架。这样的做法,既有助于教师跳出“教材依赖症”的惯性思维,又可以锻炼教师敏锐的教育资源判断力。
(二)场域构建中的课程设计力突破
在课程场域构建中,教师创造性整合园所、家庭、社区资源,形成“五位三阶”立体化场景。园内基础场域以养蚕室、茧艺坊为核心,设计“蚕宝宝日记”观察记录表,支持幼儿长期追踪生命变化;家庭延伸场域开发阳台养蚕、亲子扎染等任务卡,将课程经验向生活场景迁移;社区联动场域与蚕桑基地共建“蚕农课堂”,组织幼儿实地参与桑果采摘、蚕丝加工等生产环节。教师通过绘制“资源地图”可视化工具,系统梳理不同场域的功能定位与联动路径,并在制定“场域联动方案”的过程中,显著提升课程空间规划与资源整合能力。
二、知行合一:混合研修推动教师课程创生能力进阶
(一)“理论-实践”循环的课程建构能力培养
为突破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瓶颈,幼儿园构建“三阶混合研修”体系。第一阶段通过蚕桑文化慕课学习,如组织教师系统学习《太湖流域蚕桑简史》、深入了解蕴含在蚕桑技艺中的劳动智慧、文化符号等,夯实教师民俗学、生态学的知识基础。第二阶段开展现场行动研究,在“蚕桑课程工作坊”中,教师围绕“如何将抽丝工艺转化为幼儿经验”等真实问题展开课例研讨,如将传统抽丝工具改良为适合幼儿操作的简易纺车,设计“蚕丝拉力测试”等探究游戏。第三阶段借助“课程故事云平台”,共享家庭活动案例并进行跨班际课程优化,例如将家长拍摄的“家庭养蚕延时视频”转化为集体教学资源。
(二)“协同-创生”并行的课程实施能力提升
在协同育人实践中,教师逐步掌握课程创生的核心能力。通过建立“家长资源导师库”,邀请蚕丝非遗传承人参与课程设计,教师学会将传统扎染技法拆解为适合幼儿的“浸染-捆扎-拆解”三步操作法。开发的《家庭资源开发指南》中,指导教师将蚕匾、桑剪等传统农具转化为教学具,例如利用废旧蚕匾设计“蚕宝宝迷宫”数学游戏。当幼儿提出“蚕丝能承受多重物品”的疑问时,教师及时生成“蚕丝承重实验”STEAM项目,引导幼儿通过假设、验证、记录等步骤探索材料特性。这种“资源再构-情境创设-问题链设计”的完整实践,使教师形成动态调整课程的能力。
三、文化赋能:课程领导力在资源转化中内生发展
(一)“四维资源体系”课程资源库建设中的专业积淀
教师团队系统构建“四维资源体系”,推动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实物资源库收集蚕桑生产工具、民俗器物200余件,如不同年代的蚕丝纺织机,供幼儿对比科技演进;数字资源库制作蚕桑生长延时摄影、非遗技艺微视频,支持幼儿多模态学习;人力资源库吸纳蚕农、工艺师等30位校外导师,定期开展“蚕桑技艺工作坊”;活动资源库开发“蚕桑四季”主题课程包,包含48个涵盖科学、艺术、语言等领域的活动方案。资源库建设过程促使教师形成分类管理、动态更新的系统思维,例如通过“资源使用反馈表”持续优化活动设计。
(二)“三式反思法”课程叙事反思中的素养显性化
反思性实践成为教师素养显性化的重要路径。教师通过《蚕桑课程日志》嵌入式记录资源使用效果,如详细分析“桑叶拓印活动”中幼儿的艺术表现水平;开展对比式反思时,发现不同班级在“抽丝活动”中因工具差异导致经验获取深度不同,进而统一优化教具配置;撰写的《一颗蚕茧的课程旅行》等叙事案例,完整呈现从资源发现到课程生成的思维过程。这些反思工具帮助教师提炼出“经验脉络化”“文化情境化”等实施策略,实现隐性经验向显性知识的转化。
四、双向共生:教师与课程协同发展的生态建构
震泽幼儿园的实践形成“资源开发-素养提升”的良性循环。教师在将桑树嫁接技术转化为“植物生命力”探究活动时,通过观察幼儿对切口愈合的持续关注,深化对“生命教育应贯穿真实情境”的认知;在组织“三代养蚕人对话”活动中,从老蚕农讲述的“看天养蚕”经验中提取“自然规律”教育价值,设计“蚕宝宝气象站”跨学科项目。这种“做中学、研中创”的模式,使教师课程素养呈现螺旋式发展:初期通过资源梳理积累实践经验,中期在理论研修中重构课程观念,后期在创新实践中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
家园社协同育人机制为教师发展提供持续动能。家长参与的“蚕桑文创集市”策划活动,倒逼教师提升活动组织与资源协调能力;社区蚕桑基地的产业参访,促使教师思考如何将“丝绸贸易”抽象概念转化为幼儿可体验的角色游戏。最终,教师从课程执行者蜕变为课程创生者,而特色课程建设又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实践场域,二者形成“地域资源课程化”与“教师专业内生力”的双向赋能,为乡村幼儿园教师发展提供可持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