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借科学知识,拓小学英语跨学科实践视野

作者

吴晓兰

新桥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科学知识,能够通过跨学科实践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激发语言学习兴趣。本文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三方面提出具体策略:一是以科学主题重构英语单元内容,结合生活化实验活动强化语言应用;二是运用任务驱动、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促进科学探究与英语表达融合;三是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关注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实践表明,跨学科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迁移能力、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为小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跨学科教学;小学英语;科学知识整合

‌引言‌

当前教育背景下,《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学科融合”要求,倡导通过主题式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科学知识与英语教学的结合,不仅能解决传统课堂中语言输入单一、学习动机不足的问题,还能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英语解决问题。本文基于教学实践经验,探索如何以科学知识为载体,构建小学英语跨学科教学模式,推动学生知识迁移与核心素养协同发展。

‌一、以科学主题重构课程内容,搭建跨学科实践框架‌

(一)单元主题与科学知识的关联设计

1. ‌内容选择原则‌

在跨学科实践中,需选取与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高度契合的科学主题,将其自然嵌入英语语言学习框架。以新译林三上《Unit 2 What’s your name?》为例,该单元核心目标是掌握自我介绍与询问他人姓名的交际能力。可结合“自然观察”这一科学主题,创设“小小科学家团队”情境:学生扮演植物学家或动物观察员,通过“角色命名”任务完成语言目标。例如,在“动植物命名”活动中,学生需用“My name is Lily. I study butterflies. What’s your name?”进行组内交流,同时学习“species(物种)”“observe(观察)”等科学词汇。教师可设计“自然观察日志”任务卡,要求学生在户外活动中用英语标注发现的动植物名称(如“This is a ladybug. Its name is...”),既巩固“What’s your name?”的句型,又渗透生物分类的初级科学概念。通过将科学探索与语言交际结合,学生在真实任务中理解“姓名”不仅是人际交往的符号,更是科学认知的起点,从而提升跨学科思维与语言应用能力。

2.‌资源整合策略‌

依托科普绘本、实验视频等多元资源,构建语言与科学知识交互渗透的学习场景。以“询问姓名”主题为例,可引入英文版科普动画《神奇校车:昆虫世界》,截取角色自我介绍片段(如“I’m Carlos. Let’s study bees!”),引导学生模仿科学家的表达方式。

(二)实践活动的分层设计

1. 基础层

在课堂中设计微型科学实验,将语言目标嵌入可操作的探究任务。例如,围绕《Unit 3 Are you Su Hai?》的“身份确认”主题,教师可创设“物质辨识”实验:提供不同颜色的液体(如糖水、盐水、清水),学生通过观察密度差异(如滴入颜料后的分层现象),用“Are you...?”句型猜测液体成分。例如,将盐水倒入清水后,引导学生描述:“The blue liquid is below. Are you saltwater?”教师同步提供语言工具包(如“It sinks/floats because...”句型卡片),辅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解释科学原理。

2.‌拓展层:课外项目式任务驱动综合应用‌

设计长周期课外实践项目,推动语言能力与科学探究的深度整合。以《Unit 3》的“认识新朋友”主题为例,开展“校园生态观察员”项目:学生分组观察校园动植物,用英文记录其特征(如“This tree has rough bark”),并通过采访活动(“Are you the team studying ants?”)与不同小组交换信息,最终制作“自然朋友图鉴”。教师提供分层支持工具:基础组使用填空式记录表(“Name: ______, Feature: ______”),进阶组则需用比较句型描述差异(“The ladybugs here are smaller than those near the pond”)。项目成果展示阶段,学生以“科学家发布会”形式汇报发现,如:“We found three types of leaves. Are you interested in maple leaves?” 此类任务打破课内外界限,将“用语言提问”转化为“用语言探索”,既巩固“Are you...?”的交际功能,又培养系统性观察与信息整合能力,实现跨学科素养的螺旋上升。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促进语言与思维的协同发展‌

(一)情境创设:科学探究驱动语言实践

1. 问题导入法‌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以科学问题为切入点设计语言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促进跨学科思维。例如,在译林版三上《Unit 6 Is he your grandpa?》教学中,教师可围绕“家庭遗传特征”这一科学主题,抛出驱动性问题:“Why do some family members look similar?”借助家庭成员合照(如教材中刘涛一家的主题图),引导学生用英语标注共同特征(blue eyes, curly hair),并观察家庭成员间的外貌关联。

2.角色扮演‌

通过职业场景的仿真任务,推动语言迁移与科学思维的深度结合。例如,创设“家庭健康顾问”角色任务:学生佩戴听诊器、显微镜等道具,模拟为“家庭成员”制定健康方案。教师提供案例卡(如“Grandma has back pain. What should she do?”),学生通过阅读英文健康指南(“Do gentle exercises, avoid heavy lifting”)提取信息,用目标句型“She needs to...”提出建议。进阶任务中,学生化身“家庭营养师”,结合食物金字塔图设计英文食谱(“Add more vegetables for vitamins”),并通过情景剧表演展示解决方案。角色扮演打破学科壁垒,学生在诊断健康问题、设计营养方案的过程中,既掌握“nutrient”“balanced diet”等科学术语,又强化“Is he/she...?”句型的交际功能,理解语言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价值。

(二)互动模式创新:语言能力与认知能力的共生发展

1. “Think-Pair-Share”策略‌

以科学探究的思维路径为蓝本,转化为可操作的互动任务,构建起“独立观察→协作讨论→集体验证”的闭环。例如,在家庭树探究活动中,学生首先独立观察图谱,用英文标注已知成员关系(“Sam’s father is...”);随后两人组结合对话文本线索(“She works at a hospital”)推测未知成员身份(“The woman with a nurse hat might be Sam’s aunt”);最后通过卡通片段验证假设,用磁贴卡片重组家庭树并解说(“She is Bobby’s aunt, not his mom!”)。教师提供“推理日志”,要求学生用图文记录观察细节(如画出护士帽图标并标注“clue for aunt”),并通过“证据链拼图”活动排列逻辑线索,强化科学论证的严谨性。这种分层互动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发现→假设→验证”中自然运用“Maybe...”“The evidence shows...”等句式,使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形成深度绑定。

2.游戏化设计‌

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多感官参与的闯关任务,促进知识内化与语言输出的自然衔接。例如,设计“家庭时空穿梭”三关挑战:第一关“基因密码锁”要求学生根据家庭成员特征(如“Grandpa has white hair”)排列DNA串珠模型,解锁英文句子(“Hair color changes over time”);第二关“健康警报站”通过转盘抽取健康问题(如“Cousin eats too much candy”),匹配英文建议卡(“Brush teeth twice a day”);第三关“家庭时光机”利用时间轴图描述成员变化(“Uncle was a student. Now he is a doctor.”),拓展一般疑问句的时态运用。游戏设置积分勋章系统,学生通过合作收集“科学之星”贴纸兑换“家庭护照”,在拼装模型、转动转盘等肢体互动中实现语言表达与系统思维的双重训练。

(三)语言支架搭建:结构化工具助力思维外显

‌1. 功能性句式工具箱‌

针对家庭主题交际需求,提炼三类实用表达模块:

‌关系询问‌:“Is the man with a camera your...?”

‌特征描述‌:“She has... and she often...”

‌情感表达‌:“We feel... when we all...”

在“家庭故事会”中,学生借助工具箱句式讲述生活片段(“Last Mid-Autumn Festival, my grandma made mooncakes. We felt so happy!”),教师通过思维导图提示叙事要素(who-when-what-feeling),既规范表达结构,又预留个性化创作空间,确保语言输出的流畅性与创造性平衡。

‌2. 可视化逻辑导航图‌

用图形工具串联语言表达与思维逻辑。设计“家庭关系双环图”:内环粘贴家庭成员照片,外环标注英文称谓及特征关键词(grandma→kind, uncle→tall)。学生根据图谱进行“快速问答”训练,如教师指向照片提问“Is he your grandpa?”,学生需结合外环特征词回答(“Yes! He has white hair.”)。图谱将抽象称谓具象化,帮助学生在视觉提示下快速组织语言,实现从机械模仿到意义表达的跨越,同时强化观察、联想与归纳的综合能力。

三、多元化评价体系,关注学习过程与能力生成‌

(一)过程性评价工具

建立动态追踪机制,将科学探究与语言发展同步纳入评价维度。课堂观察量表聚焦学生参与实验讨论的主动性和语言应用的准确性,采用“简易符号+关键事件”记录模式,如用★标记科学问题提出次数,用→标注英语表达的逻辑衔接。成长档案袋以主题为单位整合作品,如“月相观察英文日志”“物质变化思维导图”,通过纵向对比分析学生跨学科能力的进阶轨迹,鼓励学生自主选取代表性成果并附反思贴纸,强化元认知能力。

(二)表现性任务设计

设计融合科学实践与语言输出的复合型评估任务,明确能力导向的评价标准。跨学科展示任务强调“内容科学性”与“表达流畅性”双维度,如要求学生在实验汇报中既解释“水循环”原理,又能用因果连词(because, so)串联结论。同伴互评采用“2+1”模式:针对展示内容提出两个科学观察点和一个语言优化建议,通过结构化量表(如“实验步骤描述是否完整?术语使用是否准确?”)引导深度反思,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合作学习意识。

(三)教师反思与调整

构建“评价-诊断-优化”循环链,提升教学设计的科学适配性。教师基于课堂观察数据和学生作品分析,识别跨学科实践的薄弱环节,如发现“科学概念理解不足导致语言表达模糊”时,及时嵌入可视化工具(动态流程图、类比动画)搭建认知桥梁。定期梳理评价反馈,动态调整主题难度梯度与语言支架密度,例如将高认知负荷的实验任务拆解为“分步操作卡”,匹配分层句式库(基础版“I see...”,进阶版“This proves...”),实现学科目标与学情需求精准对接。

‌结语‌

科学知识与小学英语的跨学科融合,打破了学科壁垒,使语言学习从机械记忆转向有意义的应用。通过主题重构、任务驱动和多元评价,学生不仅能提升英语交际能力,还能培养科学探究精神与批判性思维。未来实践中,需进一步探索本土化资源的开发,并加强教师跨学科协作能力培训,以实现更高效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安雪萍,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英语跨学科教学新思路[J].新智慧,2023(34):77-79

[2]卢素珍.学科融合让小学英语教学更高效[J].校园英语,2021(50):164-165.

[3]马岚.小学低段英语跨学科融合式单元主题教学实践研究[J].天津教育,2020(24):89-90.

[4]凌绮娴.设计跨学科融合作业,提升学生思维能力[J].小学教学研究,2023(36):28-29.

[5]林卫华,素养理念下小学英语跨学科作业设计策略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12):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