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胡刚
池州学院 安徽省池州市 247000
摘要:为提升长三角地区养老服务水平和质量,论文基于老龄化加速的现实考量,深度探索和分析了长三角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如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养老服务人才缺口、养老观念与文化差异等,诸多现实困境对于区域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产生影响,所以论文立足问题导向提出了促进长三角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建议,用以助力提升区域养老服务水平和质量的不断优化提升。
关键词:长三角;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困境;突破
前言: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老龄化问题是困扰其发展的重要问题。而当前长三角各区域养老产业发展并未形成跨区域联动模式,因此也制约了整个养老服务产业链的发展与创新。所以,基于我国社会老龄化加速这一现实考量,大力促进长三角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成为关键的一环,因此需要大力整合区域养老服务产业,进而构建跨区域养老服务联动发展模式,以此满足愈发增长的养老服务市场需求。
一、老龄化背景下长三角养老产业现实需求
根据我国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占全国人口18.7%,而其中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则占比13.5%,相对于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提高4.63个百分点,意味着我国也将进入到老龄化社会。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的重要区域,这一区域的社会老龄化速度也相对较快,根据长三角地区户籍人口规模,其所保有的老龄化人口比例在20%以上。说明长三角区域已经开始进入到中度人口老龄阶段。数据显示,上海地区老龄人口占户籍总人口36.1%,江苏地区老龄人口占22.15%,江苏地区老年人口占比为20.2%,安徽地区老龄人口占比19.8%,四区均超过全国老龄化水平,而庞大的老龄化人口也催生了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而在巨大服务需求下,长三角地区养老产业协同水平则相对不足,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养老服务人才缺口、养老观念差异等多个维度因素都成为影响区域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长三角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困境
(一)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的养老产业落差困境
长三角地区整体经济发展较好,但是区域之间仍然存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优惠支持养老服务产业出现落差。因此,养老服务水平的参差不齐也会给长三角区域养老产业协同联动发展带来困境,如经济发展良好区域往往养老产业配套设施完善、养老服务多元,而经济相对落后区域则在养老产业发展中面临诸多困难,如资金、设施、服务等多角度的短板,显然会对养老产业的协同发展产生阻碍。
(二)养老服务人才短缺与专业素养不足的发展瓶颈困境
养老服务人才短缺和专业素质不足是长三角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困境,以上海市为例,2023年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护理员6.04万人,专职以及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1227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003人,而2023年上海户籍人口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568.05万人,巨大的老年人口数量以及薄弱的养老人才服务配套显然难以满足需求,反映出当前上海地区养老服务人才缺口巨大。
(三)养老观念差异与文化传统束缚的协同认知困境
长三角地区区域广阔,各地区的养老观念、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同样也成为影响到长三角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一大困境。如一些地区更加注重家庭养老,缺乏对养老服务机构的认同;而一部分地区养老需求更加倾向于社会化,对养老服务需求也更加多元。各区域之间养老观念以及文化传统的差异也对于区域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产生影响。
三、基于老龄化加速现实考量角度下长三角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建议
(一)加强区域经济协调,缩小养老产业发展差距
基于老龄化加速的现实考量,长三角地区养老服务需要积极推动跨区域产业联动发展,通过联动发展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满足多元养老服务需求。而首要任务便是强化区域经济协调,通过经济协调缩小养老产业发展差距。首先,长三角地区要大力构建跨区域养老服务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并且围绕政策、资金扶持等多个维度助推养老服务产业联动,尤其需要大力调动一些养老服务资源过剩区域向供给不足区域倾斜。例如:鼓励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开展针对性养老产业合作转移,通过人才输送、技术输送等诸多方式提升整体区域养老产业发展水平,实现养老产业发展的跨区域联动。
(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养老服务专业水平
人才在长三角养老产业跨区域协同中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因此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助力提升整体区域养老产业服务水平。在实际中,需要针对长三角区域养老服务产业发展需求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完善区域之内养老服务教育、养老服务培训体系,通过整合政府、高校、职业教育机构以及养老服务机构等多个主体去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满足养老服务产业联动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例如:在长三角区域内建立“养老服务产业跨区域联动发展人才培养联盟”,同时整合区域内人才培育资源,结合养老服务人才缺口推进针对性人才培育,以此来助推区域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推动养老文化融合,增强协同发展认同感
长三角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不但需要从经济以及人才维度入手,更要基于文化视角去促进区域文化融合,通过文化融合去增强各地区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认同感。在实际中,要大力加强长三角区域之内养老服务产业链上下游的交流与合作,定期组织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通过活动去深度挖掘区域优秀养老文化传承,逐步形成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打造全社会共同关心老人、支持养老事业发展的优良氛围,以此来增强区域养老服务产业协同发展的认同感。
结束语:
研究发现,在老龄化加速的现实背景下,长三角地区养老服务产业联动发展的现实需求剧烈,尤其是长三角各区域之间存在着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不均衡、资源配置不完善等诸多客观影响,而经济协调、人才培育以及文化融合等则是打破长三角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困境的重要抓手,有助于提升区域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未来,伴随着我国长三角地区发展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升,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也必将愈发完善,并且从全产业链角度形成更加全方位、立体化、全面化,均衡化的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为广大老年人群体提供高品质养老服务,满足社会老龄化加速所带来的巨大养老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郑碧丽,花文苍.健康中国背景下养老事业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萍乡学院学报,2023,40(02):46-51.
[2]林芝仪.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价值工程,2024,43(28):1-3.
[3]赵英明.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N].辽宁日报,2023-05-27(002).
[4]胡宏伟,王晓俊.推动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J].中国社会工作,2024,(35):25-26.
[5]艾渺.养老产业呼唤新模式、新生态[J].中国对外贸易,2022,(10):62-63.
[6]陈美桂,康琳,王敏.长三角区域智慧养老产业协同发展路径探讨[J].上海保险,2024,(04):19-24.
本文系2021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课题名称:老龄化背景下长三角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1CX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