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匠精神培育视角下思政元素融入高职电气类专业实践

作者

石外语

湖南省汽车技师学院 湖南省邵阳市 422000

摘要:在高职教学的过程中,电气类专业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双高”建设背景下,应用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不仅难以系统地理解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基础知识,而且缺乏足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实际操作及创新能力,很难适应机电行业日益发展的职业要求。基于此本文就工匠精神培育视角下思政元素融入高职电气类专业实践进行研究,从而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致力于培养具备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电气专业;实践教学;思政元素

引言

高职院校如何在电气类专业实践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培育工匠精神,是一个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以工匠精神为指引,将思政元素融入电气类专业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德技双修、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其独特之处在于紧密关注产业发展需求,深入调研职业发展趋势和就业形势,并根据相关的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在新工科的大背景下,产教融合成为专业课程焕发活力的源泉,而课程思政则被视为专业课程的灵魂。工科专业课内容中蕴含着大量的哲学道理、科学精神和人文思想,教师作为课程建设的主体,如何转变教学理念,重构课程内容,深度挖掘各学科中课程思政要素,是课程思政资源建设的关键。

2融合工匠精神的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改革的实施途径

2.1通过“岗位模拟”培养敬业态度

“岗位模拟”模式是指根据职业岗位确定教学工作项目,按照标准化生产车间的要求,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并为每个学生指定相应的工作岗位,设置情景。每个学生都各司其职,对自己所分管的岗位负起责任,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工作作风,同时也防止了个别同学以往滥竽充数的现象。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让组内学生针对所分工作项目进行讨论沟通,同时在企业教师和专任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更准确更有效的沟通技巧。项目操作过程中,如果组内学生出现操作失误或错误,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工作态度、操作过程中是否做到细致、严谨等方面进行思考,以利于以后在工作岗位上真正做到“精细、严谨”。项目完整结束后,班组之间,班组的每个学生之间都要进行技术总结交流,反思、讨论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优缺点,以此来评判自己在项目实施中是否达到了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2.2课程思政与课程深入融合、优化教学方法

(1)依托“互联网+”式教学。在“互联网+”模式下,专业课教师结合新工科的要求,找准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的契合点,利用慕课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技术设计含有思政元素的专业知识点、工程实践点,增加课堂、课后的教学互动,增加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兴趣,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针对《电气控制与PLC应用》课程,实施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首先,通过线上课程预习和课后作业等内容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时间观念和职业素养等;其次,通过线上课程教学涵盖了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反思、主观能动性、领悟能力、逻辑思维、辩证观和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课程思政”元素;最后,开发出面向《电气控制与PLC应用》课程的典型“课程思政”案例库,建成“课程思政”示范课堂。(2)创新评价模式,增加思政环节考核。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采集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在线上线下学习活动与测试生成的系统数据进行评价,强化过程评价;以“欧姆龙-可编程控制器试验箱”作为评价载体,改进结果评价;建立基于学情分析的学生个性化能力物化档案,给每位学生进行阶段赋分,探索增值评价。同时,重视教学过程“线上学习、软件应用、现场训练、学习成果、劳动素养”等多维度评价,特别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2.3践行三全育人,贯穿课程思政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课程积极贯彻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目标,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为了深入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强调价值引领的重要性,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在讲解电气控制技术和PLC应用技能时,引入我国在电气领域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以及工业4.0、智能制造等先进理念和技术,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工业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还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和小组讨论题目,让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在实际操作项目和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感悟思政元素,从而加深他们对价值引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综合能力。

2.4完善评价体系,建立长效融合机制

评价体系要突出育人导向,将“知识、能力、素质”作为评价的基本维度,重点考察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工匠精神的领悟和践行。在评价主体上,要突破单一化的教师评价模式,引入学生自评、互评,以及企业师傅、行业专家等多元评价主体,构建科学完备的多元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要丰富评价手段,综合运用学习日志、师生谈话、实践报告等方式,动态评估学生在德技并修方面的成长进步。在评价内容上,既要关注学生的实践作品、操作技能等显性表现,更要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学习态度等隐性品质。通过将思政元素全面贯穿于实践教学评价的全过程,形成“以评促学、以评促建”的良性循环,不断深化思政教育与实践教学的融合。以“PLC应用及工业控制网络”实践课程为例,在评价体系设计中融入工匠精神,可从多维度、全过程入手。在项目评价维度,以学生完成的PLC编程与控制项目为考核对象,重点评估其功能实现、编程规范、创新性等指标,引导学生在项目实践中锤炼专注、创新、坚持的优秀品质。在过程评价维度,可通过学生的设计方案、调试日志、问题思考等过程性材料,评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工匠素养,如专注投入、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等。在自评互评维度,可要求学生就自己或他人的实践表现撰写评价报告,开展经验交流和反思总结,促进学生在同伴互动中加深对工匠精神内涵的认知。在企业评价维度,可邀请企业导师参与课程实践考核,从行业标准、职业规范等角度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方案设计给出专业点评,帮助学生直面自身不足,激发精进动力。

结语

综上所述,“双高”背景下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改革,能更加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能,为智能制造行业筛选出更加优秀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了人才队伍培养质量,推进了产业升级。同时,也可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及其高质量发展,助力高职院校“双高”建设稳步推进。在未来的工作中,将继续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需求,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推动产教融合和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汪志刚,齐亮,张迎晖,等.产教融合背景下《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04):10-12.

[2]崔兴艳,王海涛,姜涛等.新时代工匠精神引领下高职电气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高教学刊,2020(15):112-114+118.

[3]葛伟杰 .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以《计算机 CAD/CAM 应用》课程为例 [J]. 中国设备工程,2023(06):26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