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吉林省民宿产业发展研究
韩筱月 李博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吉林省民宿产业成为激活乡村经济的重要载体。基于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发现,吉林省已形成冰雪主题、民族文化、农业体验三大民宿集群,但仍面临产品同质化、季节波动性强等发展瓶颈。研究提出以文化赋能为内核、数字技术为支撑、制度创新为保障的三维发展路径,为东北地区民宿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宿产业;文化赋能;吉林省
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背景下,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将民宿经济定位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增长极。根据《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和生态资源大省,2022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达5100万,同比增长12.3%。但省内民宿产业同质化率达63%,淡季空置率超过40%,凸显出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之间的现实落差。本研究通过构建“文化-产业-空间”三维分析框架,拓展了产业经济学在寒地乡村场景的应用边界。针对东北地区特有的“半年闲”困境,提出全季节运营解决方案,为破解民宿经济可持续发展难题提供创新思路。
1 吉林省民宿产业发展现状
1.1 空间分布特征
吉林省民宿产业呈现显著的地域集聚特征。吉林市、延边州等地依托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资源,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截至2022年,吉林市拥有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201家,其中4A级以上29家;延边州则聚焦朝鲜族民俗文化,打造特色民宿集群。长白山地区以生态旅游为核心,吸引冰雪主题民宿集聚;延边州通过“三共模式”(共建、共营、共享)整合政府、企业与村民资源,推动民宿产业协同发展。空间分布与资源禀赋高度关联,形成“自然—文化—农业”三元驱动结构。
1.2 运营模式创新
延边州在民宿产业发展中创新推行了“三共模式”,即“共建、共营、共享”。该模式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村民合作的方式,实现了民宿产业的共建共享。在共建方面,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村民利用闲置房屋发展民宿,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共同打造具有特色的民宿项目。在共营方面,企业负责民宿的运营管理,村民参与民宿的服务工作,实现了企业与村民的优势互补。在共享方面,民宿经营所得的收益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给村民,让村民共享民宿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2 发展困境的多维解构
2.1供给侧结构性矛盾
当前,吉林省民宿产业在供给侧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民宿产品同质化严重。许多地区的民宿缺乏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装修风格相似,服务内容单一,以提供住宿和简单的餐饮为主,缺乏吸引力的体验活动和文化项目。另一方面,高端民宿供给不足,中低端民宿占比较大,难以满足高端游客的需求。此外,民宿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的管理和服务人才,也影响了游客的体验和民宿产业的发展。
2.2 制度性障碍分析
在土地政策方面,民宿建设需要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或宅基地,但目前相关政策对农村土地的流转和使用限制较多,民宿企业和个人难以获得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导致一些民宿项目因土地问题无法落地或面临违建风险。在消防、卫生、环保等审批方面,民宿作为新兴业态,缺乏明确的行业标准和审批流程,各地在审批过程中标准不一,导致审批难度大、周期长。在税收、财政补贴等政策方面,目前针对民宿产业的扶持政策还不够完善,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创新发展路径设计
3.1 文化赋能策略
3.1.1 非遗活化工程
吉林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民宿产业的文化赋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过实施非遗活化工程,将非遗元素融入民宿的设计、建设和运营中,可以提升民宿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查干湖被誉为“中国北方最后的渔猎部落”,查干淖尔冬捕习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当地的渔猎部落民宿将查干湖的冬捕文化融入建筑设计和屋内装饰中,让游客在入住的同时,就能直观地感受到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3.1.2 建筑美学创新
建筑是民宿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现地域文化和美学特色的重要方面。吉林省拥有丰富的地域建筑文化,如东北民居的“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等特色。在民宿建筑设计中,注重建筑美学创新,将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打造具有独特地域特色和时代感的民宿建筑。一方面,保护和传承传统建筑文化,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进行修缮和改造,保留其原有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同时融入现代生活设施。另一方面,鼓励创新设计,在新建设的民宿中,运用传统建筑的符号、材料和工艺,结合现代建筑技术和审美观念,打造具有独特风格的民宿建筑。
3.2 产业融合机制
民宿产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可以与农业、旅游业、康养产业等深度融合,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与农业融合,发展“民宿+农业”模式。利用农村的田园风光、农业资源,开发农业体验、采摘观光、农耕文化等项目,让游客在民宿中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同时促进农产品销售。与旅游业融合,打造 “民宿+旅游”产业链。民宿作为旅游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与景区、旅行社、旅游电商等合作,推出个性化的旅游线路和产品。与康养产业融合,打造“民宿+康养”基地。吉林省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康养资源,如森林、温泉、草原等。在民宿产业发展中,结合康养理念,提供养生保健、休闲度假、康复理疗等服务,满足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
4 对策建议
4.1 制度创新体系
首先完善土地政策,建立土地流转平台,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其次健全审批标准,制定适合民宿产业特点的消防、卫生、环保等审批标准和流程,简化审批手续,降低审批门槛。成立专门的民宿产业审批服务机构,实行一站式审批服务,提高审批效率。同时,加强对民宿的日常监管,建立健全民宿质量评价体系,保障民宿的服务质量和安全。再次加大政策扶持,设立民宿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民宿基础设施建设、品牌打造、人才培训等方面。
4.2 数字赋能方案
一方面通过建设智慧民宿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全省统一的智慧民宿管理平台,实现民宿的在线预订、入住登记、服务评价等功能。通过平台整合民宿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和精准营销,提高民宿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开展数字化营销,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开展民宿的数字化营销活动。制作高质量的民宿宣传视频和图片,展示民宿的特色和优势,吸引更多的游客关注和预订。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的需求和偏好,进行精准的广告投放和个性化推荐,提高营销效果。最后,可以推动民宿产业数字化转型,鼓励民宿企业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民宿的运营管理、财务管理的数字化。
5 结论
未来,吉林省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推动民宿产业与文化、农业、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民宿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做出更大贡献。同时,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及时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推动吉林省民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农业农村部.关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Z].2021.
[2] 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35)[R].2021.
[3] 王欣, 邹统钎.乡村民宿产业集群演化机制研究[J].旅游学刊,2022,37(4):23-35.
[4] 李燕琴.文化记忆理论视角下民族地区民宿发展研究[J].民族研究,2020(3):89-101
课题来源:校级项目。 名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吉林省民宿产业发展研究 编号:YJSCX2024056 韩筱月(2000—),女,汉族,山东淄博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财经商贸。
李 博(1984—),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