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胜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后管护工作的几点思考
何俊林
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土壤肥料站 四川 广安 638400
摘要:近年来,武胜县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使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为粮食增产、耕地播种面积增加、农民增收、农业经营模式转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从武胜县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的情况来看,“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直接影响了工程设施长期效益的发挥。作者根据武胜县历年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系统总结了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方面的经验教训,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及措施,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存在问题;对策建议;武胜县
1高标准农田建设概况
1.1建设成效
我县自1989年以来,按照国家建设总体要求,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实行农田、水利、道路等综合治理,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11年以来,利用农业、财政、国土、发改等部门的现代农业、基本口粮田、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千亿斤粮食等项目,持续在全县各乡镇实施田块整治、农田水利、道路设施建设,十年来累计投入资金 91683.5 万元,共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 48.35 万亩。2019年机构改革后,由县农业农村局统一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20.26万亩。在不增加村集体负担,又不用农民花一分钱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持续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投入兴修农田水利,大力改造中低产田,为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2建后管护情况
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做好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工作,是确保工程设施长期发挥效益的关键,武胜县对高标准农田建成项目并经验收合格的工程设施均纳入管护范围,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资产移交手续。根据“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建立管护制度,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人员和管护责任,重点对灌溉排水、道路工程、农田输配电设施、标识标志等工程进行管理,确保工程在设计使用年限内正常运行。日常管护模式主要为三个方面:一是移交管理。项目建成并竣工验收合格后,由县农业农村局及时向项目乡镇办理工程设施移交手续,签订管护协议和管护责任书,项目乡镇统一安排管护人员对工程设施进行日常监管,督促管护工作落实到位,管护经费主要来源为向上争取或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二是分户管理。针对项目区水源工程、以农户自用的小微型工程,主要以农户自身为管护人;受益农户较多的小型工程,均按户分区进行管理,一般由受益农户所在的村委会为管护人,在农忙季节前夕组织农户进行维护,完成渠系清淤、除草、加固等工作,用工由农户自行承担,管护经费在村集体经济中列支,也可按照“一事一议”的要求,由村委会组织受益农户投工投劳,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日常管护。三是多种经营主体参与管理。如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他们通常具备较强的农业技术和管理能力,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先建后补”的项目过程中,通过整合资金技术、劳动力资源等,采取灵活的管理方式,对工程设施进行精细化的管护,从而大大提高管护效率,降低管护成本,确保管护工作可持续性。
2建后管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科学规划不足、建设标准欠缺。
过去一段时间,由于各部门未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国家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细化不明显,省市县级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或工作导则未出台,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又包含农业、水利、交通、国土、电力、建筑等多个专业,但符合农田建设的规范少,工程造价定额缺失,导致建设内容、标准和投资占比不统一,影响高标准农田建成效果。如农业综合开发部门侧重于田型调整、排灌渠和机耕道的修建,原国土资源部门侧重于土地治理和砖砌田坎的建设,发改部门侧重于田土型调整和排灌渠系建设。这种标准上和质量上的不统一,直接给工程设施后期管护工作造成许多不利的影响。
2.2管护机制缺失,影响功能效果。
一是管护主体缺位现象突出。由于乡镇干部流动性大,村干部变动频繁等原因,造成管护人员和责任落实不到位。二是重建轻管现象严重,没有对管护制度及监督机制引起重视,未将高标准农田管护工作单独纳入绩效考核中。三是缺乏管护主动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设施属于公共产品,这种建设面多、点广、分散的农业项目,群众在使用过程中有一定的破坏性,会出现较多的管理问题,难以长久发挥工程效益。
2.3管护资金来源有限。
据以往资料显示,原部门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过程中,未将项目管护经费纳入预算,通常将大部分项目资金投入到了工程措施中,待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就移交给项目乡镇使用和管护,后期管护资金通过镇、村自筹难度较大,管护人员经费和设备维修费不足,直接影响了管护工作开展的积极性。
3.管护工作对策及建议
3.1坚持统一规划和高标准建设。
一是依托县域农业资源,采取统一规划,科学布局,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为目标,摸清全县建成区和拟建区的耕地情况,找准建设潜力区,明确目标任务和建设布局。二是按照一次规划、分年度实施,结合全县农业产业、 国土空间、乡村振兴、全域灌溉等规划,分别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措施进行缺啥补啥,补齐粮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的短板,使布局的每一项工程都有极强的针对性、可靠的操作性和很好的适用性,为工程后续利用和管护提供有利条件。
3.2强化建管并重意识,建立管护工作新机制。
一是聚焦建管利长远,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建管并重的原则,制定管护办法、落实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二是加强管护工作宣传和培训,让群众主动参与日常管护工作中,实现民享、民用、民管的新机制。三是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形成共同参与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体系。四是积极引进农业保险工作机制,建立高标准农田智慧监管平台,利用科技手段对出现问题的工程设施及时发现并上报,保险公司可参与为工程管护提供风险保障,若出现问题,可通过保险进行理赔,加速工程设施修复进程。
3.3保障经费,多元化筹集资金。
一是保障项目建后管护经费,县级部门应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护经费合理保障机制,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规模的管护资金,保障日常管护工作顺利进行。二是广开渠道,村集体经济组织、社会资本等多元化筹集管护经费,使项目后期有钱管。三是项目进行初期,要将工程管护经费纳入投资预算中,由建设单位按管护年限、计提比例向项目乡镇进行拨付,同时还可以在新增耕地的收益中,提取部分资金用于工程设施的管护开支。
综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只是一个开始,如何做好工程设施的后期管护,如何让建好的工程设施发挥更大的效益,才是更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三分建、七分管”的重要性,加大管护资金投入,提高工程施工技术水平,完善管护制度,强化监督考核,为保障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胡贵锦.杨存祥.何廷霞.山东嘉祥关于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及运行管护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4,(09):35.
[2]陶国树.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导则[J].黄河水利出版社,2021.
[3]四川省农田建设管理业务培训资料汇编,四川省农业农村厅.2021.
[4]武胜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
作者简介:何俊林,1986.10,男,汉族,四川武胜人,本科,农艺师,研究方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规划实施和管理工作。